绳纹陶鬲残足
佛山河宕遗址位于石湾澜石镇河南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距今4300~3500年)的一处重要发现,1977年—1978年由广东省博物馆与佛山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发掘。该遗址揭露面积760平方米,发现有明确的文化层和丰富的人类活动居住遗迹,清理墓葬77座和各类遗迹及大批文化遗物。共计有各类石器200多件,骨牙器60多件,夹砂陶、软陶、白陶、彩陶和硬陶达4万余片,还有陶器上的刻划符号70多片(件)。有特色花纹和素面的陶纺轮120多件;墓葬出土可复原陶器20多件,此外,还出土有3500多块陆生、水生动物遗骸。
其中生产工具有石、玉、蚌制的锛、斧、矛、凿、镞等,石器中锛多斧铲少,且中小型居多,斧锛类以有肩,有段和有肩有段式为特点,且发现有霏细岩和硅质岩质料的石器,表明瞭河宕遗址与西樵山石器制造场有着密切的关系。骨器、角器、象牙器具有明显区域性的特色,器形种类有锛、凿、矛、镞、锥、叉、织针等,反映了珠三角洲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骨镞、骨针数量多是一次重要的发现,骨矛、骨叉、骨镞是捕鱼狩猎工具,织针应是织网工具。象牙装饰品以形制独特的束发器最令人叹为观止,其薄如旦壳的完美造型,精巧绝伦的加工制作,为广东出土文物中难得一见的珍品。陶器有釜、罐、壶、盘、豆等类约15种,分夹沙陶和泥质陶两大系,泥质陶又有软陶和硬陶。其制作独具特色:一是几何印纹式样丰富,有曲折、方格、叶脉、园圈、编织、复线交叉方格以及各种云雷纹等二十多种;二是盛行圈足器和环底器,壶罐类多折肩,肩部以下为一至三周云雷纹,以下与曲折纹筹其他纹饰组合,颇为典型;三是磨光红陶、橙黄陶占一定比例,还有少量彩陶、白陶、灰陶和黑皮陶。在陶器上发现有70件46种刻划符号,是同时期、同类遗址中发现最多的一处。经佛山陶瓷研究所鉴定,河宕的制陶工艺已经采用了拉坯成型的轮制技术,是全省新石器晚期的遗址中经明确测试鉴别的一处,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广东新石器末期具有代表性。因而有学者认为佛山地区的制陶业或陶瓷发展史,应当从河宕遗址讲起。 河宕贝丘遗址,为研究当地新石器晚期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原始居民的经济生活、体质特征和生活习俗,并为广东原始社会的物质文化,尤其是具地方特色的印纹陶文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和丰富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