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鸿慈
礼部尚书,著《出使九国日记》。
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先世大同绿涌人,后移居佛山福贤路福贤里(桑园)。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举人名列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五年督学山东。任内回佛山奔父丧,值中法战争发生,海疆戒严,在佛山倡办团练。十一年督学云南。十七年充云南正考官。十九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翌年,翰林大考,名列一等,提拔为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赏加四品衔。是年,朝鲜东学党举义,日本借端挑起中日战争,平壤溃败,牙山失利,渤海激战,辽东失陷,北洋海军覆灭。鸿慈上奏指斥李鸿章“调遣乖方,迁延贻误”,“任用非人”,“贻误大局之罪,已罪无可贷”,应“特予严惩”。同时有力批判了主和派的“妄言”,即放弃朝鲜、划江而战和屈辱求和等。次年四月,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鸿慈在奏中又提出“审敌情以固邦交”、“增陪都以资拱卫”、“设军屯以实边储”、“筑铁路以省漕运”和“开煤铁以收利权”……等“善后十二策”。七月,迁翰林院侍讲学士。十月,充咸安宫总裁。二十三年,督学福建,赏戴花翎。二十五年迁少詹事。翌年,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是年冬,八国联军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走西安,鸿慈以修祖墓为由,回佛山暂避。事平后,假满回西安护驾返京,上治本疏,并奏请建两都六镇,以固邦基。二十八年,转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充考试试差阅卷大臣。考试汉御史阅卷大臣、江南乡试正考官。时值《庚子条约》签订不久,鸿慈又奏提处理教会案及官办报纸的主张,拟在翰林院创立报局,借以开发民智。次年,充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考试试差阅卷大臣、殿试读卷大臣、朝考阅卷大臣、考试经济特科阅卷大臣和覆核朝审大臣。三十年。充会试副考官和覆核朝审大臣。当时清廷设政务处,遇有奉旨交议事件,由三品以上京学堂大员参议。鸿慈上疏认为这种做法有四利,即收群策、励人才、折敌谋和息群谤,能集思广益,宏济艰难。三十一年,清廷派镇国公载泽、户部右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和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十月成行,经8个月,历15国。归国后,鸿慈综合五人考察所得,写出《出使九国日记》12卷,编成《列国政要》133卷及《欧美政治要义》18章进呈。根据世界形势,认为英国所行之君主立宪政体最为完善,继而提出“国是之要六事”。即举国臣民立于同等法制之下,以破除一切畛域;国事采决于公论;集中外所长以谋国家与人民之安全发达;明宫府之体制;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公布国用及诸政务。请求“宣示天下以定国是,约于十五年或二十年颁布宪法,召集国会,实行一切立宪制度”。出使途中,已升为礼部尚书,归国后,充厘订官制大臣、王牒馆副总裁。转法部尚书,充参预政务大臣,赏大紫禁城内骑马行走,充经筵讲官。三十三年,充举贡考职阅卷大臣。明年四月疾作,调养后请求解职不准。十月,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力疾视事。宣统元年(1909年),赏给一等第三宝星章,充报聘俄国专使大臣。归国途经东北三省,目睹日、俄在我东北拓地殖民,深感忧虑,认为“非急谋抵制无以固边围,非振兴实业无以图富强”。奏请拓边垦荒,振兴林业,“以杜邻邦窥伺之谋,国计边防,所关非细”。是年八月,以尚书在军机上行走。十一月,升协办大学士,赏穿戴素貂褂。次年正月逝世,年58,赏加太子少保,谥文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