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传人陈士炯
岭南画派是20世纪初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思想上接受孙中山民主思想和辛亥革命洗礼,艺术上主张“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以建立现代新国画为宗旨的美术流派,在全国独树一帜。陈士炯师承于黄少强,坚持“到民间去,百折不回”艺术创作理念,对岭南画派的传播发展功不可没。
民国元年(1912),陈士炯出生于佛山医灵铺(今禅城区内)岗梓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喜爱绘画,苦于无师指导,在墙上胡乱涂画。后来哥哥买了一本《芥子国画传》给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陈士炯九岁入读布昭私塾,1927年,15岁的他考入由高剑父在佛山创办的“佛山市立美术学校”,接受高剑父“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艺术创作理论教育。陈士炯勤奋好学,深得主持教务的美术老师黄少强喜爱,给他取字“凝丹”,意寓“高节不可夺,炯心如凝丹”。一年后,学校停办,改为南海师范,陈士炯随即转入南师,师从在校任教的黄少强。他经常到郊外、街头写生,接触社会,为日后走上“谱家国哀愁,写民间疾苦”的创作道路打下思想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陈士炯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在黄少强老师带领下,赴西江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与佛山爱好美术的青年组成“民间艺术会”,举办宣传抗日画展,被聘为南海县民众教育馆文艺研究会国画组组长。陈士炯在校学习六年,学习成绩优异,1933年在全省高中毕业会考中名列第二,获广东省教育厅嘉奖。曾在广州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初露头角。
1935年5月,黄少强移居广州纸行路通宁道,在住所首层创办“民间画馆”,提出“到民间去,百折不回”的创作口号。次年又成立“民间画会”,带领画馆学生深入民间,创作出大量写实题材的作品,陈士炯是学生中的主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陈士炯与民间画会同仁,以作品展览义卖,筹募寒衣慰劳抗战将士。同时与夫人梁少贤创办“树贤小学”,校址在她娘家石角村梁氏宗祠,校名从两人名中取一字,因佛山话“士”与“树”同音,寓意树育贤才。可惜办了一年就佛山沦陷,举家离开家乡,取道西樵民乐,经高要,过肇庆,往德庆三洲乡避难。1939年,他应黄少强在香港主办“中华救济难民画展”之召,赴港筹展,在《难民图》中题:“劫后余生家已毁,天涯沦落似啼鹃。风餐露宿朱门外,谁解人间有苦天?”这也是他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写照。在友人的推荐下,他加入李煦寰在粤北翁源县南浦创办的第十二集团军军官补训团,担任抗日宣传工作,后在南浦中学任代教导主任兼国画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期间,他奔走于炮火连天的战地与农村,以昂扬的斗志和激情创作了《战地之春》和《可怜归去已无家》等作品,激励群众支援抗战,振奋士气。1940年又创作《战地写生集》,真实地纪录了华南抗日战场的烽火,黄少强为此写生集题诗,其中“尚想民间苦,凄然弗自持。写生凭秃管,胜过赋新诗。”之句,以关注民间疾苦的悲天悯人情怀共勉。
陈士炯在南浦中学任教的同时,进修了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函授课程。1942年远赴四川北碚儿童福利实验区当美术指导员,为筹募“川童福利基金”举办画展。1945年8月抗战胜利,陈士炯在重庆结识了岭南画派大师陈树人以及黄君璧等画坛前辈。11月,他与陈树人同时举办个人画展。中共《新华日报》刊登了刘岘同志题为《新中国画展》的评论文章,指出他“摆脱了描绘风花雪月的丹青,而改用了雄健壮丽的色彩,这确实是新的国画。”并说:“为人民写作,是有前途”的。1946年,陈士炯离开四川,过三峡,下杭州,长江两岸的祖国山河,在他的笔下显得更为壮丽。在南京,他与刘海粟、陈之佛、谢稚柳、黄君壁合作《江山一览图》,与地下党员陈耀祥一起客居于玄武湖的船上。1947年冬,陈士炯南返广东,在广州聚贤中学(校址设于陈家词)任教国画课。其后,又在高剑父筹组的广州市立艺专任国画教师。1949年,陈士炯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行个人画展,高剑父为展览作序,称赞他“造诣卓以有成,不以艺术为己之私,而有所贡献于国家人民,其行可嘉。”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炯返回阔别多年的家乡,先后担任佛山一中、二中、佛山艺专国画教师。他关注佛山文化建设,1954年,陈士炯在广东省第一届政协会议上提议成立研究机构,对佛山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将佛山祖庙重新修缮加以重点保护,都得到采纳。
为筹组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1955年7月,陈士炯组织40多人分8个小组开展佛山民间艺术普查,召开9次座谈会,鼓励民间艺人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挖掘传统艺术。1956年4月秋色工艺社成立,陈士炯任社长,同年9月更名为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改任主任。多年来,他倾尽心血,对发掘、整理佛山民间艺术和培养书画艺术接班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度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先进工作者。1957年春节期间,陈士炯组织了建国后第一次秋色巡游,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拍摄佛山秋色,收入《中国的奇迹》纪录片中。他以政协代表身份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从北京回来后,他创作《景山》、《天坛雪霁》等作品参加华南美展;《岭南春色》、《珠江夜月》参加全国第二回国画展览;1959年《云壑鸣泉》入选《广东美术作品选集》,由美协广东分会推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年来,他多次组织佛山秋色、剪纸、盆景艺术、木版年画等展览,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育艺术新人,鼓励创作研究人员大胆创新,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新风尚。
“文革”十年浩劫,陈士炯数十年用心血笔耕积存的画稿,被付之一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重返领导岗位,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工作和创作。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他的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曾与日本画家鸟语郁田合作《梅竹图》。1980年“佛山画会”成立,陈士炯被选为会长。
陈士炯注重写生,师法自然,无论是游漓江还是攀黄山,无论是登长城还是进洞庭,所到之处,总是笔耕不辍。1980年参加广东画院赴香港展览,作品《黄山散花坞》刊入《广东现代国画专辑》;1981年以《出峡图》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进入古稀之年后,陈士炯常以“七十年华人未老,长征励我又从新”自勉,用充满激情的画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1983年,陈士炯送画到山区,在翁源县龙仙镇举行个人画展,还带病坚持到省供销学校讲课。同年10月,在南海县大沥的广东省供销学校举行个人画展。
陈士炯主张为人民而创作。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他以写实手法反映民间疾苦,战地实情。抗战胜利后,他满怀激情描绘祖国河山和云松飞瀑,奔放潇洒,构图自然,充满诗意,对祖国的热爱发之于心而形之于手,辑有《陈凝丹画册》和《陈凝丹桂林写生集》。陈士炯也是一位诗人,他从1937年随黄少强学诗起,创作未有歇止。诗篇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气息,感情真挚,清新自然,有《劲草庐诗钞》传世。陈士炯更是一位保护佛山民间艺术的功臣,对于发掘、整理佛山民间艺术做出重大贡献,在他的带领下,佛山民间艺术社闻名中外,享有“北有琉璃厂,南有艺术社”之美誉。为培养书画艺术接班人,传承岭南画派的技法,陈士炯不辞劳苦,把创作经验写成《山水画技法举隅》(草稿),可惜书未付梓,于1985年4月因病逝世。
陈士炯历任广东省第一、二届政协委员,佛山市政协第一至三届副主席,第四、五届常务委员以及民盟佛山市委员会副主委。系佛山市文联副主席,工艺美术师。
参考资料:
1、《佛山文化工作大事记》(1955-1966),1967年版。
2、陈士炯著《劲草庐诗钞》,1986年《佛山文艺编辑部》、中国民主同盟佛山市委员会合编。
3、《陈凝丹画册》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4、《韶关文史》第七辑——梁钧《抗战时期的李煦寰和政工队》。
5、《佛山史话》,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佛山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陈明中先生提供陈士炯生平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