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画家李子长
岭南书画至明清才略显兴盛,生活于明中期的李子长在有记载的岭南书画史中属较早的一人,关于他的记述掺合了神奇色彩,显得神乎其技,匪夷所思,如猫会捉鼠、月会发光等等。稍早于他的林良身份虽然贵为首屈一指的宫廷花鸟画家,在民间却极少有关于他的故事流传。可见李子长是特别为人们所钟爱的。历史上的李子长确有其人,不但是陈白沙的门人,还在科场掷砚弃功名,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逸事。人们特别喜爱李子长这个人物,除了他的画作栩栩如生以外,似乎还有更多的原因。
李子长名孔修,字子长,别署抱真子。据《广东画人录》记“明天顺六年(1462年)生,嘉靖十年(1531年)卒”,未标明出处,与传说及县志中记载李子长寿至九十余的年岁不符,但主要活跃时期无疑是在这段时间。关于他的祖籍也有多种说法:一说为顺德杏坛古粉人;一说为顺德大良人。《顺德县志》按,应为大良人,曾侨居古粉。
李子长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在当时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在家习惯穿大帽深衣,闭门不出研读易象,因人们极少机会见到他,偶然出门就使得人人争相观看,以为新奇。他走路喜欢挑选平整干净处下脚,仿佛跳舞一样,遇到下雨也是徐徐有礼,人们问他:“为什么不赶紧往前走呢?衣服都被淋湿了!”他说:“前面难道没有雨吗?”依然不紧不慢。过城门的时候习惯用扇子挡在头上,说是为了防止突然的坍塌。
年轻时,李孔修得到张诩的介绍,成为陈献章的门生。陈献章对这个弟子非常满意,常一起论学,而子长能领悟到他学说中“无欲”的旨趣,因此而著名。《陈献章集》也提到李孔修是先生门人,并有多首诗词、书信往来。文中形容李子长“发短不及寸”,信中说子长乳疮痊愈,相约衡山之行未果,又有“难逢俗人说,可为知者传”一句,可知关系甚为密切。对其文稿的评价亦有赞有评,循循善诱,如慈父严师,《陈献章集》中说到:“诸稿中间一二篇特好,得诗人蹊径,趣亦隽永,异日当自知也。余多装缀暧昧之疵,盖力未及而志愿太高,用心过苦,故有此病耳。题目小序,文理类多不通,此不学之过,问东所。”
学而优则仕,但李孔修后来并没有考取功名,是因为发生了“掷砚弃功名”事件。李孔修年少时曾以诸生赴乡举,当时科场作弊的事件很多,监考搜检很严,衣帽鞋袜都要检查,孔修不高兴了,说:“朝廷至大,何若是疑士;士至小,以不肖相视,岂朝廷所以待士耶。”意思是说:朝廷那么大,竟然随意怀疑人;人如此卑微,无端被人侮辱,朝廷就是这样对待人的啊!于是弃砚而去,从此不入考场。考官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是个自尊自重的贤者,于是在贡院旁建了个“掷砚亭”,以彰显他的品德。
李子长无心考取功名后曾从事商业买卖。据记载曾经为县令输粮,县令见他的容貌举止不像商人,就问他的姓名,李子长并不回答,只是拱拱手,县令叱喝道“哪里来的小民敢如此无礼?”竟然又再拱手不答。县令恼羞成怒鞭笞他五下,李子长居然坦然接受。大概还曾在广州高第街卖鱼,因此衍生出他因卖鱼得仙人授丹,所以作的画能成活的故事。
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事,使人们更加敬爱李子长。他父亲有一位遗妾,已经改嫁了,却突然诬告李子长侵夺了属于她的财产,县令拘捕了李子长,岂料审问中李子长只是提笔写下“母言是”几字。县令觉得案件有蹊跷,清查后发现李子长遭到诬蔑却仍尊敬对方为母亲,并不辩驳。县令认为这是大仁大义大孝的举动,从此加倍礼敬李子长。后来布政使朱英赏识李子长的作为,送了二十余石的米给他,李子长无法推辞,就把家中所有瓶、盎、盘、汤匙之类可以贮物的容器都拿去,总共才装了一、二石,剩下的就不再接受。
李子长以书画擅名后,携家到西樵山隐居直至逝世。关于他的后代,并无确切记载,但老年生活相当孤独贫苦。民间传说他有独女山凤,但早逝。《广东通志》记载李子长无子,《县志》记录有曾孙令伊,有祖风,弃儒冠不仕。
广泛流传着的传说故事虽然匪夷所思,却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心中的李子长形象:“金边挞沙”说到他用鞋印所作的鱼,在观赏时变成活鱼跳入江中,从而戏弄了仗势索画的大官;“蟹鲤戏月”讲李子长将会随季节变化的画高价典当,因赎回时画面的满月和蟹、鲤均已消失,从而惩戒了奸商;“百鸟归巢”记述李子长送三幅画给女儿山凤作嫁妆,山凤凭画中的母鸡能生蛋、韭菜能生长使家中不再断炊,又借画中的太阳能发光晒干了快霉烂的谷子,结果惹来地主的贪念,放火夺画,山凤在大火中化为彩凤带领画中的百鸟一起从烟火中腾空而去;“美女弹琴”的故事讲年老的李子长受到樵夫罗青的照顾,临终作了一幅“美女弹琴图”以谢,因这幅有琴声传出的宝画,罗青得到了善良的妻子……这些故事均反映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反抗社会不公的强烈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手无寸铁的人们为什么把希望寄托在同样无权无势的画家李子长的身上呢?这是发人深思的。同时,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传说中难以用科学解释的描述:从古至今,当人们打算表述画作如何栩栩如生时,总会用到浪漫主义的手法,如晋朝名画家顾恺之为邻居美女画像,刺画像的心脏,真人会感疼痛;又或吴道子画龙点睛,使龙从墙上飞驰而去等等,均是一种古老而夸张的赞美方式。
一位隐迹于民间的画家凭什么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爱戴呢?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知道人们钟爱李子长的原因:首先是他的身份,他弃功名而混迹于市井,百姓在仰慕之余对其特别有亲切感;二是他贴近民众,为百姓打抱不平,传说中他靠画作惩戒恶人,救助贫苦,画作也从来不卖富人。这些都使他的形象在百姓眼中变得可亲可爱,于是日益传扬开去,成为民众可供寄托希望的救世英雄。
李子长的逸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画作反而被忽略了。他善于画猫,据说画出来的猫毛骨如生,鼠见惊走。出游见到优美的山水,回家即能画出来,花鸟亦精绝。空闲时,就画猫出售,赖以过活。人们得到他的画都异常珍贵,因此他亦不愿多作,据说有个怪脾气,《西樵山志》中说:“未到囊空断炊不作画,因此,他的画是饿着肚皮画出来的。画了画,一早便拿到山下官山墟出卖,卖给衣褐赤足的老乡,索价不多,能抵十斤米便满足。碰上那衣冠楚楚的人来问价,他总是摇头说:‘不卖不卖,多出价钱也不卖。’”现存能一窥李子长画艺的作品已很少,有广州美术馆藏《骡背吟诗图》,陈献章题七绝一首。从这幅画看,寥寥几笔而神态自俱,以写意见胜,这正是他的画受大众喜爱的秘诀,画面简单,并不追求画工精致与否,其中蕴含的日常意趣已经挑动了人们的想像力,仿佛就在那么一瞬间,驴子的头已经低下去了一点,而那驴背上的人正在摇晃……所谓栩栩如生,并不是说物体描绘得跟真的一样,而是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一霎那的动态和意趣,观者凝神观看的瞬间,触动了大众潜意识中的记忆,幻想中画面的物体就变动起来。即看到这一秒的状态,令人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下一个状态中去。当然,这只是一种幻觉,正是凭借观者的这种幻象使画面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李子长简练的笔墨,既使大众易于理解,又恰是其洒脱高明之处。故能得大众喜爱,又不落世俗巢穴。《广东文物》曾记载高剑父藏《秋江群雁图》、绮雪草堂藏《猫轴》,任真汉点评:“子长的画是一种安分的精神,妩媚而不妥协的克己復礼的形象化……这种倾向的来源无疑是当时已经浸润到广东来的中原文人画风气。”何藻翔藏有《罗浮第五峰图》,《顺德县志》载他曾为赤花关文德题堂牌匾曰“世芳堂”,于弘治七年(1494年)为《文庙祭器记》书丹。
李子长得到人们的喜爱,与他安贫乐道、操守廉正的性情不无关系。他家贫,住的房子简陋,家产微薄,即使是蔬菜亦三餐不继,但他从不皱眉愁苦。《广东画人录》中有贫居自述诗:“闲居乐事少人知,野老风情自不羁。三径菊边元亮酒,百花潭上杜陵诗。未知消长还观易,不较输赢懒下棋。拾得尧夫安乐扇,将来悬在小茅茨。”所作的诗文皆出前人藩篱,自出新意。到了晚年,李子长对道的理解已经深有造诣。曾问同门陈庸说:“子长是不是一个废人呢?”庸说:“如果子长真的是废人,那颜子就是真的愚蠢了。”对他的才智极其推崇。吴廷举在粤为官,与李子长成为布衣之交。李子长生平醇正谨慎,与妻吃饭也要举案,相敬如宾。年九十余卒。尚书霍韬将他葬在西樵山下云路村,墓碑碑额“大明高士抱真李子子长先生之墓”,并为之铭。此墓碑仍在,但字迹溃散,内容在《南海文物志》及《李子长先生集》有版出。
主要参考资料:
1.谢文勇编《广东画人录(修订本)》,1996年6月广州美术馆出版。
2.《顺德县志》,清咸丰、民国合订本,顺德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
3.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2008年第三次印。
4.关祥主编《西樵山志》,1992年8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5.《广东文物》,广东文物展览会编辑,香港西南图书印刷公司,中华民国三十年印制。
6.李孔修著《李子长先生集》,广东樵山书院出品《南海文献丛书》。(香港)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7.《南海市文物志》,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