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拾趣

返回列表
岭南三大家之梁佩兰
  字号:【  
  梁佩兰是清初广东诗坛上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与屈大均、陈恭尹合称“岭南三大家”。他既与故明遗民、抗清诗人往还不绝,又与满清王公贵胄、名士骚人饮宴唱和;既同情人民的疾苦,对清政权的残暴压迫和腐朽黑暗愤慨不平,通过诗文予以批判揭露,又回避重大的社会矛盾,甚至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渴望有所建树,欲出仕于清朝,三十年来多次赴考却皆落第,年近花甲才中进士,垂暮之年,诏其赴职,已无意仕途而归隐故里。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诗人。
  梁佩兰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腊月,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南海芙蓉村(今属广州市芳村区)人。少年时从学于陈邦彦,攻读经史百家之学,他聪敏过人,记忆力强,能“日记数千言”,素有才名。十六岁那年,正值甲申之变,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末皇帝崇祯自缢于景山。同年,清军入关,夺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军队,对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坚持了整整八年。战乱不断,到处烟火弥漫,腥风血雨。梁佩兰的青年时代,就是在这种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情况下度过的。
  顺治七年(1650)春,降清明将尚可喜、耿继茂领兵入粤。三月推进到广州郊外,十一月攻陷广州。他们由此而带来大批战马,城内外三十里所有庐舍坟墓,全都作为军营马厩,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清军肆虐,年仅二十出头的梁佩兰义愤填膺,写下了名作《养马行》:“贤王爱马如爱人,人与马并分王仁。……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深刻地揭露了藩王贵畜贱人的暴行和百姓人不如马的惨况。清初诗论家沈德潜评价此诗“以赞颂之笔,写讽刺之旨……此种诗前无所承,后无所继,应是独开生面之作。”很多诗人给予此诗极高的评价。
  梁佩兰身经国变,在纷纷扰扰的战乱中,也曾“一月移家住两乡”(《自芙蓉移居三山复入平州感赋》),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对生活在兵荒马乱中饱受痛苦的百姓,梁佩兰在诗中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采珠歌》通过一个采珠老人的口,倾诉他们为贫困所迫,充满辛酸血泪的悲惨生活。《休洗红》揭露买卖婚姻造成“壮女嫁童男”悲剧的不合理社会现象。《采茶歌》则是描写一个勤劳、朴实而漂亮的采茶姑娘,发誓不嫁人,原因“于今县官催夫帖又下,嫁郎作夫不如寡”,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作了有力的控诉。这类诗,语言通俗,感情充沛,较好地继承了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梁佩兰早期受明前后七子影响,还写了一些拟古题乐府。不过,其拟乐府在立意、辞章方面有所创新,皆能融入个性,不失为佳作。
  政局平定后,满清政府为巩固其政权,实行高压文化政策,强迫汉族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男儿在世无所倚,安得功名耀闾里。”(《赠族弟景》)梁佩兰也想通过学优登仕,有所建树。顺治十四年(1657),梁佩兰参加了广东乡试,并一举夺得解元。此后三十年间断断续续6次赴京会试,均落第。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靖南、平南三藩王发动叛乱。历时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乱才平定下来。这段时期,梁佩兰未能赴考,避隐于小漫山间,自号漫溪叟,潜心治学。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朋友的鼓励下,年近花甲的梁佩兰第七次赴考,终于中了进士。不久,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满清皇帝的文学侍臣。但这时对功名已比较淡薄,萌发退意了,“一官何足恋,我亦想岩阿。”(《送黄忍庵予假还吴》)不到一年,即告假南归。 
  梁佩兰多次北上赴京会试,往返均途经齐、鲁、吴、越等地,所到之处,多有吟咏,写下了大量诗作描写山川景物和抒发作客情怀,对赴考途中所见到的社会黑暗面,也通过诗歌予以揭露。游历拓展了梁佩兰的眼界,诗作意境更开阔,笔力更老健。如七言古风《黄河》,就是此期所作,诗人以奔放淋漓的笔墨,描绘出黄河气吞万里、奔腾不息的磅礴气势。另外,在这段时间,梁佩兰得以结交了朱彝尊、王士祯、陈维崧、查慎行等诗坛名流,唱和甚多,尤其是在任庶吉士时,寓于北京宣武门外永光寺,与朱彝尊等共主“金台诗社”,被公认为诗坛宗匠,名士王公多与其交往。这对于促进岭南地区与中原等地的诗歌交流,提高岭南诗派在全国的影响和声誉,功不可没。满清贵胄、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因慕其名,特修书邀他共同选编宋、元词集。纳兰性德死前七日,还与他和姜宸英、顾贞观等人饮宴赋诗。因往还于权门贵胄间,酬赠之作较多,在思想内容上就不如前期了。
  梁佩兰南归返粤后,定居于广州丛桂坊,集骚人,结诗社,共唱吟,一住十四年。梁佩兰早年曾与一批粤中诗人在广州城西结西园白莲诗社。告假还乡后,他召集一批诗友,在法性寺重开兰湖白莲诗社,由他和屈大均、陈恭尹主持,长期组织诗会,吟咏唱和,交流切磋,扶掖后学。经他教导的后辈诗人,著名的有被王士祯称为“岭南二妙”的王隼、梁无技,以及陈阿平、韩海和女诗人王瑶湘等,很多外地诗人也慕名前来就教。此外,梁、屈、陈还主持过越台诗社、东皋诗社、探梅诗社等。据《清史列传》记载:“是时岭海文社数百人,推梁佩兰执牛耳。”
  康熙四十一年(1702)岁末,为庆祝翌年三月康熙帝五十寿辰,诏敕庶吉士久在外者赴馆供职。梁佩兰奉召进京,抵京不一月,例值翰林院散馆考试,梁佩兰等三十人以不习满文而被革去庶吉士职位。梁佩兰不肯屈身赴选知县,翌年深秋便离京回乡。他与诗人沈用济结伴南下,沿途吟赏唱和,抒怀吊古。次年春,梁佩兰抵粤。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梁佩兰辞世,友人私谥“文介先生”,有《六莹堂集》传世,收录了他近二千首诗。他还曾参与修纂《阳春县志》(已失),为康熙三十年(1691)新修《南海县志》作序。梁佩兰墓位于广州市东北郊白云山柯子岭南麓,现保存尚好。
  梁佩兰的诗,多是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也有发泄功名失意的怨辞,间亦杂有兴亡之感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为王士祯、朱彝尊和潘耒所推重。康熙三十一年(1692),王隼编选梁佩兰及屈大均和陈恭尹之诗成《岭南三大家诗选》,自此始有“岭南三大家”之称。又与陈恭尹、程可则、王邦畿、方殿元、方远和方朝并称“岭南七子”。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各体诗均有佳作,尤以七古为人所称颂。在岭南三家诗人中,由于屈、陈二人一生精力大半奔走于抗清或逃亡,而梁佩兰除了应考,把诗坛作为安身立命之所,登第之前,诗名已蜚声海内,授庶吉士后,更名重一时,无论识与不识者,都争欲求见,往往诗未脱稿,便已传诵远方,所以他的名气比屈、陈二人大,但他的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较逊于屈、陈二家。
  梁佩兰的思想较为复杂,他既充满儒家“入世”的强烈欲望,又时时流露出释老“出世”的思想,是清初诗人的一个典型人物。他与粤中抗清诗人陈子升、岑徵等皆有深交,又喜奉佛,与方外多有交游。名噪一时的大汕和尚,常在长寿寺设宴,与梁佩兰、陈恭尹等人为文酒之会。
  除了是一个诗人外,梁佩兰亦善作词、书法和绘画。词作被誉为清初粤词大家,画笔苍秀萧逸,但存世较少,广州美术馆藏有其《花鸟诗图》。书法则以行书见长,参合北海、东坡、南宫三家,自成一体,丰腴而不乏骨力。晚年手笔,古雅浑朴,有汉隶意,是清初岭南书坛的佼佼者。广东省博物馆藏有其书法《行书七言联》“偶值放衙闲啸咏,何妨拄笏对云山”,很有一种厌倦官场、偷得清闲放浪形骸的意味。

主要参考资料:
1.《岭南文学史》,陈永正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清诗纪事》,钱仲联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广东历史名人传略》,陈泽泓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