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拾趣

返回列表
民间画馆与民间画会
  字号:【  
  黄少强是岭南画派的第二代画家,他以特殊风格的人物画崛起于中国画坛,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1934年,他在广州举办“黄少强个人民间绘画展览会”,正式提出“民间画”的称谓。1935年,黄少强举家定居广州纸行路通宁道,同年5月,他在通宁道自家寓所创办民间画馆。创办民间画馆的旨意在于招收门生设班讲学,以达成他传薪续焰的职志。因此同时黄少强又给民间画馆一个美妙的别称:“传薪楼”。民间画馆成立之后不久,大约在1936年初,他又在民间画馆的基础上组织创建了民间画会,民间画会是群众性的艺术团体,有会徽。会徽圆形,徽章正面图案为倒三角形,内置创会人黄少强半身铜像,铜像是著名雕刻家李金发1932年为黄少强先生所塑,头像上有“民间画会”字样,是当年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亲手题书墨宝,两旁分别题写“到民间去”、“百折不回”。“到民间去,百折不回”这一口号,深刻地表达了民间画会同人立志走出书斋,深入民间,直面社会现实,以艺术表现民生疾苦的不屈不挠敬业精神。民间画会成立后,黄少强带领着他的学生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和极具个人风格的绘画技法,绘写了大量反映国难民艰的画幅。
  1938年6月,由于时局危艰,广州沦陷在即,民间画馆的学员纷纷四散避难,黄少强本人也不得不携带家人赴香港避难,民间画馆人去楼空。民间画馆维持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年,但三年的时间里,黄少强却以一名平民画家的身份,坚持艺术的民间立场,在实践履行艺术传道者职责的同时,培养维系了一大批有志于民间绘画事业的美术人才。这期间,以民间画会名义举办的展览举行了六次,以黄少强个人名义举办的专场画展举行了七次,以传薪楼的名义举办《传薪楼百画展》,民间画会会员陈士炯、谭勇、高家騄、容景铎、李章等都有专场的个人画展。这其中更为值得赞颂的是1937年8月在广州长堤基督教青年会会址举办的民间画会第四次展览会,以及1938年5月在湖南长沙举办的《黄少强抗战画展》,画展题材以展示国破家亡、鼓动人民奋起抗日捍卫国家尊严为专题,如《秣马砺兵》、《饮马潇湘》、《不堪回首》、《湔羞凭血复神州》、《罄竹难书亡国惨》、《难抛家国兴亡念》等作品,今人即使没能看到原有作品,只从画作的题名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和那一阵阵血雨腥风,充分体现了黄少强带领下的民间画会同人在时局危艰之际,以画笔作武器以实际行动挽救民生疾苦的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其余《黄少强十大联屏展》等,都是先生在民间画馆这三年时间的杰构之作,皆是四联屏、五联屏、六联屏的通景大画,堂煌巨幅大至313厘米之宽,题材同样是描绘民间底层的疾苦,如《骨肉流离道路中》六联屏,《残歌载道泪飘洒》五联屏。
  1938年6月黄少强逃难香港后,民间画馆不告而散,民间画会的会员也各自四散。馆散,会散,但是黄少强培育的一个以关注民生为艺术宗旨的群体的人心没有散。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民间画会的会员依然在各自生活的地域范围,从事以民间风俗和民众疾苦为题材的美术创作事业,他们以黄少强师长为榜样,辛勤创作不断举办画展,以画幅唤醒民众,因此,当黄少强先生在香港奔走组织展览时,民间画会的许多会员纷纷从越南、重庆、桂林、韶关等地寄送自己的作品参展。从1938年至1941年,黄少强在香港组织了民间画会第七次至第十二次展览。民间画会的最后一次展览,即第十三次展览会,是在黄少强先生去世之后的1946年8月在广州文德路社会服务处举办的,时值抗战胜利之后,部分民间画会会员又重新聚首广州,纪念创会者黄少强先生的愿望不谋而合,第十三次民间画会展览给一段历史画上了句号。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