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拾趣

返回列表
浅谈龙形玉雕的演变
  字号:【  
  玉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玉器收藏和发掘出土数量之多,制作年代之久远,工艺之精湛,都可称为世界之最。
  我国古代玉器造型丰富多彩,图案精巧别致,制作工艺精湛娴熟,具有优良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历代龙形玉雕的演变中发现和探索玉雕工艺的发展轨迹。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龙被作为一种图腾被当时的氏族部落所崇拜。用玉雕刻成龙的工艺,始于新石器时代。
  现知最早的玉龙发现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距今五至六千年。龙体卷曲呈“C”字形,高26厘米,吻部前伸,向上弯曲,嘴紧闭。鼻端截平,上端边起锐利的棱线,端面有对称的双圆洞为鼻孔,双眼突起作梭形。眼尾细长上翘。此种形态的玉龙,对后世影响甚大,被称为商殷玉龙之鼻祖。
  商代玉雕中龙的形状多样,即便在同一时期,同一墓中出土的玉龙,形状、纹理也各不相同。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部分有足,部分无足,有如蛇身,有如兽身,或有角,或无角,形状各异。
龙形玉器在商代晚期玉器中数量已相当可观,在玉质、沁色、钻孔、装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玉龙一般用阴刻线构成,线条多为直线,转弯处角度很大似方折,刚劲有力,但雕刻粗糙带有毛刺。其形状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玦形龙,龙身呈环形,头较大,尾端较细,首尾相对但不相接,无足,有些龙背部出齿,身饰重环纹或折线纹。
  第二类为璜形龙,即在弧状扇面形玉上雕出龙纹。这类龙多带有背鳍,身饰双阴线重环纹,“臣”字形眼或方形眼,多数仅一只前足。
  第三类为兽形龙,这类龙为侧面剪影式。独角,似蘑菇状,顶端有圆形槌,仅一只后足。有些龙身有很复杂的饰纹,尾部卷曲变化也很多。
  春秋战国时玉龙种类较多,一般为蛇形身,圆身龙多为丝束纹;片状玉龙龙身常为“弓”形,中部有穿孔,两端对称,龙嘴微张,形如一道纵缝,也有兽身龙,龙嘴张的较大,上下唇形斧钺。
隋代龙纹的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龙纹装饰演变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龙的形态开始由静态转向动态,逐渐脱离了隋以前基本保持的匍匐爬行状的阵规。龙首口角特别深,上唇上翘,眼睛炯炯有神,身躯密布斜方格形鳞纹;四肢胫骨裸露,三趾,细尾,将多种动物形态的特征表现在一起,但龙身还没完全脱离兽身的形态。
宋代玉龙的特点是:龙头窄长,嘴角大,上下唇较薄,长唇端翘起,眼细长,发向后飘。蛇形细长身。其中素身龙多,少数有网格状鳞,龙身两侧各有一条阴刻线,腿细长,腿毛也较长,爪似鸡爪。
明清玉器选料精细,讲究工艺技巧。在造型、琢磨、风格上给人一种新的感觉。龙头雕琢复杂,龙身饰有细鳞,还有云纹、龙珠,呈腾飞状。
  古代玉器的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佩饰、随葬玉、玉器具等几类。随着历史的发展,龙形玉雕也由原始造型艺术发展为更加追求艺术形式的美观,雕刻工艺由粗糙发展到精细,由静态发展到动态,经历了五千年的演变。如红山文化的玉龙,只是把头部刻画出来,而身体为环形,不再细致刻画。明清时的玉龙,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
  十年前,佛山市博物馆曾在庆真楼展出一批古代玉器和一套金缕玉衣的复制品,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而闻名海内外的广州南越王墓更出土了大批的精美玉器,其中最吸人注目的是用阴文篆书“文帝行玺”的龙纽印。龙呈盘曲匍匐状,头部为方口阔嘴双竖耳,背上雕琢有密集细小的鳞纹。笔者曾购买一块玉雕龙饰,镂空长方形,双面龙身浮突,呈S形弯曲,龙头上有双角,颈后有发,张口吐龙珠状;龙身满布网格状鳞纹,有背鳍,爪为四趾;龙呈腾飞状,身旁云纹随舞。此龙虽属当代工艺,但雕工精致,亦足令人赏玩不已。
  玉龙的演变,虽是玉雕演变中的一个缩影,却表现出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智慧。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