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塑人物瓦脊《穆桂英挂帅》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屋脊上的装饰物(据《北史.高道穆传》),以“鸱尾”(又叫“鸱吻”,是瓦脊装饰的一种,常见于古建筑屋脊两端像条鱼似的东西。)为多。当时并不全为装饰用,而是为了“厌胜”、“趋吉”、“却邪”等而制造。最初瓦脊制作的内容都比较简单,多为花卉鸟兽,有如意吉祥之意,后慢慢发展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戏剧等大型人物陶塑瓦脊,而且在制作技巧和工艺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和考究。
据资料记载,石湾是清代中叶以后才开始制作大型陶塑人物瓦脊的。现保存于祖庙庆真楼前小院内的陶塑人物瓦脊是石湾文如壁店(创于清康熙年间,因产品质量上乘而负有盛名,店号沿用至近代。)于清光绪辛卯(公元1891年)制造,由《牛郎织女》、《穆桂英挂帅》、《天官赐福》三部分组成。瓦脊原为永兴街关帝庙照壁瓦脊(安装于照壁顶部的装饰物),1959年迁移至祖庙并于1962年安装在祖庙庆真楼小院内。
《穆桂英挂帅》是整座陶塑瓦脊的中间部分,其故事内容见于明代以来的戏曲和小说,主要讲述了北宋时辽夏联军进攻北宋,布下天门阵,宋军束手无策之际,杨门女将穆桂英自告奋勇,挂帅出征并大获全胜。陶塑瓦脊塑造了穆桂英在九龙谷调兵遣将,准备攻打天门阵的场面。制作这瓦脊的时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瓦脊中正面场景两侧的窗口,还塑造了两个左窥右探的洋兵,象随时实现其侵略意图。陶塑瓦脊既歌颂了女英雄穆桂英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也借此大胆地讽刺和鞭挞了鸦片战争以后对外国侵略者一味屈辱投降的清朝当局。
工匠们以鲜明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当时人民抗御强虏,谴责权奸,表彰忠烈的强烈愿望。陶塑瓦脊塑造了穆桂英及其将领、士兵等四十个人物,人物制作精巧生动,各具情态,是石湾陶塑瓦脊中的优秀作品之一,也是祖庙现存陶塑瓦脊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