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岭南花鸟画家何翀交游考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初,广州盛行的画风除广为人知的居廉、居巢一支外,何丹山的画作亦相当受欢迎,门徒有刘鸾翔和崔芹等。何翀的画作在民间流传很广,但并没在纷纭的画史上留下显赫的名声和深刻的足迹。本文根据画作信息和史料记载,钩沉了当时何翀的交游圈,发现他与达官、贵人、文士、墨客均有交往,且对他的绘画生涯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何翀的交游状况可以说明在清末嘉道至民国年间,社会之变催生了一个绘画群体,一群鬻画为生的画家在共同的生活圈和交际圈中相互砥砺、影响,进而形成了岭南本土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清末,岭南,花鸟画,交游圈
何翀(1808-1884年)原名汉冲,字其鸾,号丹山居士,又号烟桥老人、七十二峰山(老)人等,广东南海镇涌堡烟桥乡人(图1)。终生布衣,以书画为业。少年时出省城纸扎作坊学灯画,后得某画家和某巨绅的赏识和栽培,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在广州有了名气,从此卖画渡日。同时结交了不少画友文士,常相约外出写生唱酬。道光年间曾寓居台湾,咸丰初隐居西樵山翠岩,晚年在广州河南蒙圣里鬻画、授徒,称其画室曰“竹清石寿之斋”。门徒有刘鸾翔(1)和崔芹(2)、曾广衡(3)、麦汉永(4)等。何翀是一位植根于岭南的花鸟画家,他的活跃时期与“二居”相差无几甚或更早,又同样以花鸟画名世,他广泛的游历和社交状况有力地证明了在清末嘉道至民国年间,社会之变催生了一个绘画群体,一群鬻画为生的画家在共同的生活圈和交际圈中相互砥砺、影响,进而形成了岭南本土的绘画风格。这一绘画风格最后在社会大变革面前完成了最后的蝶变,成为影响深远并代表岭南风格的“岭南画派”。
一、何翀与将军
何翀交游甚广,文献中记载最多的是奕湘将军与其交好一事:“云,咸丰初宗室奕湘以公爵任粤东将军,以善画牡丹名于时,在署中见其翀所画牡丹,赞赏不置,委属员邀翀进署,属写花卉,相见大悦,遂联为异姓兄弟。何进士文绮,学者称朴园先生,其族叔行也,时掌握越秀书院为当道所重,奕将军以翀故,进谒执子弟礼,亲暱如家人。翀性耿介,尝随将军出巡边,有托言事得直者,将军以为此事可得重谢,无容出而觅食也,从而劳之,翀曰既有礼物为谢,何敢復受私贿,玷公爷清德。将军以其廉洁益重之,至令携眷入署同居。及将军回京,力邀翀同行,情词并挚,翀婉辞之,遂赠以千金,挥涕而别,回京后频年寄书致候殷殷,邀翀携儿进京。光绪庚寅将军殁仍有讣文至,时翀亦年逾古稀矣。”(5)记载中的年代有数处误差,如庚寅(1890年)应为庚辰(1880年)之误,但实际上奕湘卒于光绪七年(6),即辛巳(1881年)。又说到“咸丰初宗室奕湘以公爵任粤东将军”,奕湘在广州任将军的时间并非在咸丰初,应是道光二十三到二十五年,之后奉旨迁盛京将军。更早的时候,早在道光十七到二十年曾任广州副都统,之后历任荆州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镶红旗蒙古都统,重回到广州任将军。而且何翀的族叔何文琦主讲粤秀书院的时间亦在道光二十四年(7)。故上述事件并非发生在咸丰初,而是在道光末年。
奕湘为“绵律第一子,绵从嗣子。道光十三年,袭镇国公,同治十一年,加贝子衔。”(8)身份极其尊贵,不但是皇室世子,还是疆臣将军,屡受袭封不说,荆州、乌里雅苏台、杭州、广州、盛京、成都等地均遍布他的足迹。所到之处,权位尚在总督之上,却主动与何翀结为异性兄弟,挥涕而别,念念不忘,更邀同居,此种情谊,不能不称之为深厚。
至于结交的原因,在《南海烟桥何氏家谱》中说得很清楚,“咸丰初广州将军奕湘善画牡丹而公喜写飞禽,遂以画学缔知交。”(9)后来则由于欣赏其性情耿直、廉洁而形影不离,不但去巡边时带着他(10),直至离任还邀请何翀一起进京。何翀受到如此荣宠,自是羡煞旁人,他本人却是淡泊,反而再三推拒将军的邀约。期间奕湘与当时主讲粤秀书院的何翀族叔何文琦的交往也相当密切,不但对何文琦执弟子礼,更待其亲昵如家人。这里有两种说法,有说奕湘因何翀而结识何文琦(11);又有认为何文琦在京任职时常提起何翀,故而奕湘初到广州即与何翀一见如故(12)。实情如何已经无可考究了。
由此可见,何翀于道光年间名气已颇大,社交活动也较频繁。
二、何翀与恩师
《南海县志》记叙何翀学画经过:“家贫,年十二始入塾,读书九阅月,即辞家至会城学画纱灯。性灵敏。承师指授,自有妙悟,时画师有善画美人称苏美人者过,见其落笔飞动,立视久之,因赞其笔法超妙,惜以所学屈真才,属令从学,转告其师,师许之。苏美人授以笔法,尽得其妙。”(13)文献无记载苏画师的详细资料,只知其善画美人,所以人称“苏美人”。这一时期画史上记载的曾居广州的苏姓人物画家其实不多,最为闻名的有苏六朋、苏仁山二人。其中苏六朋曾在广州鬻画,比何翀年长十八岁,他混迹市井,有其世俗的一面,擅画仕女、文人等历史题材。实际上苏六朋与何翀是认识的,而且关系匪浅。苏六朋在1851年曾作大轴《指画为何翀写人物图轴》(14),是盛年作品,既是指画,又是大轴,弥足珍贵。署款:“时辛亥冬十月画为丹山三兄大人鉴,苏六朋指作。”但其中并没有透露出曾为师徒关系的信息。如此看来,如果不是记载严重缺失,苏画师就只是个普通画匠,因此没能留名画史。至于纱画老板,也与现代的作坊主相类,店中雇佣有经验的大工、小工,相互传袭,以手工批量生产各种商业产品。何翀承袭他们的绘画风格并不多,如今流传的何翀画作少见有美人图,为人称善的主要是花鸟题材和山林文人,亦无匠气可言。可见何翀熟习了技艺后并没有受到他们太深刻的影响。但早年的工匠经历不可否认地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譬如说他的勤劳多产和造型准确。这一记载也证明他是由人物画入手逐渐熟习绘画的。具体的地点和经过,在其徒孙麦汉永的文章中有所提及:“童年时,就由乡人带他到广州一德社(现一德路五仙门附近)的扎作店当学徒。学习写纱灯、纸通画。经过了三年岁月的辛勤学习,对于这门手艺,便十分娴熟。可以脱师自立,做一个受薪(每月两余银的微薄工资)的美术工匠了。当时商品的装璜印刷受到条件的限制,一些经营茶叶出口的商人,只好雇用一般画工在茶箱面画上人物、花卉、翎毛各色各样的图画,叫做箱面画。先生为了生活,就兼写这种箱面画。”(15)可见早年的何翀曾为生计受了许多磨炼,十五、六岁已能独当一面,赚钱养家了。
何翀继而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成为他踏上艺术之路的重要契机。家谱言及“后佣于某富家得博览古名人画谱”,据麦汉永先生回忆,此富家为河南巨绅伍子垣,“有一天,河南巨绅伍子垣,看见先生所写纱灯及箱面画的人物、花卉、翎毛非常生动,而且笔法很接近花鸟画家华秋岳(新罗山人)不禁暗暗称奇,于是伍子垣就和先生交谈起来,觉得先生少年伶俐又老实,结果商得先生同意,就以每月三两银之数雇他专理伍氏私人所藏书画,从此终日浸沉在前人的作品里一一揣摩,使先生的绘画视野广阔起来。伍氏并鼓励先生勤习绘事,朝夕用功临摹华秋岳、恽南田的杰构,及元人小景,并参以前人各种笔法,有所选择,吸收过来,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经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便打下了稳固的技术基础。”(16)这一机缘成就了后来的何翀,为他的绘画打下了古画临摹的坚实基础。文中所提伍子垣,即伍崇曜(1810-1863年),原名伍元薇,字良辅,号紫垣。父伍秉珍,以洋商致富。生一子伍绍棠。邑廪生,就职教谕,1831年捐修本省围工,钦赐举人、花翎,加布政司衔、议叙郎中,特旨召用钦差,江南办事司员、选用道,尝给一品封典。著《茶村诗话》、《粤雅堂诗钞》,辑刻《粤雅堂丛书》一百八十种、《岭南遗书》共六十二种、《粤十三家》共十三种、《楚庭耆旧遗诗》七十六卷、《校刊舆地纪胜书》共二十二卷。(17)不但是富商巨绅,在岭南学术界亦有一定影响。张之洞曾称赞其刊刻岭南遗书的功绩“其名五百年后必不没也”。从年龄看,他们是同龄人,他们的相遇和雇佣关系,应在1830年前后长达数年。
经过十几年的揣摩和磨炼,到了三十岁时,即1840年左右,何翀的画作已逐渐形成个人面貌。“他所学花卉翎毛,取法恽本叔,山水人物取法新罗山人。”(18)综合大众评论,多认为何翀人物、山水学华喦,花鸟出恽南田。(19)他本人也常在画上自题“仿新罗山人”,实际上他并未得华喦面授,与华喦的画作相比较,也没有严格的笔墨相承,但两人气质相仿,均为职业画家,在商品经济市场中以鬻画为生。“华喦字秋岳号新罗山人,蜀人侨居杭州,善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皆能脱去时习而力追古法,不求妍媚,诚为今日空谷之音,其写动物尤佳,能诗,人亦古质。(画征录)华喦临汀人,自少游学,慕西湖之胜,遂家钱塘,工画山水人物工诗善书,世称三绝。(钱塘县志)”(20)华喦以善于描绘鸟雀的生动活力闻名,何翀亦以此闻,应该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共通点;其次在背景树木的画法和构图布置方面何翀也有所得益。何翀学其意,而没有学其工,在细节、形象、笔墨方面并没有受到某家的束缚。他曾在画上题“仿石谷先生”(21)、“仿周之冕用笔”(22)、“仿唐六如先生笔意”(23)等,亦多参以自家面貌。但他对华喦的仰慕和追随是必然的,无论是从对各类画作的无所不能、诗古文辞的随手拈来、与文士画友的交游唱酬等诸多方面来讲,华喦都可奉为鬻画人的圭臬。而且“华喦的花鸟画对近代一些名家,如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沾溉作用,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24)何翀也不失为受到启发和沾溉的其中一员。
三、何翀与弟子
“丹山亦善于教画,他教学生学画从临摹入手,人们学几个月即可上手入门。他的弟子崔咏秋、曾广衡、刘玉笙等也是当时广州有名的画家。”(25)何翀长年以鬻画、授徒为生,沿用传统的授画方式,亲身示范,手口相传,以临、摹为主,因此学生入门快,能脱出巢穴的却少。虽然当时学生众多,但最终能在画史上留名的却只有寥寥几人,且名气及影响均不大。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其弟子也很多,但有名者似乎远远不及居廉——这似乎也是其名不若居廉的原因之一。”(26)虽然现实如此,但他的弟子崔芹、刘鸾翔亦在岭南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1907年广州《时事画报》刊登了两人的润格:“刘玉笙翎毛花卉,程竹韵花卉山水,何剑士人物,崔鸣周人物,傅蒲仙花卉翎毛。润格:大金榜二十元,二金榜十五元,三金榜八元,大宣同,二宣六元,三宣四元,破边屏幅折半计,琴条斗方一元,扇子半元,帐檐四元,金本兽口小景加倍,限诗作图临摹古本及长卷另议。”(27)崔芹和刘玉笙还有合作画《仕女图轴》藏于香港艺术馆。
崔芹(图2),1846-1915年,字咏秋,别署鹤山山樵。鹤山人。寓广州居河南,经营昌隆席庄。学画于何翀。与何仲华、程景宜、伍德彝结画会于广州荔枝湾修缘精舍。善画花鸟,多仿华岩笔意,秀逸有士气。崔芹在民国时是同盟会及广东国画研究会的成员,展览和画册中均有不少作品流传。如今可见的作品也较多,大多承袭何翀面貌,其中以山林文人的气息最为毕肖。作品可见广东省博物馆藏《仿唐六如人物图》(28)、澳门贾梅士博物院藏《春景人物轴》(29)、《山水人物》等。
刘鸾翔(图3),1848-1923年,字玉笙,号玉叟、南溪叟,原籍彭城,世居广州河南。与崔芹同为同盟会员,从事革命而又致力于绘事。善画花鸟、竹石。晚年任教南武中学、诘芳女子师范,并设画课桐荫小筑,从学甚多。刘鸾翔作品以花鸟较为出彩,尽得丹山所长。作品可见香港艺术馆藏《松鹤图轴》和《松鹰图轴》、澳门贾梅士博物院藏《竹雀轴》(30)。佛山市博物馆藏何翀《山水人物立轴》(31),是何翀为刘玉笙而作,并称玉笙为“同学兄”。
到了现代,单纯传习丹山一派画风的画家已经很少,只有麦汉永和曾广衡二人学有所成,麦汉永的画作尚有丹山的痕迹,曾广衡的画作则较少见。据记载:“丹山则私淑新罗,然传者无几人,玉笙而后,汉永为仅见矣,汉永晚年,亦老弱多病,始传其学于弟子黄世昌,内孙麦振强,外孙陈昌穗,世昌、昌穗初从汉兴学花鸟草虫,后转学花鸟于汉永,丹山一派,不绝如缕者,仅此一脉耳。”(32)
麦汉永(图4),1902-1975年,番禺人,画家麦公敏第四子,自号天涯客,精泰西医学,于绘事最擅花鸟,尤工竹刻金石,为刻竹名手,后随刘玉笙学画,玉笙老病,于床榻上授以要诀,并将丹山所用色碟、画稿、印章交付保存,麦汉永遂承其衣钵。
2011年5月7日-12日,在广州市人民北路广东文联艺术馆展出了“新罗风格——广东丹山画派”的展览,是麦汉永弟子谭礼(美籍华人)、黄世昌(广东南海人)两位画家的作品联展,同时展出了何翀画作十余件。
四、何翀与文人
虽然何翀在身份上是位职业画家,但仍受到文人学者的尊重,并与之交好。“光绪初江宁何青士鹾使兆瀛罢官归里,陈澧(33)、陈璞(34)皆赋诗赠行,属何翀绘归帆图。”(35)这就不难解释何翀身上及画面所散发出来的文人气息了。陈澧和陈璞均是广东朴学研究中的领军人物,陈澧更开创了“东塾学派”。乾嘉时期,朴学在广东形成了一个学术高潮,“从全局来看,在整个乾嘉正统考据学处于衰歇之际,惟有广东朴学却方兴未艾,大有一枝独秀、后来居上之势。似乎可以这样说,道咸以降是考订训诂之学的没落期,广东朴学在江皖浙等文化中心备受战火摧残、朴学已成明日黄花的形势下,承其余绪,又持续繁荣了一段时间,在局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当可观的学术高潮。所以,从整个学术史的发展上看,它恰好是清代朴学运动的殿军和尾声,是乾嘉正统考据学的余波回澜。”(36)这股潮流使广东文化圈形成了朴实、勤劳、多思的学术风气,何翀流连于这股潮流的周边,虽然没有投身经史文辞的创作,经学训诂的耳濡目染却令他远离了空虚和肤浅,体现出朴实无华以及内敛的气质。
五、何翀与“二居”
“二居”即居巢(37)、居廉(38)两兄弟,何翀与“二居”属于不同的书画传承体系,何翀私淑华喦,二居由广西宋光宝、孟觐乙二人传袭而来,并发扬了对岭南花鸟画有着深远影响的撞水撞粉画法。他们在当时就有着微妙的关系:两者同时期;皆擅花鸟。有文章说到:“何翀之画影响‘二居’颇大。如撞水撞粉之法,实倡于何翀。作画清丽雅淡,赋色鲜明,整个画面,清秀明丽为突出,为居巢、居廉所重视,故同为当日河南画派的中坚,但其学生门户见狭,不似‘二居’学生知名之多,成为今天岭南画派之强,国内至国外,皆有盛名也。从何翀的画风到画神均为河南地方的土产,故‘二居’之学他,连树石之皴法,亦用披麻,画面布局均出一致。只撞水、撞粉之法未如‘二居’的通透,使秀气略差。但他上接古人,如没骨法之用,有胜于‘二居’者。在吾粤之花鸟画中,能上承传统风格(如没骨法等)而自倡写生传神及撞水、撞粉之法,又开下代改革之风,亦一时之俊杰也。”(39)此种说法虽有偏袒之处,却也多少道出了河南(40)当时的情形,对于何翀和二居,在当时人的眼里是等量齐观的,是相辅相成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从部分重叠的上款人中——如邓大林(41)和梁天桂(42)——可以知道,他们有着共同的社交圈子,而且相处融洽,居廉的徒弟葛璞还每月两次参加何翀组织的“壶碟会”活动。
居巢有《题何丹山坡公竹外桃花诗意》流传,传世何翀与居廉的合作画有两幅:“其一为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牡丹孔雀》轴,该画乃居廉与何翀合作于杨永衍(43)之添茅小屋;其二为无年款《草虫图》册页(图5),该画亦为二人合作(东莞市博物馆藏)。”(44)据载“鹤洲草堂在河南白鹤洲,杨永衍别业,杂莳花竹,尝招陈璞(45)、潘恕(46)、居廉、居巢、何翀、袁杲(47)诸人觞詠其中,刊有瑶溪唱和集。”(48)《牡丹孔雀》正是应此因缘而作。又提到“杨永衍的添茅小屋是当时番禺文人雅集的中心”(49)。杨永衍之子追忆到:“居梅生、何丹山、熊笛江、李子虎、潘鸿轩、袁颜卿、莫子青、陈古樵、符子琴、居古泉诸世丈来添茅小屋或鹤洲草堂作画,数十年间,觞咏颇盛,夜则管弦度曲,备极欢娱,今忆及之,为赋是解。”(50)此情此景,何其热闹。可见当时的何翀在时人眼中,是可以跟陈璞、居巢、居廉等人相提并论、相互辉映的,甚至备受他们的尊崇。
六、何翀与其他画家
何翀交往的画家、文人墨客是较多的,如今数目已难以统计,人物身份也无法一一稽考清楚,但仍然有迹可循。上文提到何翀曾参与添茅小屋、鹤州草堂聚会,可知与杨永衍、熊笛江(51)、李子虎(52)、潘鸿轩、袁颜卿、莫子青、陈古樵、符子琴(53)等均为旧相识,南海博物馆藏何翀作于1854年的《桃花源图卷》(图6),上款人正是“椒坪大兄大人”,距离上文记载的1873年相距近二十年,由此可知何翀持续参与他们的活动长达二十年以上。
据台湾书画研究专家所言,何翀曾于咸丰年间客寓台湾,与台湾画人林占梅、林汝梅两兄弟于他们所筑的“潜园”有文酒之会。(54)当时台湾仍以台南为书画活动的中心,林占梅的“潜园”正逐渐崛起成为台北的美术活动基地。林占梅字云村,号鹤山,淡水竹堑人,少颖异,读书知礼,在台北颇有德望,曾筑潜园于西门内,结构甚佳,常与出入竹堑的文人雅士举办文酒之会。何翀与林占梅有旧交,遂成为座上客。林氏工诗善书,精音律,画名冠于台北,画仕女最工,花卉有恽南田笔意。林汝梅为林占梅胞弟,乳名清潭,字若春村,号螯珊,人称五少爷。何翀曾客于竹堑,参与“潜园”书画雅集。目前可看到何翀流传在台湾的画作有《紫藤乳鸭图轴》(55)(图7),纸本设色,145×39.5厘米,款“丹山老叟写于藤花馆。”朱白文印“何翀”。与他日常画作的面貌略有不同,署名“丹山老叟”也较少见,大概是环境和心境有异所致。
何翀除了参与各种大型的美术活动外,自身也积极组织小型的书画活动和聚会,与本地书画圈也有着密切的交往,但目前见诸记载的不多。据说曾与好友罗岸先(56)、葛少堂(57)等,成立“壶碟会”,每月初一、十五,自带作品前来研讨,并带菜一味。(58)据麦汉永言及,何翀五十三岁后常与罗岸先、又多和尚等结伴到各地写生。这类美术活动对河南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何翀与罗岸先为好友,过从甚密,常结伴游历写生、聚会,还有不少合作书画流传,如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作于1871年的《草虫扇页》、1873年的《花鸟扇页》(59)(图8)。罗岸先的某些画作也有何翀的影子,如《喜事绵长图》(60)与何翀《富贵棉长图轴》(61),两者在构图和题材、笔墨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不可否认罗岸先的水平略胜一筹,不乏为何翀的良师益友。
葛少堂虽然师事居廉,却与何翀交往频密,可见当时画人之间的派别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壁垒分明,他们的交往只限于性情相合和对书画的共同爱好,并无门户偏见和派别之争。
家谱记载何翀曾为族弟何如騵(62)作《牧野公像横幅》,纸本高一尺五寸五分,阔二尺四寸,图为绿杨桥畔倚石而坐,旁夹竹桃。款题“周士写照,丹山补图。”有“丹山”二字朱文印。“谨按周士谭姓开平县人广东名画相师也。丹山公补之以图,为牧野公其诩壮年时绘,形神逼肖、画境高超……”(63)这位谭姓的广东名画相师为“谭周士,开平水边乡人。工画,尤善写真,曾于番禺坑口为晋松写照,笔致苍古。”(64)
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何翀与同行把臂言欢的场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可惜的是,当年的许多交游轶事俱已云烟散去了。
七、结语
从明初“林良时代”开始,花鸟画在岭南就有着特殊的地位,后来有陈瑞、钟学、朱完、梁元柱、伍瑞隆、赵焞夫、郭适、陈琼、梁琛、彭睿壦、招子庸等明遗民、文人,使其延续了粗笔写意的明代传统风格。清末嘉道之后,岭南花鸟画的风格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日益积累,逐渐出现的。在同一地域的书画圈子里,由于审美意趣受到同一环境的熏陶,同根同源的习惯和喜好,加剧了艺术家之间互相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乃至产生共有的风格特点。由于岭南绘画一直没有真正进入书画史的视野,这一风格的转变和形成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直到“二居”的弟子“二高一陈”在美术救国方面有所建树,得益于政治情势而声名大噪,广东绘画才受到大范围的关注。“居派花鸟画在晚清画坛上声誉隆高,称雄一代,同时还培养出为数不少的绘画人才,形成以居派花鸟为主流的粤画新局面。……其中高剑父、陈树人及剑父弟高奇峰日后折衷中西、倡言国画革新,开出一番新的格局,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重大的影响。”(65)甚至在多年后的今天,大部分人们在认识上仍然以“岭南画派”涵括了广东画坛,这是以偏概全的。其实在岭南画派成名之前有何翀、叶梦草、伍学藻、陈广祥等前辈画师,与岭南派同时尚有大批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传统画人,他们的存在对广东画坛的风格组成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广东画史的研究上是应该对他们进行钩沉和重新认识的。只是这一辈的画人,在当时是零散的,既热爱岭南风貌,又以卖画、授徒为生,在当时虽然互相唱酬、结伴写生,却缺乏一种凝聚力和使命感,因此没有在广东画史上留下显赫的声名和足迹。
注释:
(1)刘鸾翔(1848-1923年),字玉笙,号玉叟、南溪叟,原籍彭城,世居广州河南。画学何丹山,尽得丹山所长。晚年任教南武中学、诘芳女子师范,并设画课桐荫小筑,从学甚众。
(2)崔芹(1846-1915年),字咏秋,别署鹤山山樵。鹤山人。寓广州,经营昌隆席庄。学画于何翀。与何仲华、程景宜、伍德彝结画会于广州荔枝湾修缘精舍。善画花鸟,多仿华岩笔意。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
(3)曾广衡为何丹山弟子,后丹山年老,又事居廉。尤擅画木棉、腊梅,“冠绝一时”。
(4)麦汉永(1902-1975年),号天涯客,番禺人。广东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原广州大学校医,后自行开业。抗战期间入陆军任医务主管。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广州市文史馆员。善画花鸟,尤工竹刻金石。
(5)郑荣等:《续修南海县志》,宣统三年。
(6)赵尔巺等:《清史稿》,卷一百六十五,皇子世表五,世宗系。台湾:中华书局,1976年。第5202页。
(7)光绪《广州府志》。
(8)赵尔巺等撰:《清史稿》,卷一百六十五,皇子世表五,世宗系。台湾:中华书局,1976年。第5202页。
(9)《南海烟桥何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卷七,第23页。
(10)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将军巡边,招与偕行,遍历佳山水,画诣益进。”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县志》、《家谱》均持此说。
(12)麦汉永《广东画家何丹山》有此说法。
(13)郑荣等:《续修南海县志》,宣统三年。
(14)罗岸先《指画为何翀写人物图轴》,236×119厘米,番禺博物馆藏。
(15)麦汉永:《广东画家何丹山先生》,载《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六辑)。
(16)麦汉永:《广东画家何丹山先生》,载《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六辑)。
(17)伍时开:《中华岭南伍氏列传》,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305页。
(18)郑荣等:《续修南海县志》,宣统三年。
(19)“云丹山公画每多仿其(华秋岳)笔意,而尤以人物为肖,新县志本传谓其所学花卉翎毛取法恽正叔,山水人物取法新罗山人者是也。”民国十三年《南海烟桥何氏家谱》卷九,杂录。
(20)马金伯:《国朝画识》卷十一,台湾:台北明文书局,民国七十四年。
(21)何翀《山水人物扇面》,“仿石谷先生笔意,画于竹清石寿之斋,丹山。”朱文印“丹山画”,朱文藏印“守高室藏”。朱文方印“丹山”。佛博藏绘画1427号。
(22)何翀《花鸟圆面册》之一“一品松龄,仿周之冕用笔,丹山老人。”朱文方印“丹山”。之二“法周之冕用笔大意,丹山老人仿古。”佛博藏绘画1278号。
(23)《‘溪山谈道’图册页》,“溪山谈道,仿唐六如先生笔意于竹清石寿之斋,何翀。”朱文印“丹山画”。佛博藏绘画1424号。
(24)单国霖:《华喦绘画艺术评述》,载《华喦书画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7-27页。
(25)《广州市海珠区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朱万章:《广东绘画的发展与演进》,载《广东历代绘画展览图录》,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27)王中秀等编:《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28)崔芹《仿唐六如人物图》,纸本设色,纵103厘米,横39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29)崔芹《春景人物》,纸本设色轴,纵185.4厘米,横39.5厘米,“春风拂拂柳毵毵,路上行人杖履迟。借问携童欲何往,得无柑酒听黄鹂。拟解弢馆用墨,鹤山山馆崔咏秋。”朱文印“咏秋”。澳门贾梅士博物院A200。
(30)刘鸾翔《竹雀轴》,纸本设色,纵134厘米,横33厘米,“吉帆仁兄大人雅鉴。弟刘鸾翔玉笙。”朱白文印“臣刘鸾翔”。澳门贾梅士博物院A65。
(31)何翀《山水人物立轴》,纸本设色,94×40厘米,“华秋岳先生笔意,玉笙同学兄雅正,丹山老人画。”朱文方印“丹山”。 佛山市博物馆藏。
(32)郑春霆《岭南近代画人传略》,香港:广雅社,1987年。第154页。
(33)陈澧(1810-1882年),字兰甫,人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粤秀书院肄业,六应会试未第,后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继为菊坡书院山长,为广东朴学大师,门人众多。天文、地理、算学、乐律、书画均精,晚年着意研究经学源流。著有《声律通考》、《切韵考》、《汉志水道图说》、《东塾读书记》等。
(34)陈璞(1820-1887年),字子瑜,号古樵,别署尺冈归樵。番禺赤岗人。咸丰元年举人,知江西福安县,后任学海堂学长,一生淡泊自甘。工书善画。
(35)陈璞:《尺冈草堂遗诗》,转载自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卷十。
(36)李绪柏:《清代广东朴学研究》,广东: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37)居巢(1818-1865年),字梅生。番禺隔山人。善画花卉、人物。
(38)居廉(1828-1904年),字士刚,一字古泉,别署隔山樵子、隔山老人、罗浮散人。番禺隔山人。居巢从弟。
(39)曾昭璇:《岭南画派溯源》,广东:《寻根》,2002年第04期,据麦汉兴、麦公敏谈。
(40)此“河南”指广州珠江河以南的地域,是民间简称。非指河南省份,以下同。
(41)邓大林,广东香山人。广州艺拍2010年冬季拍卖会图录第551号《人物立轴》题“荫泉五兄大人雅鉴,丙申九月,弟何翀画。”居巢有诗文《添茅小屋看花小集喜晤邓荫泉中翰赋赠》,见于朱万章《居巢居廉研究》第44页。
(42)梁天桂,广东开平人。字香轮,一作香邻,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善画梅花。佛山市博物馆藏品号绘画729《山水人物花鸟圆面》之五,题“香轮九兄大人雅鉴,辛未秋日画于素行堂。何翀。”居廉为梁天桂作《一品当朝图》,见朱万章《居巢居廉研究》第55、73页。
(43)杨永衍(1818-1903年),字椒坪,别署添茅老人,番禺瑶溪人,工诗词及画,著有《添茅小屋诗草》六卷。
(44)朱万章:《居巢居廉研究》,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45)陈璞(1820-1887年),字子瑜,号古樵,别署尺冈归樵。番禺赤冈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知江西福安县,后任学海堂学长。
(46)潘恕(1810-1865年),番禺人。字鸿轩,工诗词,擅画。生于望族之家。
(47)袁杲(清),字颜卿。香山(今中山)人。清贡生,工诗善书,能作歌、谱曲、鼓琴,擅画山水、竹石,疏朗秀特。
(48)丁仁长:《宣统番禺县续志》,清宣统三年,民国二十年重刻本。
(49)朱万章《居巢居廉研究》,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50)杨其光:《花笑词》,宣统元年刊本,第20页。转载自朱万章《居巢居廉研究》,第42页。
(51)熊景星(1791-1856年),字伯晴,号笛江。南海人。嘉庆十一年(1806年)举人,为学海堂课长,修南海县志,工诗古文词,善书画,山水、花卉声誉颇重。
(52)李长荣(清),字子虎。
(53)符翕(清),字子琴,湖南清泉(今衡阳)人。能书能画。
(54)林柏亭:《台湾山水画发展与社会背景之探讨》、崔咏雪《在水一方——1945年以前台湾水墨画》。
(55)《明清时代台湾书画》,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4年五月。
(56)“罗岸先字登道,号三峰,又号野舫,捕属人,居大石街,种竹百余竿名其斋曰有竹人家,能诗画山水仿文衡山得静秀之致亦工人物草虫,事母孝以画资奉甘旨,里人咸称之。(据采访册)”丁仁长《宣统番禺县续志》,清宣统三年刻民国二十年重刻本,第354页。
(57)葛璞,字小堂,一字绍堂、少堂,湖南人,移居广东,师事居廉。工人物,尤精仕女。
(58)曾昭璇:《岭南画派溯源》,广东:《寻根》,2002年第04期,据麦汉兴、麦公敏谈。
(59)何翀与罗岸先合作《花鸟扇页》,纸本设色,19×55厘米。“癸酉重阳丹山画长春芝草。”白文印“何翀之印”。“三峰补成右边一幅。”白文印“岸先”。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60)罗岸先《喜事绵长图》,纸本设色,319×130厘米,佛山市博物馆藏。
(61)《富贵棉长图轴》,1852年,纸本设色,239×59厘米,“咸丰壬子秋七月写于碧云楼。丹山”白文印“何翀私印”、“丹山山人”。佛山市博物馆藏。
(62)何如騵(1832-1907),字其诩,以字行,号牧野。九岁而孤,得叔父何朴园资助,年少从商,往来省港澳。何翀同辈。
(63)《南海烟桥何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卷九,杂录。
(64)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3页。
(65)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