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佛山祖庙庙会的复兴
【摘要】祖庙庙会是佛山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庙会,它最兴盛的时期在明清,民国停办。2005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带动,最根本的是北帝信仰在佛山根深蒂固的存在,祖庙庙会终于重新回到佛山人的生活中。复兴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内涵,也注入了新的文化气息,形成了新的仪式内容和特点。虽然复兴的祖庙庙会仍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其文化性、民俗性的特点明显加强了。复兴的祖庙庙会也会一如既往地在佛山社会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佛山 祖庙庙会 复兴
祖庙庙会就是在农历三月三期间,以拜祭北帝,为北帝庆生为主题,以北帝所居的祖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全民参与,举镇欢庆,集宗教、商贸、娱乐活动于一体的一个民俗文化活动。传承数百年的祖庙庙会对佛山地区社会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时隔六十多年,21世纪初,祖庙庙会开始了它的复兴之路,这对北帝信众是一件幸事,对佛山民俗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件幸事。
一、历史追溯——祖庙庙会的兴衰
祖庙庙会是以祭祀北帝为中心环节,融宗教性、政治性、娱乐性、群众性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最早开始于何时已不可考,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是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佛山有真武庙,岁三月上巳,举镇数十万人,竞为醮会。”[1]444屈大均是明末清初人,《广东新语》成书于屈大均晚年,也就是康熙年间。所以可以推测他书中所记是清初祖庙庙会的盛况。后来的乾隆《佛山忠义乡志》也有记述:“时维三月上巳佳辰,是真君降祥之日也,……故乡人于是日也,香亭所过,士女拜瞻,庭燎彻晓,祝开筵,锦衣倭帽 争牵百子之爆车,灯厂歌棚,共演鱼龙之曼戏,莫不仰神威之显赫而报太平之乐事者也”。[2]还有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三月三日,恭遇帝诞,本庙奉醮庆贺,……是日也,会中执事者动以千计,皆散销金旗花,供具酒食,笙歌喧阗,车马杂遝,骈肩累迹,里巷壅塞,无有争竞者”[3]由此并结合佛山清代其它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从清初到清中期祖庙庙会的总体状况是比较稳定而且兴旺的,也应该是祖庙庙会的鼎盛阶段。
这一时期庙会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仪式。[4]219-222
1.设醮肃拜:醮是道教祭神敬神祈福的仪式。农历三月二日,当年值事在庙前设坛,陈五谷、烧酒、烧猪、果饼、鸡等供品,初三子时起,醮会仪式开始,程序有:⑴祭白虎,⑵洒净,⑶焚香,⑷禀神,⑸烧衣纸,⑹问卜,⑺分衣食。仪式结束将供品分给众捐资者,表示北帝所赐福气。随后,民众回去沐浴更衣,再来恭拜北帝。整个仪式所表达的意愿是求北帝消灾镇邪,降福纳祥,也感谢北帝所赐恩德。
2.北帝巡游:初三上午,由佛山霍氏家族专门为操办北帝诞成立的组织“北帝更衣神功会”的人抬着北帝武神铜像出祠在镇内巡游。巡游时,前有锣鼓、仪仗队、彩旗幡伞队鸣锣开道,北帝武神铜像端坐在朱漆轿内居中,后有醒狮随尾,所到之处居民张灯结彩迎驾。巡游队伍昼夜游历,几乎走遍全镇的大街小巷。中间会在汾水铺的“武当行宫”停舆,供民众来拜祭。初四日巡游到会真堂,在会真堂为神像洗脸剃面,换好衣服,由仪仗队“迎接回銮”,按来时路径返回祖庙。
3.演戏酬神:就是在祖庙的主体建筑灵应祠对面的戏台——万福台上演神功戏,以酬谢北帝的护佑。演出的剧目一般都是些喜庆吉祥的剧目,如《天妃送子》、《八仙贺寿》等等。
4.烧大爆:大爆就是大的爆竹,活动是在三月初四举行。将大爆及略小些的椰爆、小爆竹在祖庙门前燃放,享神之余也有众人祈祥纳福之意。烧大爆最重要一个环节是抢爆首,爆首就是几个装在爆竹内的铁环,还有头爆、二爆、三爆之分。爆竹响后,人们抢得十分卖力十分疯狂。因为他们相信爆首是北帝所赐福气,得爆首者能得到一生吉利。
在北帝诞期间,还有一系列的活动,北帝坐祠堂、祝寿开筵、筑棚演戏等。可以说在庙会期间,佛山举镇欢腾,如乾隆《佛山忠义乡志》所记一样:“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5]
从清末到抗战爆发期间,虽说祖庙北帝诞活动还在延续,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佛山的地方志再没有出现北帝诞庙会的记载。佛山是依靠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到清末,外国产品大量充斥南中国市场,对佛山的打击非常大,百业凋零,经济迅速下滑。而且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佛山民众生存都是个问题了,很难有能力举办这种要消耗大量财物的庙会。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日本军队占领佛山,庙会从此中断。
二、祖庙庙会复兴的表现及变化
上世纪80年后,政府对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管理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佛山的北帝信众又三五成群地在农历三月三日来祖庙拜祭北帝,祈福求祥。但是既没有严格的仪式也没有组织,都属自发性的个人行为。再后来,信众们又有了一些临时性的组织,人数由几十人到数百人不等。他们一般在三月三日的上午,用自己出钱买的烧肉、苹果、花生、香烛、鲜花等祭品拜祭北帝。简单仪式结束后,大家将祭品分发给每个人参与的人,然后散去,他们的“北帝诞”活动就算结束。
他们的仪式虽然简单,人数也不算多,但却代表着佛山许多人虔诚的愿望和执着的信仰。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佛山市博物馆牵头,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开始恢复起来。佛山市博物馆根据史料记载和曾参与过民国时期庙会的老人们的回忆,又结合当今社会民众的意愿和文化需求,在传统的内容又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现代祖庙庙会的仪式
1.舞狮迎宾:三月三日早上,十头色彩斑斓的广东醒狮,在祖庙大院门口随着锣鼓的节奏,或腾挪跳跃,或摇头摆尾,营造一种非常喜庆欢快的气氛,欢迎嘉宾的到来。
2.肃拜祈福:主嘉宾到齐后,在祖庙山门前设香案,主祭桌上摆佛山本地烧陶瓷五供、烧猪、大饼、九杯酒、九双筷子、花生、苹果、豆沙包、莲蓉包、鲜花等祭品,焚香,众人三鞠躬敬拜。然后,一位尊者率众齐诵:“佛山祖庙灵应,北帝昭明,千年万载,世人尊奉,我等百姓,恭祝真武,吉诞万古流芳,诚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社会和谐,百姓康宁,万业昌盛”。诵完祝词,众人再鞠躬,尊者宣布礼毕。
3.民俗巡游:祈福之后,巡游队伍出发。鸣锣开道者在前,执仪仗兵器,锦旗罗伞紧随,中间为四人抬的北帝轿,北帝端坐其上,后有八音锣鼓柜,有扮成的八仙、福禄寿三星、粤剧人物等众神仙和戏剧人物跟随。再后面是每年邀请的附近各地区的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如顺德区杏坛昌教村的花龙,北水村的柜色,沙湾镇的飘色、南海茶基村的十番、高明的女儿屋,还有一边走一边表演的唱龙舟、舞龙、舞狮、飞拔、武术等。队伍一般从祖庙正门出发,然后从北门回来。
4.演戏酬神:巡游结束,北帝归位,在正殿对面的万福台上粤剧演出就拉开大幕了。表演的既有粤剧名角,也有街道社区的私伙局(业余爱好者组成的民间粤剧表演团体)。戏一般要唱三天,三月初三正日子,是名角唱,初四、初五基本是私伙局唱。
(二)祖庙庙会的变化及其原因
首先,从庙会的主体仪式来看,大有不同。⑴.以前的“设醮肃拜”变成了“肃拜祈福”。“醮”是道教的一种祭拜仪式,有着强列的宗教色彩。这不是现代主办方所要突出的,而是要弱化的内容。而且,参加的民众也从以信众为主体,变成了信众、游客、学者、学生等,他们大部分对庙会仪式并不了解,对宗教的神秘性、肃穆的仪式感没有太明确的要求。现在这一仪式的重点在祈福,国家之福、社会之福,众人之福。⑵.北帝巡游路线也变了。原来北帝巡游要巡遍佛山镇,历时一天一夜。而现在只是在祖庙附近的街道走一圈,短短一两个小时。祖庙位于佛山市中心,人流密集,交通繁忙。就是短短的巡游路线都要向交通、公安、城管多个部门申请,办理诸多手续,全城游历已经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制约吧。再者,以前北帝巡游有着很强的宗教性和政治性,是在确立北帝至高无尚的神权,也是地方乡绅巩固他们的政治地位的一种形式。而现在巡游基本成了一个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变巡游为巡演了。⑶.以前酬神演戏的剧目是很有讲究的,要喜庆要吉利,剧目也相对固定,如《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等。现在注重的是请名角唱好听的戏,唱观众喜爱的戏。酬神的功能弱化了,主要是娱人,娱神成了其次。⑷原来特别热闹的“烧大爆”现在取消了。现在,佛山全部城区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如果在身处闹市的祖庙燃放“纸爆大者径三、四尺,高八尺”的爆竹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曾有人也提议恢复“烧大爆”,出于安全考虑,这个提议还是被否决了。而增加了喜庆的舞狮迎宾这个内容。舞狮迎宾是在祖庙院门前进行,既渲染热闹欢快的气氛,也是对庙会的一种宣传。
其次,祖庙庙会的管理主体发生了变化。现在,原来操办庙会的大魁堂、“北帝更衣神功会”等封建宗族组织早已消亡,祖庙已归国家管理。现在庙会的主办的单位是佛山市文化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佛山市祖庙文物管理所。这样,祖庙庙会也自然而然由民间庙会变成了官办庙会。
第三,现代庙会还增加一系列新的内容。⑴.“做三月三”,它是最早拉开庙会大幕的活动。“做三月三”就是民众可以三月初三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来祖庙花三十八元,买一个庙会礼包。礼包里有一小袋米、两个苹果、一个的碗、一双筷子、几粒花生、平安茶、北帝符。这礼包里的东西件件都有寓意。广东话里“有米”就是有钱的意思,苹果、平安茶代表平安,碗筷的寓意就如碗上印的字一样:“丰衣足食”,北帝符就是护身符。大部分是中老人为自己的子孙“做”。主要意图是为了给子孙祈福,求北帝保佑。这种直白、世俗的寓意很符合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⑵.大盆菜宴,大盆菜本来是广东农村乡村活动或家族聚会时聚餐的一种形式。就是将鸡鸭鱼肉、罗卜青菜等所有菜放在一个大的陶盆中煮来吃。祖庙庙会为取其团圆团聚之意,所以有时也用在了庙会活动中,不过不是一个固定内容。大盆菜还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三月初三的中午,在万福台前人们看戏的小广场上都摆满了桌子。每个桌子上只有一个菜——大盆菜。除了少量嘉宾,吃大盆菜的人是收费的,而且费用比一般酒店还高,但人们还是非常踊跃,因为人们觉得这也是一种荣耀。另外,现代庙会还增加了一些文化性比较强的内容,如民俗文化论坛、民俗文化讲座、名家书画义卖、道教文物展览、道教音乐会、民俗摄影展览、民俗风情汇演等。主办方加强庙会文化性的打造,既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符合其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角色定位。
(三)、祖庙庙会特点的变化
从明清时期的兴盛到民国时的衰败,祖庙庙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宗教性、政治性、功利性。新世纪,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中的现代祖庙庙会,不仅仪式程序、相关活动发生了变化,其最本质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以前的祖庙庙会,是以宗教活动为中心的庙会,有鲜明的宗教色彩。首先,其设醮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烧大爆所有仪式都是围绕着两个重心,即拜神、酬神,表达对北帝的崇拜,表达对北帝的感激。就是演戏、烧大爆这样的娱乐活动也都首先是为了娱神,次而是娱人。现在,如笔者前文所述,设醮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烧大爆这些主要仪式中的宗教环节都或被取消或明显减弱。其次,从参与的人也可以看出,以前都是信众,人们拜北帝时,沐浴更衣,“虔心肃拜”,对北帝爷怀有无比崇敬之心。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游客,还有来佛工作的打工者,他们对北帝并不了解,参与这种民俗活动,有一点崇拜之心,但主要是看表演,图个热闹开心,远没有以前信众对神的全情投入。庙会的宗教神秘感、神圣感大大减弱了,更多的是一种祈福。
2.原来的祖庙庙会有鲜明的政治性。首先,祖庙是佛山自治机构明代的嘉会堂,清代的大魁堂所在地,是佛山的最高权利机构。祖庙庙会都是这些机构联合地方乡绅操办的,他们通过操办庙会,一次又一次地显示他们的权力,不断巩固他们的政治地位,其次,其中庙会的主要仪式之一北帝巡游有最明显的体现。肖海明先生谈到庙会的仪式时这样说“出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明确神明对其所辖领域的控制。就是统治阶级以此仪式来加强对社区的控制和整合。……分析举办这些祭仪的意义,除提升北帝的地位,利用人们对北帝崇拜所形成的某种抽象正义观点,来维持调节佛山各阶层间关系,达到控制民众行为,加强内部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外,这些仪式本身的特点也使其成为佛山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整合力量。”[6]201现在负责管理祖庙的单位是文物管理所,是一个公共文化单位,其责任是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北帝巡游已丝毫没有政治色彩,成了一次民俗表演的文化大巡游。以前参与肃拜的人群也是由其政治地位决定的,只有那些乡绅、耆老、庙会值事等人才有资格参加,现在参与者可以是信众、游客、学者嘉宾等各阶层的人士。
3.以前的祖庙庙会功利性是很明显的,人们祭神、敬神娱神都是为了得到神的认可,赐予的更多恩惠,有更好的回报。“在佛山人眼中,北帝不仅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而且能体恤民众,有求必应,是消灾化厄、生活富足的保护神;是风调雨顺、社稷安康的保障,因此佛山‘一乡之人,奉之惟谨’。”[7]58-62正是由于北帝的无所不能、极其的灵验,所以广大民众对他抱以极大的希望,希望通过种种虔诚的表达,以换取北帝的垂青,实现自己在现实中许多不能实现的愿望。所以,当时人们无比地恭敬北帝,拚命抢爆首等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是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素质、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现在由于参与的人群的变化、文化素质的提高、主办方的提倡与引导等原因,以前浓重的功利性大大减少了。
现代的祖庙庙会还是一个庙宇、宗教、娱乐、商贸四个要素齐全的完全型庙会,但主办方通过举办过民俗文化论坛、民俗讲座、名家书画义卖、文物展览、道教音乐会、民俗摄影展览、民俗风情汇演等活动,宣传庙会的历史文化知识,展示优秀民间艺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了庙会的民俗性、文化性。
2005年,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的祖庙庙会,不仅受到了广大北帝信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许多游客和媒体的追捧。《人民日报》、凤凰卫视、佛山电视台、《广州日报》、《珠江时报》、《佛山日报》多家媒体都作了报道,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社会各界反应都十分热烈。到现在,庙会仅仅恢复几年,它已经成为一个反响热烈,影响广泛,参与人数众多的大型民俗活动,甚至港澳地区的许多民众每年都如期而至。2007年祖庙庙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祖庙庙会逐渐成为佛山的一个民俗文化品牌。
三、祖庙庙会复兴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近30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给予了许多民间信仰活动更宽松的环境,为庙会等一些民俗活动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从佛山祖庙庙会逐渐恢复的过程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佛山市博物馆是佛山市文化局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能有这样个半官方单位来主办,也是国家政策变化的表现。这些年,每年的庙会,都会有市文化局的领导参加,但不出面讲话不出镜,这也是很说明问题的。另外,近年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城市等活动的提倡和开展,地方政府也在逐步重视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有许多支持的政策和措施。祖庙是历来是佛山一个旅游重点景区,每年的门票收入就有一千万多元,这也应该是当地政府支持的一个理由吧。
(二)、民间信仰的根深蒂固。民间信仰是一种根植于人们心里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和精神寄托,只要有一点生存的土壤,它就会迅速枝繁叶茂。北帝信仰在佛山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它已经完全融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无法剥离,它甚至比物质的文物更坚韧更容易传承。从元代到民国,佛山有许多关于北帝灵应的传说,到现在还在佛山广泛流传。数百年来,佛山祖庙经历多次战争、社会变革没有大的破坏,建筑保存较为完好,这是因为有佛山人世世代代的全力保护。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各地的庙宇毁损非常严重。佛山也曾有一些红卫兵提出砸祖庙的想法,但马上受到周围人的反对,年长者更是搬出了历史上许多北帝灵应的传说吓唬这些年轻人,经软硬兼施,这些红卫兵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使祖庙得以保存。从每年春节十万人行祖庙,从人们争先恐后捐款修缮祖庙的情行,从每个初一、十五清晨早早等候在祖庙门前的人群,你也可以看到北帝信仰在佛山人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了。北帝是佛山的保护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样的信条深入到了每个佛山人的心中,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化,北帝信仰都在佛山人心中。祖庙前殿右侧门上有幅写于光绪二十五年的对联“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廿七铺指当时整个佛山镇,这正是北帝、祖庙和佛山人的关系的真实写照。
佛山祖庙在珠江三角、港澳、东南亚都有广泛的影响,每逢一些节日,都有一些港澳同胞及东南亚华人,来祖庙拜北帝。在“三月三”庙会、春节等日子,他们纷纷捐款。从祖庙的捐款记录来看,捐款大户几乎都是佛山籍港澳人士。
另外,近二、三十年,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人们的精神信仰出现了空窗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人们希望寻找到精神寄托,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上世纪末,叶春生先生在做了广东民间信仰调查后,惊讶地发现:“雷州市短短三年内就有1700名青年出家;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发展了上万人。……”[8]172这从一侧面就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对追寻信仰的急切和迷茫。佛山的青年一代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非常容易受长辈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成为北帝的信众。佛山也是外来工、外来商人非常集中的地方,他们来到佛山后,受到当地广泛的北帝信仰的影响,许多人自然而然就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成为祖庙庙会的重要参与者。
(三)、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好转。近些年来,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参加庙会活动也越来越积极了;参加庙会活动时,或捐款或参与有偿活动的投入都增加了,从而支持了庙会的举办。佛山祖庙文物管理所是个自收自支单位,每年举办祖庙庙会花费不菲,所以捐款和收取的服务费用是办庙会重要的一项资金来源。众多的庙会参与者也带动了祖庙其它的商业运作,间接地支持庙会的不断发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带动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各级政府主导,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倡,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出台,在国内外的合力之下,短时间内,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祖庙庙会迅速的复兴也应该得益于此。2006年,祖庙庙会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来还有些半遮半掩的祖庙庙会顶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光明正大地走到了人们的面前。无论是《公约》还是我国政府的《意见》,对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更直接的是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主办祖庙庙会的祖庙文物管理所前些年经费曾一度比较紧张。随着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地方财政一些政策的改变,从2008年起,佛山市祖庙文物管理所财务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也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祖庙庙会的操办。
以前一直处于民间呼吁状态的传统民俗文化复兴活动,获得政府层面的支持,成为国家保护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部分,真正是民俗文化复兴的幸事。
数百年来,祖庙庙会一直是众多佛山人的精神信仰、情感寄托,是佛山人沟通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有着非凡的凝聚力。即使在社会飞速发展,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些传统文化,仍然是现代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在祖庙庙会的复兴,不单是北帝信仰的传承,也是今天人们对民俗文化传统的认可,是满足当今民众情感心理需要的源泉,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历史上,祖庙庙会在佛山整个社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复兴的祖庙庙会,它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同样历史又赋予了它新的作用和意义。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祖庙庙会”属“文化空间”类,它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文化空间。每年祖庙庙会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巡游,这对于这些濒于消失,民众又苦于没有机会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祖庙庙会也真正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舞台,保护和传承的空间。这对整个佛山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
现在祖庙庙会才刚刚走上复兴之路,怎样才能让它保有鲜活的生命力,让广大民众长久地认可和喜爱,怎样才能使之与时俱进,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都是我们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屈大均. 广东新语:卷六神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陈宗炎.佛山忠义乡志: 卷一佛山赋[M].佛山: 1752年(乾隆17年).
[3]吴荣光.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二庆真堂重修记[M].佛山:1834年(道光11年)
[4]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5]陈宗炎.佛山忠义乡志: 卷六乡俗志[M].佛山: 1752年(乾隆17年).
[6]佛山市博物馆编. 佛山祖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7]黄晓蕙.佛山祖庙北帝诞祭祀仪式及其价值功能的初步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页
[8]叶春生. 岭南民俗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