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返回列表
解读“实验艺术”走进公共艺术机构
作者:黄图  字号:【  
  摘 要:随着社会文化包容性的增强,“实验艺术”越来越多地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艺术机构,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给现代的艺术带来巨大的改观,艺术形式、理念的改变,欣赏主题的变化,手法的创新等,同时也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和思维冲击。本文结合艺术常识,解读“实验艺术”的历史发展图谱,探讨 “实验艺术”展览走进公共艺术场所的价值、影响,让读者更好的深入了解认识这一艺术现象,以提高普通大众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实验艺术 当代艺术 反传统 批判性

  引 言
  当代,“试验艺术”沸沸扬扬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而另一方面,提起“实验艺术”,普通观众往往会摇着头说:“很难看懂。”当一些博物馆大胆地引进些关于试验艺术的展览的时候,更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异议。近来,广东石湾陶瓷创意园内更是举办多次带有实验艺术性质的展览。“马桶瀑布”、“泡女郎”等等前卫的艺术品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无不成公众议论的话题。当这些前卫的艺术进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时,带给了观众全新的艺术观,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非议。博物馆、艺术馆等是面向大众的公共空间,能够产生直接与普通百姓发生关系的教育功能,应当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承担起引导普通观众的审美观的责任,“实验艺术”不应是雷区,应当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应对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

  一、“实验艺术”的中国历程
  中国当代艺术的萌生和发展,是改革开放后西方艺术思潮的大量涌入的结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特别是85新潮运动以后,年青一代的艺术家大胆挑战传统,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经验,模仿、借鉴或搬用无处不在。90年代以后,随着艺术家的逐步成熟,以及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模式的形成,中国当代艺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何为当代?一般而言,“当代”一词具有时间上的指向性,即可将“当代”理解为当下的、目前的,以此与过去的、传统的相对。在西方艺术史中,当代艺术的界定其一是反现代主义精英主义观念的艺术形式,在创新与反叛中追寻个体的价值。另一种是主张艺术回到社会现实之中。 “当代”更强调自身的文化诉求,而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当代艺术的界定简单的说,凡是传统艺术中不曾有过的东西,例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包括架上绘画中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新因素等等。它更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需求。在现实世界中表现艺术。把“前卫”(或译“先锋”)或者“观念”这个术语应用到中国当代艺术上,不断产生争议。“先锋艺术”和“前卫艺术”这一称谓,在80年代非官方的中国艺术家中间更为盛行,到了90年代,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把他们的艺术称作是“实验艺术”。
  可以粗略地把“实验艺术”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或趋向:(1)1979年到80年代早期,非正统的、非官方的艺术在中国出现;(2)80年代中期到1989年的“85艺术新潮”和“中国前卫艺术展”;(3)从90年代早期开始的中国实验艺术的国际化和中期开始的“国内的转变”,实验艺术在这场运动中越来越多地传达出社会的和文化的批判。
  “实验艺术”从70年代后期肇始,文革时期所禁止的各种西方观念艺术、前卫艺术,通过转载和展览而被介绍到国内来。这些影像和文字在年轻艺术家们中间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使他们的作品得到了诸多的灵感。西方的艺术风格和理论被当作是他们的范本。这时候的中国艺术家的这类艺术更多的是“模仿”的本质,并且同国际上的当代艺术相呼应。从艺术上讲,它表现出对于新的艺术手法和新颖的风格的强烈爱好,这种“实验”往往向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和语言发起挑战,非正统的风格和内容,或者新兴的媒介和展览,都成为艺术家的“实验”手段。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85年和1986年大量非官方的艺术团体同时涌现出来,这些团体的成员,大部分都是二十岁左右,相当一部分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甚至正在声名显赫的艺术院校就读。这一代的实验艺术家对于西方历史近年来的发展有更多的知识,而他们的作品也显示的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几乎上个世纪出现的西方现代艺术的所有主要风格,都能在这些作品中看到。这一特殊的时期称为“85艺术新潮”。这群致力于在中国推动实验艺术的团体开始相互接触,筹办联合展览和活动。这就为遍布全国的实验艺术家网络开辟了道路。1989年中国前卫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次全国性的实验艺术展览把实验艺术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三百多位艺术家参加了作品展出,他们宣称:我们的艺术并不是艺术,而只是我们传达思想的一种手段,这些作品只能是我们全部思想观念中的一个部分。整体上呈现出追求崇高精神的鲜明指向,成为当时影响最广的群体。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的发展,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艺术家出现在重要的国际艺术舞台上。1993年,方力钧的作品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他们已经成为全球艺术群体的组成部分。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在国外赢得了国际的声誉。中国的实验艺术最终巩固了它作为国际现代艺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地位。以此同时,他们的作品越来越多地更关注周遭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对城市和都市生活的变革做出反应,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文化批判精神。

  二、“实验艺术”语言形式
  “实验艺术”往往引起观众的不懂和质疑,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实验艺术注重的是对现存艺术系统和语言方式的重新定义,具有探索性和批判性,而不是简单地对某一画种或绘画语言的充实及美化。这种“实验”,它总是挑战和反叛传统审美艺术,创造新的语言艺术形式。借鉴托尼•戈徳弗雷对观念艺术的形式分类。我们也可以把“实验艺术”分成四类:
  对现成品(Readymade)的利用,用于指代一件从外界带入的物品,被宣称或提议为艺术,从而同时否认了艺术的独特性和由艺术家亲手操作的必须性。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喷泉》。一个被安置在雕像基座上、被署名为R•穆特(R Mutt)的小便器,杜尚将之作为一件艺术品,送往1917年在纽约举办的“独立艺术家协会展”上展出。在《喷泉》之前,很少会有什么东西去让人们思考艺术实际上是什么,或它是如何被表达的问题。他们只是假定了艺术要么是绘画,要么就是雕塑。但很少有人会将《喷泉》视为一件雕塑作品。最近在广东石湾博物馆里安装了一件巨大的艺术作品——马桶瀑布,成千上百的普通的马桶被艺术家利用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瀑布。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普通材料,让人感觉到艺术源自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艺术对生活的渗透。
  一件介入品(Intervention),其中一些图像、文字或物件被置于一个出乎意料的环境之中,从而引起人们去关注这一环境。艺术家常利用这一形式,以引起人们关注地球,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环保主义者更是把这种艺术发扬光大了。最近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几乎是全球民间环保组织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聚会”,各种环保行为艺术秀让人目不暇接:一座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冰雕,一群穿着“拯救我们”字样T恤的青年,一具被放入游泳池埋葬的“气候病亡者”……
  对经典的利用,借助艺术大师的杰作或被大众所熟知的公众形象、事物进行戏侃、恶搞或篡改。例如王广义的《东方之路》、《毛主席去安源》等作品运用大量文革期间大家熟知的语言、行为方式、事件,以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借用历史对当代的调侃态度,从而引发大众的反思与批判。永远以熊猫为题材的赵半涤,借用国宝形象表达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文字(Words),其中的观念、主张或调查以语言的形式来表达。比如吴山专的《红70%黑25%白5%》系列,将中国文字以语言的形式的展现。徐冰长达几百米的“无字天书”系列在对历史和文化的理性反思中建立起自己的怀疑态度,展现了艺术家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文化批判精神。
  新媒介的应用。影音录象,激光等新媒体,新技术现纷纷被众多的艺术家利用进行创作。最近,英国艺术家为庆祝英国宽带网连接10周年表演激光艺术秀,艺术家在名为“光速”的激光艺术装置里摆出各种姿势,让人思考光纤与人现代生活的关系。
  然而,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对实验艺术的形式作出分类,无疑是困难的。实验艺术的本身的“实验”性质就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同时,艺术作品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一件作品运用单一手法的可能性。艺术家在不断地对新形式探索尝试,不断的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许这就是实验艺术的语言形式所在——探索创新。

  三、“实验艺术”的思想内涵
  实验艺术所表达的内容是复杂多样,作为一种“实验”,它是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注定了实验所具有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特。倘若让一般的观众马上接受和理解,也是免为其难。它的美学追求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通过声、像或实物强迫观众改变欣赏习惯,参与艺术创作活动。其二针对现实或是揭露批判,或是质疑反讽,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反思。
  著名艺术学者巫鸿认为:“实验艺术作品如果不与观众发生任何联系,我怀疑这是不是好的作品。”在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上,陈少峰的《关于河北省定兴县天公寺乡村民社会形象与艺术形象的调查报告》占据了一楼展馆的整面墙,那里有500个人像,250个是当地农民,250个是画家陈少峰。制作过程是,在当地,画家为农民画一幅,被画的农民再为画家画一幅,两幅作品组成一组作品,并列展出。250个农民各有各的样貌,250个农民眼中的陈少峰也各有各的神态。陈少峰说:“我致力于打破艺术贵族化的倾向,下放艺术于生活。其实我还没有这些农民画得酷,事后村民都觉得自己做了件顶了不起的事——个个都成为艺术家,其实,艺术与大众本来就是彼此依存、互相参与的。”《文化婚礼》《跳舞毯》《连环梦》等作品,都让观众在观赏之余融入其间、亲身一试。大众性和参与性成为了实验艺术的一大特色。
  实验艺术与传统的艺术相比,更关注个体的存在与周围环境,关注社会现实。作品来自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对平凡琐碎事物意义的咀嚼与放大,来自对社会现实的剖析与批判。想要把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试图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更具真实性。在艺术上常呈现一种反讽和黑色幽默。王广义在《大批判》系列中,艺术家直接将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图像——中国“文革”中的政治招贴画和西方消费广告并置在画面中,艺术家对不同文化情景中的政治、社会、历史和商业等一系列符号和图像的把握,展现了他对中国政治与历史、商业与文化的视觉图像全面思考,达到某种嘲讽和消解的目的。方力钧的《最可爱的光头》中,则关心的是人们内心世界。光头人物是一副泼皮无聊式的幽默。表情或是嬉笑或是发呆,或是无表情的后脑勺,或是打哈欠的无聊表情。在无聊、滑稽中流露出一种庸俗的倾向,以庸俗来加强嘲讽和自我嘲讽的话语强度。艺术家抓住了当代人们发自内心的某些东西,通过一种极端嬉笑形式,大胆说出许多人不敢正视的问题。代表90年代上半期人们思维转向现实、享受自由生活的精神诉求。
  由于实验艺术包含了实验性与探索性,往往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作品表现艺术家观念形成、发展及变异的过程,带有很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个人情感无目的的形式游戏,更具晦涩性。

  四、对公共艺术机构的价值影响
  实验艺术对传统审美艺术的反叛,创造新的语言艺术形式,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要被人接受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实验艺术呈现出来的面目往往是反视觉的,刺激的,甚至是丑陋的,这也使得实验艺术被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必须承认,实验艺术在这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过于极端,“玩火”,这些极端的“实验”的艺术价值和道德可靠性被公众所职责,甚至引起冲突。也有些艺术人士急功近利,竭力营造所谓自己的艺术语言标识,片面追求实验的刺激大众眼球效果,造成了空洞、无趣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实验艺术的发展成熟,它所具有的大众性、参与性、真实性使实验艺术作品以独特的面貌开始赢得观众。透过这些作品,观众若细细体味,确实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意欲表达的深层次含意。“我们希望提供给观众思索的材料和空间,观众来美术馆不仅仅是看‘美丽’的作品。”著名艺术学者巫鸿指出。著名实验艺术家艾未未也同时强调指出:“如今艺术已经民间化了,涉及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所以艺术很大范围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恰恰是实验艺术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零距离。”在这种开放式的思维模式下,大众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也是在不断地探索的过程。艺术家与受众者之间展开了良好的互动链条,艺术家和大众的价值便得到了双重体现。真实而自由的实验艺术打破了“艺术是艺术家专利”的狭隘局限。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上,广州裕达隆学校的外籍美术老师琼斯在开展第一天就带着全班孩子来观看展览,她说:“实验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十分有利于培养思维扩张力和创造性思维。”事实上,这种创造性思维已被大胆地运用于生活。旅居法国的文艺评论家费大为指出,实验艺术不仅直接反映生活,而且还积极地作用于生活。它能激活社会的创新机制,产生积极作用,如于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的焰火表演就是著名实验艺术家蔡国强创造的。同时,实验艺术开始融入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非艺术家利用这一艺术手段来进行一些活动。
  可以看到实验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许多积极的影响。博物馆、美术馆等作为公共文化艺术机构不应只是拒绝和批评它的不足,更应当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引入成熟健康的试验艺术作品,积极地引导普通观众的审美兴趣,架起现代新的艺术形式与广大群众的沟通桥梁。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尝试举办“草堂对话”系列文化活动,通过绘画、爵士、舞蹈、实验电声、视觉艺术、电子原声等不同形式的搭配,呈现当代视觉与听觉艺术结合,并尝试在超越时间和跨文化的维度上的特殊形式融合,使观众现场感悟经典名著在现代艺术家心灵中的抽象印象。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依靠陶瓷创意园,引进了不少有趣的试验艺术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在市民中收到不错的效果,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处亮点。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水墨延伸—四川美院实验作品展” 以当下生活为出发点,以现代视觉元素为题材,配合变形、扭曲、夸张的手法,运用传统的技法及媒材,融合当代思考模式去摸索中国画的新方向。令人耳目一新的,能使观众感受到不同传统水墨国画的表现方式。正确的引导,就能够使成熟有趣的实验艺术展览大大的增加博物馆的人气,开阔群众的视野,为生活增添趣味,同时也能够启发人们的创意思维。

  结 语
  实验艺术本身发展的成熟、经济发展多元化带来的社会包容性的增强,在今天,实验艺术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走进我们的生活,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实验艺术不仅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产生着日愈广泛和深入的国际影响,成为当代全球化文化和艺术的重要部分。作为承担美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美术馆更应在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适当引进成熟的实验艺术展览,引导观众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赏,体验其中的趣味,让观众的审美视野进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获得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托尼•戈徳弗雷:《什么是观念艺术?》,《美术》,2006年第二版。
  (2)巫鸿主编:《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澳门出版社, 2002年。
  (3)张嫣格:《我看当代绘画的嬗变》,新浪网。
  (4)樊林:《美术鉴赏——造型艺术美学分析》,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高明潞主编:《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美] 威廉•弗莱明主编,宋协力译,《观念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王林:《绘画与观念》,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