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佛山民间信仰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在传统社会里,民间信仰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们不但编织出各种风俗习惯以调整、规范其社会生活,而且编造出神明信仰和祭祀仪式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清时期佛山传统社会的神明崇拜系统是十分精致的,并有相当繁复的祭祀仪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和控制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传统社会的建构发生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明清;佛山;民间信仰;北帝崇拜;行业神;研究综述
对明清佛山民间信仰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主要集中在北帝崇拜的研究上,因为供奉北帝的祖庙,在明代是通过佛山地方士绅的一系列造神运动,将祖庙北帝祭祀由地方的淫祀、私祀上升为官祀,并成功跻身于国家祀典的行列(1)。
从明至清,祖庙北帝祭祀在佛山是唯一的得到官方承认并遣官致祭的祀典,所以,北帝崇拜隆重而热烈,北帝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罗一星在《明清佛山北帝崇拜的建构与发展》(2)一文中说到,“越人尚鬼,而佛山为甚”(3)的原因:佛山是一个由乡村逐渐发展为城市的居民聚居点。早在佛山社区还是以农耕为主业之时,佛山村民就建造了庙宇供奉北帝。明清时期,随着佛山都市化过程的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佛山人以祖庙北帝崇拜为中心,构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民间宗教系统。这套系统包容性强,神明达数十种,且层次丰富,庙宇和祭祀点有镇的中心、铺的中心、街区的中心、乃至里社的中心层层皆有。更为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含义统一的信仰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成为体现清代佛山社会一体性的重要象征。
几百年来,祖庙的中心地位不断突出,北帝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北帝的崇拜日渐抬升。从明初仅有“寺庙数处”,到清末有神庙170座,从明初北帝仅巡游九社范围,到清末巡游全镇二十七铺范围及其各沙;就是其逐渐发展的历史轨迹。由此可见,传统的神明祭祀是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适应传统社会的多样化需要而不断精致化、复杂化;它完成着对传统社会不断整合的重大任务,发挥着建构传统社会的重大作用。
肖海明《佛山的北帝(玄武)崇拜初探》(4),介绍了明清时期佛山的北帝崇拜的渊源、发展历程及祭拜仪式等。佛山北帝崇拜的仪式主要有北帝坐祠堂、北帝出游、行祖庙、烧大爆、乡饮酒礼、春秋谕祭、北帝诞等。这些仪式不仅强化了佛山人对北帝的信仰,而且发挥着社会控制、社会整合、规范行为、娱乐等多种功能。同时,我们透过这些仪式,也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北帝崇拜与佛山社区的各种关系。
申小红《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以佛山地方的北帝崇拜为考察中心》(5)从佛山地方的北帝崇拜及其仪式来探讨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民间信仰扎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它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以乡村民众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丰富: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等等。
民间信仰的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宗教信仰、神明崇拜在社会生活中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着相当讲究的祭祀仪式。人们以各种风俗习惯以调整、规范其社会生活,以神明信仰和祭祀仪式来处理人与神(自然)的关系。
供奉北帝的佛山祖庙,是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民间信仰的中心。北帝崇拜,是佛山民间信仰的主流,是佛山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佛山民间文化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黄卫红的《从民间传说看佛山北帝崇拜》(6),介绍了道教内部的推崇、帝王的赐封、官方的隆祀、文人墨客的渲染等是明清佛山北帝崇拜隆崇的客观因素,然而,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相互作用,与祖庙北帝崇拜与日俱增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民间传说是明清佛山北帝崇拜的基石,是缔造地方保护神、推崇北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体现了岭南人的道德观念、宗教观念、社会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具有广府文化的信仰特征。
申小红的《从“春秋谕祭”到民间“醮仪”:明清佛山北帝祭祀仪式探析》(7),说明“春秋谕祭”是明代朝廷给予因显灵而“御大灾、捍大患”佛山北帝神的褒奖,是祭祀北帝的国家祀典。自明代景泰年间到清代,每年分春秋两次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他们心灵上的慰籍。官祀与私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佛山民众的归属感和佛山地方社会的整合。
李小艳的《神圣与世俗——佛山北帝崇拜的本质与表证》(8),介绍了北帝崇拜的本质与核心是神圣,神圣是超越了语言的有限和形象的无限,它包括了两个方面,即神秘者和对神秘者的体验——神秘感。神圣是一定要表证出来的,否则人们就感受不到神圣的存在。神圣就是借助语言文字、仪式行为和器物形象等有限的、经验的形式来展现出来。
申小红的《从私祀到官祀——明清佛山北帝信仰的地方性与正统化考察》(9),论证自古以来,佛山民间信奉的鬼神多,而供奉鬼神的庙宇就更多,众多的庙宇自然就存在着大量的民间私祀乃至淫祀,民间私祀的存在使得基层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信仰领域里的正面冲突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地带。而当民间私祀对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秩序产生威胁或有可能颠覆正统理念时,代表国家的基层组织就会加以干预、纠正,甚至奏请禁毁。在明代“禁淫祀、毁淫祠”的政治大环境下,佛山地方官绅为了保住祠、庙合一而又供奉着北帝的祖庙,进行了一系列的借助传说并将之附会于北帝神的造神运动,最后成功跻身于国家祀典的行列,从而使北帝信仰由佛山地方性的淫祀、私祀上升为正统化的国家官祀。
李小艳在《明清佛山庙会及其功能的研究》(10)中指出,庙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信仰、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是佛山庙会的兴盛和发展时期,一方面是佛山民间信仰的发达,神庙众多;二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品交易的活跃和墟集的兴起。庙会为商品交流和贸易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场所——墟集的兴起和发展。
申小红在《明清佛山庙会的酬神戏》(11)一文中指出,在“神”权支配一切的传统社会里,人们祈雨贺晴、消灾祈福、求子生财等,都想依靠神明帮助、求得神明的保佑,因而向神献戏就成为一种风俗。旧时的戏曲演出,以敬神为正宗,人随神娱。戏剧歌舞的功能既有原始娱神的遗存,又有后増的娱人的成分。广大民众为了酬谢神恩,以家族或宗族为主导,在佛山是以八图里甲、世家大族为主导,在传统节日里举行一连串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更会筹集资金聘请戏班演戏作为主要庆祝活动,这种酬神戏或神功戏,带动了佛山各种手工业特别是酬神用品业的兴盛,有利于佛山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的整合及社会和谐建设。
申小红在《明清佛山北帝祀典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12)中论述,在古代社会,人们的宗教信仰、神明崇拜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着相当讲究的祭祀仪式。人们以各种风俗习惯来调整、规范其日常生活,以神明信仰和祭祀仪式来处理人与神(自然)的关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信仰的诸神中,从私祀上升为官祀,避免了被拆、被毁的后果,北帝的地位尤为隆崇,北帝祀典已成为官方礼制,不仅供奉北帝的祠庙遍及各乡,而且村民的家中也普遍供奉着北帝的神位。北帝崇拜,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佛山最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海娜的《试谈佛山人的华光信仰》(13),介绍了明清时期华光信仰的起源:华光神是道教的五通神祀和佛教的华光如来传说融为一体的产物。明清时期华光信仰的原因:对火的崇拜,既用火又防火的行业比较多,如石湾陶瓷要用火烧制、冶铸业也要用火,又要防火灾发生。华光祭拜的仪式与明清社会生活等。
程宜在《从佛山木版年画看佛山民众的信仰》(14)中阐述,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功用十分丰富。从目前搜集到的数百幅木版年画和资料图片来看,自明清以来,佛山民众的信仰广泛,包括儒、释、道和基督教信仰。这些信仰本土性演化以后,形成了根植家乡、影响更为深刻的地方信仰。木版年画就是承载佛山民众信仰的主要的物质载体。
孙丽霞的《浅析清代佛山的行业神崇拜》(15),阐述清代佛山的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发达,行会众多,会馆林立,民间信仰也十分兴旺,在当时强劲的全国行业神崇拜之风的带动下,佛山在清代中晚期出现了一个行业神崇拜的高潮。以冶铁、制陶、纺织业等为代表的手工业或商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或祖师爷,多达50多个。有的是一行多神,有的是多行一神。祖师爷的拜祭活动频繁而且形式多样,成为佛山民间民众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神崇拜对佛山个行业的行业自律、自我监督、规范行业竞争、协调行业间的关系、团结行业内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丰富了佛山民俗文化活动的内容,对整合佛山社会文化生活、强化民众崇祖敬宗的社会心理、延续某些民俗的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小艳的《水与佛山的信仰民俗》(16),主要介绍佛山多雨多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成了佛山信仰民俗与水密切相连。水神崇拜和水巫术是佛山十分重要的信仰民俗。佛山水系发达,水域众多,水神五花八门:有真武帝君(祖庙)、华光大帝(华光庙)、妈祖(天妃庙)、昭明龙王(洪圣庙)、龙母(龙母庙)、龟神(龟峰塔)等,是佛山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的水巫术中,水被视作一种神奇的物质,有着神奇的力量,人们希望通过一定的仪式,利用和借助水的神奇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水巫术的形式主要有求雨、水疗、祛灾等。
苏东军在《清代佛山道教历史管窥——以佛山市博物馆藏道士画像为主》(17)中介绍,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广东佛山成为“岭表巨镇”,“(南海)邑必以为首称”。民间有“顺德祠堂南海庙”谚语,而佛山不但寺庙祠堂建筑之多冠于省郡,且一年之中醮神祭祀活动鲜有隔日。关于佛山道教历史的信息,征之于史,却极为稀少;在最权威最详细的三套佛山地方志典籍即乾隆、道光、民国时期《佛山忠义乡志》中,相关记载也相当简略,文字寥寥。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佛山博物馆藏有原属本地道观的清代十数幅道士真像图轴及其他有关道教的文物资料,包含较为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佛山道教历史资料缺乏的遗憾。该文论证了道教在清代佛山发展的两个个时期:一、初创始兴时期;二、稳步发展阶段。该文还兼论了明清佛山道教与佛山社会的发展关系。
注释:
(1)申小红《从私祀到官祀——明清佛山北帝信仰的地方性与正统化考察》,《西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2)罗一星《明清佛山北帝崇拜的建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3)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志》,第十一页。佛山市博物馆藏线装本,出版者暂无定论。
(4)肖海明《佛山的北帝(玄武)崇拜初探》,见《佛山祖庙》,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90-227页。
(5)申小红《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以佛山地方的北帝崇拜为考察中心》,第七届中国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8月7日(珠海),第212页。
(6)黄卫红《从民间传说看发生北帝崇拜》,《神州民俗》(学术版),2005年第3期。
(7)申小红《从“春秋谕祭”到民间“醮仪”:明清佛山北帝祭祀仪式探析》,第九届中国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入选论文,2011年7月(内蒙古)。
(8)李小艳《神圣与世俗——佛山北帝崇拜的本质与表征》,广东省文博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2010年12月。
(9)申小红《从私祀到官祀——明清佛山北帝信仰的地方性与正统化考察》,《西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10)李小艳《明清佛山庙会及其功能的研究》,《岭南文史》2009年第1期。
(11)申小红《明清佛山庙会的酬神戏》,《岭南文史》2011年第1期。
(12)申小红《明清佛山北帝祀典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上海道教》,2010年第4期。
(13)王海娜《试谈佛山人的华光信仰》,《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007年第1期。
(14)程宜《从佛山木版年画看佛山民众的信仰》,广东省文博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2010年12月。
(15)孙丽霞《浅析清代佛山的行业神崇拜》,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入选论文,2009年12月。
(16)李小艳《水与佛山的信仰民俗》,中国民俗学会第七届大会暨2010年年会入选论文,2010年12月。
(17)苏东军《清代佛山道教历史管窥——以佛山市博物馆藏道士画像为主》,《中国道教》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