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返回列表
明清佛山庙会的酬神戏——以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为考察中心
作者:申小红  字号:【  
  内容提要:在“神”权支配一切的传统社会里,人们祈雨贺晴、消灾祈福、求子生财等,都想依靠神明、求得神明的保佑,因而向神献戏就成为一种风俗。旧时的戏曲演出,以敬神为正宗,人随神娱。戏剧歌舞的功能既有原始娱神的遗存,又有后増的娱人的成分。广大民众为了酬谢神恩,以家族或宗族为主导,在佛山是以八图里甲、世家大族为主导,在传统节日里举行一连串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更会筹集资金聘请戏班演戏作为主要庆祝活动,这种戏就叫酬神戏或神功戏,有利于佛山社区的整合及和谐建设。
  关键词:庙会;北帝诞;酬神戏;仪式;社会整合

  戏剧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祭祀有关,无论是欧洲的神院戏剧,还是东方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从原始社会至历史时代的早期,“鼓乐歌舞一直是沟通人神两界的重要手段。”[1]因此,它们及晚出的戏剧成为后来庙会及娱神活动中的组成部分就不难理解了。
  在“神”权支配一切的传统社会里,人们祈雨贺晴、消灾祈福、求子生财等,都想依靠神明、求得神明的保佑,因而向神献戏就成为一种风俗。
  旧时的戏曲演出,以敬神为正宗,人随神娱。戏剧歌舞的功能既有原始娱神的遗存,又有后増的娱人的成分。 

  一、佛山酬神戏概况
  在中国传统社会,地方少数强宗大族掌握着墟市的经济权,同时也垄断了墟市中代表性庙神的祭祀权,并以宗族联合体的形式维持着祭祀组织,酬神演戏也不例外。
  南方地区“宗族、社区势力与庙会娱神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域纽带因血缘纽带依然强大,宗族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2]。
  在广东,酬神戏泛指一切因神诞、庙宇开光、鬼节打醮、太平清醮及传统节日而上演的所有戏曲,佛山的酬神戏也不例外。
  明清以来,由于祖庙在佛山是集神权、政权和族权为一体的庙宇,北帝就成为社神与祖神合一的社区神,守护神的角色比较强。北帝之所以有这样的神性或这种功能,现了造神者借助神灵来维系本社区存在的意图,而造神者及其把持祭祀礼仪者就往往是八图里甲、世家大族的首领——族长。
  传统社会里,广大民众为了酬谢神恩,以家族或宗族为主导,在佛山是以八图里甲、世家大族为主导,在传统节日里举行一连串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更会筹集资金聘请戏班演戏作为主要庆祝活动,这种戏就叫酬神戏或神功戏。
  明清时期,佛山的神庙众多,各种神诞、酬神、迎神赛会等活动接连不断,如北帝诞、华光诞、普君神诞等等,这些神诞、迎赛活动激发了民众对神功戏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粤剧的产生与发展,使佛山成为粤剧的摇篮。
  祖庙里的万福台,原叫华封台,是目前发现的存世最早的一座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改“华封台为万福台”[3]。万福台最初是用来表演酬神的地方戏台,明清时候佛山庙会活动十分频繁,北帝诞、天妃诞、龙母诞等等,酬神戏是庙会上的普遍节目,因此戏台与大殿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戏台近于四方形,在戏台中间用木雕屏隔出前后台,后台三面围以砖墙,台前四根柱,中间两立柱形成表演空间,台下为存放衣箱的地方。戏台整体比较高,因为是表演给神——北帝看的,戏台的两侧还有长廊,长廊上设有包厢,过去有钱的人家在里面看戏,而平民百姓就在台下的广场上看。
(图1:万福台)
  自祖庙建成固定戏台后,佛山甚至珠三角各地的庙宇、会馆也纷纷建立固定戏台,酬神演戏是佛山庙会很早就有的节目,早在元代,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举行“奉醮宴贺”就有“笙歌喧阗”的热闹场面。所以佛山在建庙时,大都会在庙宇前建一个戏台,以供酬神演戏之用。据佛山市博物馆调查,清代时祖庙、华光庙、盘古庙、三界庙、舍人庙、上沙观音庙等都建有戏台,仅佛山镇就有36座戏台[4]。《华封台会碑》里有记载,每年七八月份,活动在珠三角一带的佛山本地班,就集中在琼花会馆重新组班,组班后第一台戏一定要在万福台首演,先给北帝看过,得到北帝的庇佑,然后才能坐船下乡表演。正是因为酬神戏的普遍存在和发展,为粤剧在佛山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清代以后,酬神戏的主体部分是在祖庙灵应祠对面的万福台上演神功戏,以酬谢北帝的保佑和庇护。
  祖庙一年的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演戏酬神,北帝诞期间更是如此。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的万福台,就是为了上演粤剧(大戏)给对面的北帝观看。北帝诞当天,祖庙一带笙歌嘹亮,人烟辐辏。演出人员有八音班、瞽姬、女伶、本地班或来至广州、港澳的大戏班,演出的剧目有《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跳加官》、《天妃送子》等数十部。
  除在万福台上演神功戏外,镇内各坊各社也都请戏班演戏,有的还大开宴席庆祝神诞,倾城热闹,万人空巷,一连数日如此。

  二、佛山酬神戏的仪式
  开戏之前,一般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繁复的仪式多达十八种,详见下文。简单的仪式,适用于其它规模小的庙宇的法事或其它活动,主要有:点燃红烛,焚香祷告,默立肃拜。佛山八图部里甲、世家大族中热衷于这类活动,他们要代表部族民众给庙神及侍神敬香,这个简单的仪式意在恭请神明到戏台前落座看戏,所以前排座位是空着的,是神的座位,座位底下都有红地毯,座位周围都用红色锦缎装饰。因祖庙前有一固定的戏台,而且就在北帝神像前,所以北帝诞庙会活动中就没有这项仪式。
  明清时期,在佛山所有的酬神戏中,以北帝诞的酬神戏的场面最为壮观,仪式也最为隆重。
  佛山八图里甲、世家大族的首领对北帝诞庙会的酬神戏仪式丝毫不敢马虎,他们认为仪式越是繁复,就越是显得对神的尊崇。
  通过查证地方志、家谱等史料和拜访佛山史研究专家,我们发现,明清时期广东各地的各种神诞、醮会等神功戏仪式流程从几种至十几种[5]不等,有的多达十八种。只是在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醮事有不同程度的增减。
  明清时期,佛山祖庙北帝诞是广大民众特别是八图里甲、世家大族的最为隆重也最为尊崇的节日,每年的三月三北帝诞日,八图里甲、世家大族的族长在值事的引领唱喏下,虔诚地举行请神看戏的各种仪式:
  1. 请神(到神像前肃拜,然后放鞭炮,鸣锣开道,请到临时戏台前的空座位上。佛山祖庙因有固定戏台——万福台,所以只在神像前肃拜。)
  2. 拜祖先(仪式之一,请先人看戏。因为佛山祖庙是庙、祠合一的建筑,所以要拜祖先。)
  3. 拜地方菩萨(社戏或寺庙开光)
  4. 拜戏神(华光帝神诞)
  5. 破台(如建临时戏棚/台之地未曾上演过粤剧,戏班便要破台。粤剧戏班规定在未完成破台仪式前,台前台后所有人均不准开口说话,否则不吉利。为方便北帝神看戏,清初就在北帝神像的对面建了一座固定的戏台——万福台,只在第一次演戏时有此仪式,所以,以后的北帝诞的酬神戏就不再举行破台仪式。)
  6. 丑生开笔(扮演丑生的演员以朱砂笔在后台写上“大吉”二字,而且“吉”字的“口”一定不要封满,免得演员唱不出声,以示吉利。)
  7. 上香(在台口或附近区域点燃三炷香并虔诚祷告。)
  8. 例戏(依次序为《八仙贺寿》(有的地方为《贺寿》),《六国大封相》(简称《封相》,只于首晚演出),《跳加官》(简称《加官》,另外,还有一些备选剧目。
(图2:万福台上表演的酬神戏)
  加官戏分为给“神”加官的戏和给人加官的戏。
  (1)、给“神”加官的戏。
  有时在演出前,有时在演出中间,只要听到庙里鞭炮一响,戏即停演,掌班的先讲明是给某庙某神加官,再唱加官戏。戏是由三个演员化装成“八仙”中的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先后上场,在前台走8字形,各唱一至三板以歌功颂德为内容的台词,同聚前台。此时,一位戴白面具的演员头戴相貂,身穿红袍,手持加官的黄布卷;随音乐牌子登场,展示吉语,黄布前面写有“天官赐福”,后面写有 “恭贺高升”,有的写“指日高升”的字样(也有用丝绒绣上的),三位“神仙”面对赐福条施礼后即下场。
  (2)、给人加官的戏。
  一般在戏班的正本戏开演前进行,如临时发现官宦、豪绅来看戏,则在演出中间进行。台下备有桌椅,茶水,供来看戏的官宦、豪绅享用,待他们入场时,戏班即放鞭炮,表示欢迎。加官戏开演时,掌班的在旁高呼: “给某某大人加官!”此时一个演员扮作天官模样,头戴相貂,身穿红袍,口衔假面具,手持朝笏,随小锣声上场至前台。不道白,不唱戏,只面对台下展示黄绸布两面之“天官赐福”, “恭贺高升”,然后挂放桌前。被加官者当即赐给戏班赏钱,掌班高唱某大人赏赐的数目, “谢赏”,演员施礼下场。若为贵夫人、官太太加官时,唱加官戏的演员改穿凤冠霞帔,其程式如前。加官戏结束后,接演正本戏。最后演《天妃送子》(简称《送子》。平日只演简单的送子,称小送子,正诞演大送子。)
  9. 拜祖先(仪式之二,给先人上供品。)  
  (图2:2010年贺诞时的值事在宣读祭文,旁边神案上摆的是三只金猪及其它贡品。)
  10. 贺诞(在神像前的神案上摆上金猪,即油炸后呈金黄色的全猪三只,一大两小,猪头向神,还有时令瓜果、鲜花等,然后点燃三炷大香,点燃两只大红烛,在值事的唱喏下,由宗族首领带头肃拜。)
  11. 还爆(上一年抢得爆首的八图里甲或世家大族,用做好的新椰爆或花爆,向神还愿。)
  12. 燃/抢花爆(点燃椰爆或花爆,各族奋力争抢爆首,以图吉利。因其具有喜庆的成分,后来被移至北帝诞的祭祀仪式中。)
  13. 选来年值事(在各族首领中抽签选出)
  14. 放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活龟、活鱼投放到水池中。佛山北帝诞时投放到祖庙内的锦香池里。)
15. 竞投胜物(向水池中的龟、鱼投放食物。北帝诞时向万福台前的锦香池内投放各种食物,供龟、鱼食用,也有向池里的龟蛇石雕上投掷铜钱,铜钱没掉下,就表示胜了,就会带来好运。建国后,作为广大民众的一项娱乐活动,改扔硬币,以满足民众的祈福心理。)
  16. 颁胙(将祭祀用的猪肉等供品分给年长者、部族首领及出资者。北帝诞的祭祀仪式中也有该仪式。)
  17. 封台 (请戏师下戏台)
  18. 送神(仪式如前,恭送至神像前。)
  仪式结束后,酬神戏才开演。

  三、酬神戏与佛山地方社会
  早在汉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佛山的戏剧文化从诞生起就与民间信仰结下不解之缘,佛山的民间信仰中的演戏酬神从唐代就开始,宋代开始出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至明清时期地方酬神戏达到最高峰。建国后的佛山庙会文化活动仍保留着演戏酬神的风俗,成为佛山社区集体娱乐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
  酬神戏,也称作神功戏。演戏酬神是庙会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神庙信仰中,为答谢神恩、求得神灵欢心和庇护,除了给神献上丰盛的祭品外,“演戏酬神”、“演戏娱神”也是一条重要的途经。
  在传统社会里,在民众的观念中,要想获得神灵的欢心和保佑,除了献上丰盛的祭品和进行虔诚的礼拜外,还要演戏酬神、演戏媚神、演戏娱神;不但神诞日要演戏酬神,传统节日、婚嫁寿庆、祭祖、寺庙落成、神灵点眼开光、庙会、祈雨、五谷丰收、斋醮仪式等等活动都要演戏酬神。
  明清时期佛山庙会的酬神演戏,盛况空前,十分热闹,是佛山民众的盛大集会。据乾隆《佛山忠义志》记载:“三月三日,北帝神诞,乡人士赴灵应祠肃拜。 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6]。“(三月)廿三日,天妃神诞,天后司水乡,人事之甚谨,以居泽国也,其演剧以报、肃筵以迓者,次于事北帝”;[7]“(九月)廿八日华光神诞,……集伶人百余,分作十余队,与拈香捧物者相间而行,璀璨夺目,弦管纷咽。”[8]
  这种酬神演戏也不只是在神诞庙会之日才有,在冬季农闲时节,酬神演戏几乎没有间断,“自是月至腊尽,乡人各演剧以酬北帝,万福台中鲜不歌舞之日矣”。[9]酬神演戏成了佛山民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酬神演戏的剧目都是传统的古装戏,内容大同小异。从题材上来看,主要有五大类:忠孝节义的伦理戏;精忠报国的忠良戏;解民倒悬的清官戏;因果报应的宗教戏;男欢女爱的爱情戏等。 
  酬神演戏要求对神明敬重,一般以前四种戏为主,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教育意义。古典戏曲多以喜剧为结尾,表达一种邪不压正,好人终究平安的愿望;同时,它还将佛教的因果报应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融入其中,寓教于乐,一举而多得,是传统社会中佛山民众接受伦理教育的另一种方式。
  日本学者田仲一成指出:“大家族的较多出现,从地域上看,是在几乎所有村落都由宗族构成的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江南地区;从历史时期上看,是在大地主宗族对村落的支配被强化了的明中叶以后。……从中国戏剧发展史的总体上来看,宋元以前,戏剧的主体是在市场地、村落等地缘集团中,进入明代以后,宗族对地缘集团祭祀戏剧起的作用增大,……从宋元至明清,可以说是从地缘性的市场——村落祭祀戏剧,向血缘性的宗族戏剧收缩的历史”[10]。这里所说的祭祀戏剧或宗族戏剧,在佛山地方实际上就是指酬神戏,是庙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佛山八图里甲、世家大族通过庙会来吸引广大民众趁墟,墟市也借重庙会来招徕顾客,墟市的繁荣发展给酬神戏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和保障,而酬神戏的表演使八图部族在娱神的同时达到了自娱和娱人的目的,满足了佛山土著居民的社区认同的心理需求,增强了社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佛山社区的整合及和谐建设。

  四、结论
  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上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两代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突出其商贸功能,从而使其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民间经常以歌舞、演戏等形式祭神、酬神,在这个过程中,各地也相应形成了社区的文娱活动。民间有人或组织自行集资筹办,百姓积极参加,自娱自乐,以他们各自喜欢的形式投入其中。酬神演戏实际上成为某一地区民间定期举办的纵情娱乐盛会,甚至出现“载歌载舞”、“举国若狂”[11]的欢乐场面。由于酬神演戏并非出自官府的强迫,人们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享受平常所无法得到的一份快乐。
  所以,这类活动在传统社会中起着调节器的作用。一方面,它是日常单调生活、辛苦劳作的调节器;另一方面,它是传统礼教束缚下人们被压抑心理的调节器(尽管人们自己往往也未曾觉察这种心理)。更进一步看,这样一种调节器“有起到了社会控制中的安全阀的作用”[12]。
  Magic show for the God in the Fair in Fosha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en Xiao-hong
  Abstract:Under the overarching power of the God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relied on the gods to pray for rain, birth and make money and so on. Thus offerring a show to God was a custom . To reward the God, dur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 family or clan raised funds to hire opera to hold a series of celebration activities as the main celebrations.Magic show helped Foshan community to build the integration and harmony.
  Key words:fair,the birth of North God,magic show,ceremony, Social Integration

  参考文献:
  [1]童恩正:《中国古代的巫》[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三联书店,2002年版,224-226页。
  [3](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三《乡事志》之《修灵应祠》,佛山市博物馆藏线装本,出版者尚无定论,第8页。
  [4]肖海明:《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5]陈守仁:《神功戏在香港:粤剧、潮剧及福佬剧》[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72-73页。
  [6](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志》之《岁时》,第4页。
  [7](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志》之《岁时》,第5页。
  [8](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志》之《岁时》,第7页。
  [9](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志》之《岁时》,第8页。
  [10](日)田仲一成:《中国的宗族与戏剧》[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21-32页。
  [11](民国)《滦县志》卷四《人民•风俗习尚》,第7页。
  [1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5页。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