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返回列表
试论佛山木雕
作者:王海娜  字号:【  

  【摘 要:】佛山木雕历史悠久,是“广派”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佛山木雕豪放、粗犷、刻画传神,尤以建筑装饰木雕和祀神用品木雕最为著名。清代中叶至民国中期,佛山木雕业最为兴盛,较著名的木雕店号有广华、成利、聚利、三友堂等。佛山木雕传世的主要作品多藏于佛山祖庙。目前,佛山木雕日渐凋零,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佛山市政府部门已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佛山木雕 种类 材料 技法 题材 传承
  我国的木雕工艺源远流长,遍布全国各地。佛山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广派”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佛山木雕比较豪放、粗犷、刻画传神,尤以建筑装饰木雕和祀神用品木雕最为著名。清代中叶至民国中期,佛山木雕业最为兴盛。目前,佛山仍然保留着大量精美的木雕作品,但佛山木雕日渐凋零,已经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佛山木雕的历史概况
  1、佛山木雕溯源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肇始于晋,得名于唐”。明清时期,佛山商业、手工业发达,水陆交通便捷,人文荟萃,成为举世闻名的“天下四大镇”、“天下四聚”之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造寺院,佛教的昌盛势必带动木雕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官方与民间建筑大量涌现,形成中国建筑艺术继秦汉、唐宋以后的又一高峰,许多杰出建筑保留至今。[1]木雕艺术伴随着木结构建筑、家具、工艺品的发展而日臻完美,技巧日趋成熟,迎来了中国木雕史上的鼎盛时代。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佛山木雕应运而生,兴起于明代,清代中叶至民国中期最为兴盛,是佛山商品经济发达和手工业发展的产物。
  佛山木雕和潮州木雕是广派木雕的两个重要产地。潮州木雕则始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清末至抗战前是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2]潮州开元寺内现存最早的木雕工艺饰品是唐代木鱼,以一段约1米长的杉木为材料,用简朴的刀法雕刻线条,还有一条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所造的木龙,是铜钟的悬梁,雕刻技法与木鱼相似。清末民初年间,海内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大量采用潮州木雕,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发展阶段,现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为这一时期的作品。佛山木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潮州木雕的影响,成为“广派”木雕的代表。
  2、佛山木雕种类
  佛山木雕有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建筑装饰木雕,一类是神供用品木雕。建筑装饰木雕主要包括屋宇、寺庙、祠堂门檐下的花板(又叫花衽),茶楼、商店装饰门面、屏风门,富宅和居民大屋正门檐下花板,祠堂庙宇首进门檐下两边横梁、柱头等。神供用品木雕主要是祠堂庙宇里所陈列的木雕神案、宫灯、彩门、屏风、神像、匾额、对联等。当下,在佛山的不少地方,人们还可以看到建筑装饰木雕和神供用品木雕的踪影,尤以建筑装饰木雕最多、最具特色。
  3、佛山木雕行会与店号
  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代佛山木雕业己有“雕花行”、“牌匾行”、“刻字行”、“书板行”。清咸丰初年(1851年)已成立了木雕同业公会,会名“兴华堂”。1898年又组建新的同业公会名“同善堂”,入行的有黄广华、杨胜合、成利、陈敬号、合成、聚利等18家。清光绪初年(1875年),佛山木雕工人组织了行业工会,规定不入行的不得在佛山从事木雕工艺,以保障本地木雕工人的利益。
  清末至民国年间,佛山承龙街是佛山木雕行业的集散地,店铺、作坊有数十家,从业人员数百人,产品不仅为本镇、四乡及省会等地所用,还通过广州大批出口到东南亚各地。较著名的木雕店号有承龙街的广华、成利,汾阳大街的聚利,还有恒吉、三友堂、泰隆、合成等。在此时期,佛山木雕能工巧匠辈出,作品呈现争妍斗艳的繁荣景象。艺人们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木雕作品,如祖庙的“镂空金漆木雕大神案”、祖庙正殿的“多层次镂空金漆木雕彩门”,它们均雕工精细,线条豪放,刀法利落,形象生动,是难得的佛山木雕精品。
  4、“三友堂”木雕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广州、佛山、三水三地的许、何、赵氏三人合伙经营木雕业,店号为“三友堂”,是清末时期广派木雕的杰出代表之一。许、何、赵姓三位民间木雕师傅所雕的作品,均以“三友”或“三友堂”为款识。后来,三人分业,各在一地继续重操木雕制作,在广州的为许姓,在佛山的为何姓,在三水西南的为赵姓,但其各自木雕制品的款识,仍以“三友”为标号。为了有所区别,他们又各自冠以自己的姓氏和地名,广州的以“许三友”或“广州三友”为号,佛山的以“何三友”或“佛山三友”为号,三水的则以“赵三友”或“西南三友”为号。
  “三友堂”木雕多为建筑装饰木雕,如花衽、屏风门、挡中、花栏、门廊、大小门窗和厅堂木雕装饰花罩、梁架等。“三友堂”木雕作品明快大方、格调高雅、色调谐美,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深受珠江三角洲一带乃至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人们的喜爱。现在,人们常常在广州、佛山、三水以及其他地方见到此时“三友堂”木雕作品。[3]
  5、佛山八音锣鼓柜
  佛山八音锣鼓是包括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三种表演形式的民间音乐,曾在佛山、顺德、广州等地相当盛行。清末民初,佛山民间嫁娶迎送、婚筵寿宴、丧葬礼仪、神诞、祭祖以及其他民俗活动,都讲究热闹、排场,专门雇请八音锣鼓队伍进行演奏,[4]随处可见八音锣鼓柜的身影。现在,佛山祖庙每年的三月三北帝诞巡游、佛山秋色大巡游和中式古典婚礼等活动,还能一睹八音锣鼓柜的芳容。
  一支八音锣鼓柜队伍通常由七、八个人组成,唢呐、鼓类和高边锣等乐器放在锣鼓柜内。锣鼓柜为一座装饰华丽、状如有檐无盖的长方形亭子,主要用来放置乐器,流动演奏时,由四个挑夫抬着。锣鼓柜通常都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屋脊、人物,显得华丽美观。以前,佛山长生树一带都是八音锣鼓铺。
  现在,顺德杏坛镇还保留有7个拥有100年以上历史的八音锣鼓柜,其中有广州许三友、大良、杏坛制造的字样。如杏坛高赞“鸣盛桐台”锣鼓柜,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花200白银从广州买来的,当时已是旧货翻新;高赞的“饰喜华庄”樟木锣鼓柜,长1.23米宽0.63米,高2.08米,重约140公斤,顶部有檐无盖,四檐雕有“太白醉酒”、“渔樵耕读”等历史故事。顺德的八音锣鼓柜已经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锣鼓柜也自然成了珍贵的文物。
  此外,广东粤剧博物馆里面也陈列着两个贴金的八音锣鼓柜,由佛山市文物商店的木雕师傅近年制作的。
  6、佛山木雕饼模
  饼模俗称饼印,是月饼和色饼的生产制作工具。佛山饼模有300多年历史,据《金鱼堂陈氏族谱》卷八记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佛山忠义乡志》编撰人陈炎宗祖辈是经营饼印发家的,“父和壁,尝为范饼之模,以工艺度活。公以亲父家贫,躬承父业,刻意雕镂,巧夺天工,其门如市,乃节俭自处,遂以起家。”清末民初,佛山已出现“饼印行”行会组织。建国初,佛山有冯碧山等两家专业雕刻饼印作坊。1955年,个体户合作联营,随之成立了佛山图章社;1965年改为佛山雕刻工艺社,专门雕刻图章、饼印和木雕制品。
  佛山饼模以做中秋月饼印为大宗,此外还有色饼模,如杏仁饼、佛公饼、猪仔饼、金钱饼、炒米饼等,形状各异、规格不一,多按用户要求雕刻。佛山木雕饼模雕刻刀法简练,刚劲有力,印纹清晰,坚实耐用,销往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城镇、乡村以及西北各江饼家、茶楼、酒店及城乡家庭用户,也销往香港、澳门、东南亚一带。
  7、佛山木雕名扬海外
  佛山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广东位于中国的南端,邻近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半岛(南洋群岛),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早期移民多因通商贸易滞留当地,主要聚居在交通、贸易比较发达的东南亚各地港口。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闭关自守的门户被打开,广东沿海许多破产农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被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大部分聚居在东南亚地区。这些去东南亚谋生的广东人,也自然会将家乡的木雕等工艺品带到异国他乡。
  佛山木雕以实用装饰为主,粗犷豪放,夸张简练,不同于潮州木雕的精巧、纤细、以摆件为主。佛山木雕以其刀法利落,雕刻感强,结实厚重,实用与装饰效果强烈而著名,深受广大东南亚地区华裔所喜爱,其精美的艺术魅力名扬海外。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1919年—1924年,佛山曾直接出口木雕檀木浮雕挣角600对,13300银元;樟木镂空镜架300件,654银元。外销主要是通过广州或香港转口。

  二、佛山木雕的材料与技法
  佛山木雕所用的材料主要是樟木、柚木、杉木、紫檀木、坤甸、花梨木和东京木等。建筑装饰木雕比较粗大,一般采用杉木;家具器物的雕饰则多采用樟木。
  佛山木雕的雕刻工艺有镂空、线刻、薄雕、浮雕、高浮雕、多层次高浮雕等,所用的工具主要是弓锯、大小刻刀、各种钢凿和圆凿等,各类型工具共有数十件。在雕刻技艺方面,佛山木雕以浮雕为主,而潮州木雕以镂通雕为特色。
  佛山木雕的制作过程:一般先按用途需要选定木料,由木匠按规格要求做好木胚,然后由木雕艺人进行设计,画出图样,将需要镂空地方用手锯镂空,再由艺人凿出作品轮廓,然后进行精雕细刻,上油漆后贴金,才完成一件木雕作品的制作。髹漆贴金后的木雕作品,不仅金碧辉煌,还能抗潮防蛀,避免崩裂、变形或腐朽,经久耐用。佛山木雕艺人通常根据不同质料、环境、用途和装饰要求,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宫灯、神像、匾额、彩门、屏门等,一般采用镂空浮雕和线刻工艺。

  三、佛山木雕的装饰题材
  佛山木雕作品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故事人物、山水书法等。故事人物题材多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些为人民所喜爱的人物形象,被木雕艺人反复地表现着。常见的吉祥装饰图案有:福禄寿星(蝙蝠、鹿、桃子)、喜上眉梢(喜鹊、梅花)、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也隱喻春、夏、秋、冬)、四灵四逸(四灵为龙、凤、龟、麟,四逸为耕、读、渔、樵)、富贵吉祥(牡丹、八宝)、富贵平安(牡丹、花瓶)、双狮戏球(狮子、球)、祈求吉庆(以旗、球、戟、磬的谐音组合而成)、麒麟送子(孩童骑麒麟)、刘海戏金蟾、松鹤延年、天姬送子等。
  无限丰富的木雕题材,促使佛山木雕艺人们去探求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他们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部位,可单独、交错或综合地灵活运用,即可由单一题材代表意义,也可多样题材组合传达完整的装饰含义。

  四、佛山祖庙与佛山木雕
  佛山木雕传世的主要作品多藏于佛山祖庙。佛山祖庙的建筑装饰木雕和祀神用品木雕,品类齐全,形式多样,雕琢精致,栩栩如生,堪称“岭南民间艺术之宫”。
  1、北帝信仰促进佛山木雕的发展
  佛山祖庙是岭南地区最著名的庙宇建筑之一,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21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供奉北方真武玄天大帝,曾毁于元末,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此后历明清二十多次重修,屡加改建扩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事装修后,更为瑰丽壮观。祖庙在佛山历史上曾集神权、族权、政权于一体,正如庙门一对联所云:“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即便今天,祖庙在佛山及其周边地区人民的心目中仍是至高无上的。祖庙装饰有琳琅满目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等建筑装饰艺术,集岭南建筑结构技术及建筑装饰艺术之大全,被外国人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在佛山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来佛山没来祖庙,等于没来佛山”。
  “粤人尚鬼,佛山为甚”。明清时期,佛山成为“迎赛无虚日”[4]的祀神中心。因为“宗教需要利用艺术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手段”,[5]祖庙北帝崇拜促进了佛山木雕等艺术的高度发展,同时也使北帝崇拜的宣传达到更好的效果,扩大其在佛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对北帝崇拜的兴盛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佛山木雕传世的主要作品多藏于佛山祖庙博物馆内,木雕成为祖庙建筑装饰特点之一。
  2、佛山祖庙的木雕作品[6]
  (1)木雕神案:祖庙灵应祠内,有多张规格不一、工艺各异的木雕神案,这些神案大都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修缮时,由各行各业捐赠的。
  朱红金漆木雕神案:此神案高1.1米,长3米,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佛山汾水铺聚源布店陈文卫、陈天成捐送给祖庙的,也是庙内现存制作年代最早的木雕神案。案身正面主体纹饰以九块镂空金漆木雕镶嵌而成,分上下两层,上层五格纹饰分别是老君传道、鱼跃龙门、凤凰瑞兽等吉祥图案;下层四格纹饰,自左至右分别为花鸟、宝鸭穿莲、梅枝喜鹊和双凤牡丹。神案的背面浮雕八仙故事人物四组,神案的两侧线雕香炉、花觚图案。
  前殿金漆木雕神案:该神案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大修时,由“佛山镇承龙街黄广华”制作,为柚木镂空多层高浮雕。神案上层刻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正中为“图穷匕现”的场面,下层刻有“李元霸伏龙驹”的传说。
  正殿金漆木雕神案:该神案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大修时,由本地商业行会之一的平码行敬奉,为承龙街著名木雕作坊成利店制作。神案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雕刻的人物故事为“竹林七贤”,下部雕刻的是“薛刚反唐”历史故事。
  “灵应祠”木雕神案:神案位于前殿,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驻设佛山的“福建莲峰纸行”中的广发行、怡盛行、福吉行、生和行、怡生行、泰兴行六个店号共同出资,请“用和”木雕铺设计制作的。
朱漆木雕神案:正殿香亭东西两侧神座前面,各放置了一张朱漆木雕神案,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修时,朱炳昌敬送的。
  (2)神舆、北帝令旗与玉玺架座:在祖庙小北帝铜像前,停放着一副木制神舆,通体髹朱红漆,左右及后背挡板共镶嵌有十二块金漆木雕饰件。轿子的前支柱分别铭刻文字:“光绪岁次乙未仲夏吉旦”、“佛山堡八图翼凤堂敬送”。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小北帝就是坐着这个木制神舆出巡的。
  北帝令旗与玉玺架座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佛山高基街木雕行店铺“成利店”制作的。令旗架座为金漆木雕,呈方形,四柱浮雕盘龙。北帝玉玺架座为梯形,主体内容分为两层,上层是“金銮殿”故事人物,下层是山林隐逸、福禄麒麟、梅枝喜鹊等瑞祥之物。
  (3)金漆木雕彩门:在祖庙的前殿和正殿内,各悬挂着一件金漆木雕彩门。前殿的金漆木雕彩门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佛山黄广华店铺制作的,呈花篮状,主体纹饰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是楼台故事人物,中层故事题材是“赵美容伏飞熊”,下层人物故事为“夜战马超”。正殿的金漆木雕彩门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佛山承龙街木雕行“合成”店号的作品,题材上层为“擂台比武”人物故事,中层雕刻“魏仇伏貘”人物故事,下层人物故事似为“夜战马超”。
  (4)金漆木雕大门:祖庙三门安装了三对金漆木雕大门,均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水三友店制造。中间的一对较大,每扇门高3.26米、宽1.12米,两侧的稍小,每扇门高为2.82米、宽0.92米。中间大门的雕刻最为精细,高浮雕的人物故事分别为摘星楼、玩月楼、宣武楼、蛇盘寨、八仙过海和天姬送子。大门刷黑漆,人物雕刻均贴金箔,显得庄重、富丽。两侧大门式样基本相同,上部为透雕龙纹,下部为浮雕博古器皿。
  (5)金漆木雕六角宫灯:祖庙内目前仅存两对宫灯,均为清光绪年间制作。一对宫灯悬挂于正殿,通高1.55米,呈六角形,金漆木雕,灯体分上下两层。另一对宫灯悬挂于前殿,通高1.22米,灯体分上下两层,是佛山著名木雕行店号黄广华制作的。
  (6)镂空双面木雕大座屏:大座屏是清末具有典型佛山木雕艺术风格的作品。座屏为方形,通高2.78米,宽2.58米,方形边框内的图案由三块大樟木镂雕拼接而成,双面镂空雕刻,正、背面图案一致。正中圆形主图案为三狮戏球,周围配以山石、柳树、芝草、鹤驾祥云、燕鹊成双等图案。“绣球”采用金钱纹双层镂空雕刻,里层可以灵活转动,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清代佛山木雕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屏风上部有多只蝙蝠穿梭于梧桐树间,下部为“加官进爵”故事人物。
  (7)木雕花檐板:花檐板又称花板或封檐板,是保护檩条端部免受日晒雨淋的建筑构件,一般有浮雕和通雕两种雕刻技法。
祖庙三门贴金木雕花檐板:长31.7米,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大修时,由本地承龙街泰隆店制作。整条花檐板共雕刻了十四组故事,从西到东依次是:夜战马超、八仙贺寿、将相和、竹林七贤、苏护反商、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西、六国大封相、薛刚反唐、三顾茅庐、罗通扫北、卞庄打虎、狄青怒斩王天化、渔歌唱晚等。
  庆真楼木雕花檐板:长14.2米,由清末佛山承龙街泰隆店造。花檐板首尾纹饰皆为“天官赐福”,中间自西向东共雕有十组图案,除第一、三、五组为花鸟外,其余都是人物故事,分别为将相和、鸿门宴、夜战马超、狄青怒斩王天化、水漫金山等。此条花檐板原非祖庙所有,是市内其他旧建筑的装饰构件,1975年装于此处。
  (8)万福台金漆木雕隔板:万福台金漆木雕隔板是祖庙内规模最大的一套金漆木雕,制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共四组六幅,全部装置于分隔前后戏台的隔板正面,内容为“三星拱照”、“曹操大宴铜雀台”、“降龙罗汉”、“伏虎罗汉”、“八仙”等。除“曹操大宴铜雀台”为多层镂空雕外,其余都为高浮雕,雕工浑厚有力,风格豪放,是典型的佛山木雕作品。全部木雕均贴以金箔,使整个万福台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9)庆真楼木雕花罩:庆真楼大厅装饰有三幅花罩,东、西两侧是以岭南佳果荔枝为题材的红荔花罩,中间的一幅是翠竹花罩,雕工精细,形象逼真,具有极高的仿真艺术水平,尤其是西侧红荔花罩,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界。
  (10)佛山孔庙金漆木雕屏风:佛山孔庙位于祖庙的西南侧,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佛山黄棣华等一批尊孔士绅集资兴建的一个尊孔活动场所。殿内的明间装饰有精美的大型金漆木雕屏风。
此外,佛山祖庙内还保留大量精美的对联、匾额等木雕作品。
  3、佛山祖庙木雕的保护
  佛山木雕艺术精品能够在祖庙汇聚一堂,为突显北帝在佛山的至尊地位、宣扬北帝崇拜的繁华鼎盛,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精美的木雕作品,是不可再生的、唯一性的,如果物之不存,其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祖庙的工作人员要做好这些木雕作品的保护工作,防止白蚁等虫蛀和人为损坏,以求保留祖庙木雕的原貌,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保护好佛山的历史文化资源。

  五、佛山木雕的保护与传承
  1、濒临失传的佛山木雕
据清末宣统二年二月十三日参加全行业纪念鲁班祖师“祃聚”(行会的聚会)宴会的统计,当时佛山尚有木雕艺人148人。至1936年2月13日最后一次“祃聚”统计,全行业包括学徒在内仅有30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佛山经济衰落,木雕艺人四散逃难。1965年,佛山掌握木雕技艺的艺人仅剩下4人,其中徐浩是唯一比较全面地掌握佛山木雕技艺的师傅。
  徐浩(1915—1992),南海人,14岁随其父学习木雕技艺,从事木雕近60年,多雕刻建筑装饰木雕、神像、人物、花板,雕镂刻凿、上漆贴金技艺娴熟。现存祖庙博物馆的大神案、彩门,因年久失修,至上世纪50年代初,案上及门上所雕的人物大部分已废朽,后经他修整,雕复了人物近五成,使清末木雕作品重放异彩。[7]另外,祖庙庆真楼的木雕花檐板,征集回来已经破损严重,我们现在所见的檐板也是经过徐浩师傅修复的。
  佛山市政府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佛山木雕技艺,挑选了11个年轻人向徐浩拜师学艺,一是为了传承佛山木雕技艺,二是为了培养艺人修复祖庙木雕。何耀辉是第一个登门拜师的,学到了佛山木雕的基本雕刻手法。此后多年的时间里,传统民俗日益淡化,加上木雕创作难度大,加工程序多,经济效益差,佛山木雕年轻艺人纷纷转行,老艺人也陆续辞世,木雕已经开始式微。目前,佛山的木雕技艺只剩下何耀辉一位传人,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亟待抢救、扶持。  
  2、佛山木雕的传承意义
  佛山木雕是“广派”木雕的重要代表之一,能够将装饰与使用结合、美观与实用统一,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工艺、雕刻、绘画的发展,都将提供许多有益的经验。在佛山地区,许多祠堂、庙宇、旧宅的脊、檐、外壁,通常都饰以灰塑、陶塑、砖雕或石雕,再配以精美的木雕艺术,各种民间工艺密切结合,形成独具佛山地方特色的“三雕二塑”。传承佛山木雕技艺,就是守住佛山民间文化艺术的根基。
  3、佛山木雕项目传承人——何耀辉
  何耀辉是佛山木雕技艺的唯一传承人。1949年,生于佛山,1965年师从徐浩学习木雕技艺。“文革”开始后,师傅被批斗,他也停学了,之后的十年里,只能偷偷摸摸拿刀具练习一下。1976年文革结束后,何耀辉再次回到佛山工艺总厂,从事木雕,不久又被调去专搞金饰,他的木雕生涯再一次被中断。1985年,何耀辉辞掉工厂的工作,在家专心从事自己喜爱的木雕,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立志绝不会再次放弃佛山木雕。
  这几十年,何耀辉一直在琢磨研习如何能把佛山木雕技艺提高。他的创新不仅体现在雕刻技法上,还实现了工具的创新,不但买来潮州木雕工具、福建木雕工具,还自己动手制作了刮刀刀片。在实际雕刻过程中,他还买来了现代化的普通电钻进行雕刻,丰富佛山木雕的雕刻工具。他陆续创作了《喜上枝头》、《仙鹤神女》、《山鬼》等优秀的木雕作品。这些作品粗犷而不失细腻、脱俗而不染尘嚣,既体现出原始、质朴的古典气质,又渗透着浓郁的现在生活元素,分别在全省、全国工艺美术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
  在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之前,何耀辉就在祖庙东华里片区的老巷子里一处20平方米左右的居民楼中从事木雕创作,不求名、不求财,潜心钻研木雕技艺。2008年,何耀辉被评选为第一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2月24日,何耀辉在禅城区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带着他心爱的木雕作品搬进了位于燎原路的一处临街商铺,创建了“耀辉艺术工作室”,结束了佛山木雕长期以来隐藏在深巷民宅中的历史。
  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项目的传承人,何耀辉深知佛山木雕后继无人,成为亟待抢救性保护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表示要将自己所学的佛山木雕技艺传承下去,并招收两名徒弟,对他们进行木雕基础练习指导。此外,他还打算编写工具书传播佛山木雕知识,希望通过亲手传授和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佛山木雕的传承人,将自己的“衣钵”传下去。
  4、佛山政府部门的保护举措
  佛山市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2010年年初,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订了《佛山市2010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生活补贴金额》和《佛山市2010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资助金额》实施方案,分别对生活困难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进行补贴。据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补助金额发放标准之一是生活困难,8名省级传承人,每人一次性补贴4800元,补贴的标准为每位传承人每月生活补贴400元,一年领取一次。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何耀辉也顺利领取了生活补贴,解决了他进行木雕创作的后顾之忧。
  此外,佛山市2010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资助的主要是具有佛山代表性特色,在其流行区域或行业有较大影响,还要求传承人能承担或主持开展该项目的资料整理、演示、传授和创作等保护与传承。有了佛山市政府部门的各项保护举措,佛山木雕技艺将走出濒临失传的窘境,期待能再次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方炳海:《木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P8。
  [2] 杨坚平:《潮州木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6。
  [3] 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130。
  [4]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志》,佛山市博物馆影印版,现藏于佛山市博物馆。
  [6] 陈智亮:《祖庙资料汇编》,佛山市博物馆编印,1981年;肖海明:《佛山祖庙》,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7] 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125。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