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的思考
2008年,是佛山市博物馆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年。根据《关于佛山市博物馆和佛山市祖庙文物管理所机构编制的批复》(佛机编[2007]7号和《关于调整佛山市祖庙文物管理所机构编制的通知》(佛机编[2007]96号)的文件精神要求,佛山市博物馆与佛山市祖庙文物管理所顺利完成了机构分设;佛山市博物馆临时办公场所设在佛山市禅城区汾江中路43号,同时佛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东平新城“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项目中建设佛山市博物馆新馆。本人在主持佛博新馆建设过程中,对如何建设博物馆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并将其加以归纳、总结,敬请文博专家及同行批评指正。
一、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设的必要性
1、宣传展示佛山历史文化的需要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期,佛山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中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佛山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岭南艺术之乡、岭南成药之乡、广纱中心、南方铸造中心等美誉。目前,佛山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即“东方艺术之宫”美称的佛山祖庙、500年窑火未断的南风古灶、近代重要史迹康有为故居、祖庙东华里古建筑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即三水区大旗头村和顺德区碧江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素有广东四大名园之称的梁园、清晖园均座落佛山;市级文保单位274处。1994年,佛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此外,佛山的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十番、人龙舞、佛山彩灯、佛山狮头、香云纱整染技艺、佛山祖庙庙会、佛山秋色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以上可见佛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符号,是历史文化积累沉淀的集中展示场所,是城市的窗口,艺术的殿堂,是市民和游客接受终身教育和游览的圣地。但是,佛山市博物馆自1959年正式成立以来,长期寄居在佛山祖庙里面,没有象样的展示场所,无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展示以及教育功能,致使许多佛山人只知道祖庙而不知道博物馆的具体所在。佛山市博物馆的这种状况,与历史文化名城不相协调,与经济总量在广东排在第三位不相协调,与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文化权益不相协调,更与实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生产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富裕家园”的城市发展总目标不相协调。
2、馆藏文物保护与展示的需要
佛山市博物馆与祖庙机构分设后,原馆藏文物全部划归博物馆,现祖庙内陈展的文物移交给祖庙文管所。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纪念馆展出的文物、物品和资料由祖庙文管所向博物馆办理借展手续。此外,档案资料、图书资料和博物馆网站全部划归博物馆管理。
佛山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35000件(套),分为绘画、书法、碑帖、瓷器、玉器、铁器、锡器、金银器、货币、木竹、纺织、出土文物等不同类别,其中上等级的珍贵文物8712件(套)。35000件(套)文物分别叠放在130平方米的字画库和250平方米的杂项类库房里面。其中书画库是由旧的酒家改建而成,漏雨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满足绘画、书法、碑帖、纺织品等藏品恒温恒湿保存条件的要求。杂项类库房是2007年6月开始使用的,由旧影视厅改建而成,用于存放陶瓷、铜铁、竹木玉石等杂项。该库房虽有摄录监控、防盗报警等装置,但库房面积狭小,无法对不同质地的文物进行分室分区保存,有些藏品只能放在柜底、柜顶、通道等处,柜内藏品也多重叠摆放。佛山市博物馆现有文物存放的条件是不规范、不科学的,文物库房内没有藏品观摩鉴赏间、摄影室、消毒除虫除菌隔离室等必备的空间,距离科学的、规范的文物库房保管要求还相差甚远,根本无法实现国家规范的文物库房保管要求和公安部《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规定》。
因佛山市博物馆自成立以来,长期寄居在佛山祖庙里面,没有象样的展示场所和可靠的安防条件,馆藏文物精品不敢对外展出,长期“躲在深闺无人识”。2008年10月,佛山市博物馆从祖庙迁出后,临时办公场所没有自己独立的陈列展厅和文物库房,无法正常开展馆藏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相关工作。
3、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
1956年9月,成立佛山市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配备专职干部1人,任务是负责修缮、维护佛山祖庙,挖掘、收集、保护、研究佛山地上、地下文物,为建立佛山市博物馆作筹备。1959年10月,经省、市两级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以祖庙为馆址,配备编制2人,并把祖庙以西一万多平方米荒地开辟为公园,优化美化了环境,向市民开放。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和博物馆事业的壮大,直至2008年馆、庙分设之前,佛山市博物馆的编制仍然是2人,而工作人员达137人,离退休人员67人,即135名佛博工作人员和67名离退休人员要靠祖庙门票和自己搞经营、创收来维持生计,全年的收入很难维持博物馆日常工作的开展,根本无法去拓展文博事业。虽然佛山市博物馆在搞活经济、搞创收等方面曾有过辉煌,但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常因忙于祖庙各种经营活动而没时间开展正常文博业务,造成佛山市博物馆留不住人才,业务人员年龄出现断层、青黄不接,文博业务整体水平不高。1989年9月,《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1]事实证明,以国保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祖庙)依托,施行“靠卖门票、搞经营创收、以文补文自收自支”的模式,在国有博物馆是行不通的,也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不相符。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佛山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和文博事业发展的趋势,及时对原有的博物馆进行改革,实施了馆、庙机构分设,佛山市博物馆成为全额财政拨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结束了以往靠祖庙门票来维持生计的自收自支体制。
佛山市博物馆与祖庙机构分离后,博物馆的定性、定位是: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地级市综合性博物馆,是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教育、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机构;按照“特色办馆、科技强馆、服务兴馆、管理治馆”的工作方针,建立不断广纳人才、优化队伍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以“物”为中心(注重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和以“人”为中心(加强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相结合,全面提升收藏、科研、陈列、服务和管理水平,建设“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公众服务机制,积极发挥市博物馆的地区中心馆作用,带动我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的佛山博物馆体系。
鉴于以上几点原因,2008年2月23日佛山市政府十三届27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同意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在东平新城文化综合体开始立项、规划、建设。
二、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凝聚、总结、弘扬、传承,通过在本地区收集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变迁的物证,通过深入研究,采用展览的形式提供给观众可靠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信息,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和精髓,是城市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一座城市最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部分。基于博物馆的重要性,因此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博物馆,是博物馆人在新馆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通过调研了解到,各馆在实施新馆建设的过程中,都有一些说不出的难言和苦衷;各地的新馆建成后,无论是大馆还是小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以首都博物馆为例,其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因设计人员和业主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使得建筑本身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科学、没有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观众的通道不是很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端口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等 [2]。又如,天津博物馆由日本著名结构设计师川口卫先生设计,根据天津与水的深厚渊源这一地域文化特征,设计了一个白色的弧形建筑,从空中俯视恰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天鹅,周围是一个巨大的人工天鹅湖,在建筑结构、线条上具有独创性,这座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建筑一经建成就成为天津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但是,在我们调研时,据天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该馆为了追求造型,而忽略了博物馆的实际使用需求,造成很多空间不便于使用,最近天津又在重新规划建设新的博物馆。此外,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建筑设计时部分展厅净层高预留不够,给后面展陈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避免类似问题在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出现,结合实际工作的一些体会,本人认为在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博物馆建筑设计要具有地方特点
目前国内新建博物馆在设计施工方面基本上都采用国际招标的形式,因为每一个城市都希望作为其标志性建筑的博物馆能在设计上体现出它高雅的文化品位、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个性特征。例如,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座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精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外观外倾斜的青铜体破墙而出,悬挑的大屋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出檐,青灰色砖墙模糊了古城墙与现代幕墙的界线,宽阔的广场和大堂取材于皇家宫殿高台建筑的手法,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营构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的环境。
佛山市博物馆新馆是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佛山市东平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规划建设。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设计方案也是采取国际竞赛的形式,建筑设计方案经过8选4、4选2两轮专家评审后,2009年2月,佛山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坊城方案为最后实施方案。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筑以“八宝锦盒聚珍藏,高低错落博物广,一庭一园通八厅,岭南瓷花攀墙芳”的设计理念和空间布局,并借鉴岭南建筑中的“街巷”、“天井”等建筑元素,充分表现佛山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岭南建筑的空间精粹。
2、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功能要求
无论博物馆建筑物采用什么样的招标形式、建筑理念,其必须符合博物馆的功能要求,一定要满足博物馆的文物和标本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休闲服务和行政管理等需求,这是博物馆建筑物的共性。博物馆的建筑因有自己特殊的功能要求,因此远比一般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复杂,也不同于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建筑。从博物馆的功能需求看,在建筑设计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总体占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层高等因素,并结合城市经济文化实力、博物馆藏品情况、未来博物馆发展规划等要素,对新建博物馆规模做好定位,博物馆建筑要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千万不要千篇一律、贪大求全。另外,还要做好展示功能、收藏功能、行政管理功能和休闲服务公共活动功能等建筑功能的分区,尽量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在总体建筑面积中,各功能区如何按比例进行分配、所占面积及楼层分布、楼层净层高的要求、各功能区的空间关系等,都需要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思考、综合研究,还需对博物馆建筑的出入口、大堂、走廊、楼梯、电梯等细节进行详细分析、明确要求,以使建筑设计符合博物馆的具体使用需求。
3、《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滞后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是博物馆建筑行业的标准。然而,现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由华东建筑设计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于1991年8月1日颁布施行的。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未做任何修改,也无新的建筑设计规范出台,致使规范中的很多条款早已落后、不适于新建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要求。因此,在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过程中,既要参照当1991年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又要根据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各地新建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对博物馆建设规模等进行综合考虑,要敢于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讨价还价,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要具有前瞻性。
4、实行“代建制”的利与弊
佛山市博物馆作为“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坊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代建制”,即由佛山市东平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规划、建筑设计、项目申请、工程施工,土建完成后交付博物馆使用,博物馆再进行展陈、公共区域装修、专业设备安装等。矛盾的双方总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有“利”就有“弊”,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设也不例外。“代建制”的好处主要有三点:一是东平新城管委会负责博物馆项目的工作人员均为专业的建筑业人士,对建筑工程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可以保证博物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有利于工程管理;二是东平新城管委会对博物馆建设工程具体责任,责任明确,操作规范,提高了博物馆建设的工作效率;三是博物馆人不用跑发改局、规划局、建设局、国土局、财政局、消防局、环保局、供水供电等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办理工程报批、审批等手续,同时也避免了参与工程的招标、投标工作,保证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工程建设中没有腐败现象。但是,“代建制”也存在不足:一是东平新城管委会人员对博物馆专业使用需求了解不够,在建筑设计的一些细节上存在缺陷;二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介入力度不够,博物馆的一些意见不被采纳。为了做好佛山市博物馆新馆的建筑方案深化设计工作,我馆负责人多次主动与东平新城管委会、建筑设计师进行沟通,反复提出博物馆的具体功能要求和使用构想,并就博物馆的展厅层高、楼层功能分布、洗手间设置等问题多次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此外,我们还邀请东平新城相关人员及设计师一起,到我馆文物库房实地考察,了解藏品的情况和特点,明确博物馆的具体要求,以便使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能满足我馆实际的使用需求。
5、陈展策划、文物征集要同步进行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既要展示精美的文物,又必须有反映其自身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展览。在博物馆建筑设计工程中,要同步做好陈列展览策划和展览所需文物的征集工作。这些展览的组织策划,要让本地观众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同时令外地观众在看过展览后,能充分体验佛山的发展历程、文化魅力、城市魅力。为了推进新馆陈展工作,我馆多次组织各部门进行交流讨论,广泛听取各界专家的意见,分别邀请五区博物馆馆长和佛山地方史研究专家、学者为我馆新馆陈展工作献策建言。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我馆制定了“陈展工作计划”和“陈展提纲方案”,陈展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为了加大筹建佛山市博物馆新馆的力度,避免新馆陈列展览实物不充足的缺憾,我馆成立了文物征集委员会,负责承担文物征集的具体日常工作,并对征集文物的真伪、时代、质地及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做出准确的鉴定与判断,并依据我馆的性质、任务、发展方向以及新馆展陈需要,丰富本馆的藏品,填补馆藏空白,不断地扩大博物馆的物质基础,提高博物馆陈列研究、保管研究、科研水平。
以上是本人对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时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目前,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还在进一步深化之中,按照东平新城建设管理委员工程项目进度要求,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将于今年9月动工建设, 2012年9月交付博物馆使用。我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秉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配合东平新城管委会做好博物馆的设计、建设工作,并参考借鉴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做好陈列展览准备工作,努力把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成为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幽雅、特色鲜明的地级市博物馆,使其成为佛山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38页.
[2] 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