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返回列表
刘传大师对石湾陶塑贡献初议
作者:朱培建  字号:【  
  摘 要:刘传是当代广东石湾最优秀的陶塑大师,刘传大师的艺术成就不单单是创作了许多的高水平陶塑作品留传于世,他把几百年石湾陶塑技艺与美学理念相结合,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把石湾陶塑技艺精髓给予广泛传播而留于后人,并把石湾陶艺带进了国家的最高美术学府,在国家的艺术殿堂有了一席之位。
  关键词:刘传 石湾陶艺 贡献

  一代陶艺大师刘传是当代石湾艺术陶塑界的代表。他的作品被海内外世人所公认,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他是一个把石湾美术陶塑技艺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研究的陶塑大师,使石湾陶艺响誉海内外。本文着重谈谈刘传先生在石湾陶塑历史上的贡献,值此来缅怀和悼念已故的刘传大师。不当之处,祈望方家指正。
  一、刘传先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广东石湾镇在明清两代是陶塑艺术的基地。刘传先生出生在石湾,从小就十分喜欢看粤剧、听说书和看连环画,深受广府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陶塑艺术巨大感染力,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对陶塑艺术的向往,在刘传身上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动力。由于家贫,刘传十二岁辍学,开始在石湾的古玩行“和生”、“奇记”、“麦锡记”等店铺当学徒,对石湾传统的陶塑工艺流程:炼泥、修坯、制釉、施釉、烧窑等各个工序已经十分熟练。
  刘传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石湾陶艺的一个全盛时期,石湾从清中晚期的戏曲人物瓦脊的大量生产,转入了民国时期案头公仔的创作。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胡博老先生说:石湾清末民初这个阶段,石湾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创作的自由人,他们不受雇主的约束,按自己的意愿来创作,有别于以前受雇于雇主的师傅,这批陶艺师是职业的雕塑艺术家。这个阶段,石湾陶艺群星璀灿。有清光绪到民国的陶塑名家黄炳、陈渭岩、潘玉书、刘佐朝、廖坚、以塑牛而闻名的霍津、擅制瘦骨仙的陈赤、“醉石草堂”的梁福、潘玉书的弟弟潘铁逵、还有塑造人物、山公闻名的廖作民、人称跛厚的霍小厚、颇具艺术个性的温颂龄、曾在全国艺术展览会获“金奖”的林堂煜(粤音:沃)等等。这个时期,除名工辈出外,由一些有资金的商人和陶艺家组成的陶瓷组织,创立了颇具规模的冠华、裕华、振兴公司。除此之外,还留下一大批没有名款的陶塑作品,充分表现出当时石湾艺术陶塑繁荣盛况。刘传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个石湾陶塑艺术兴旺鼎盛环境中成长,刘传先生说他的师傅是靠自己在做学徒时“窥师”,就是在这一群石湾著名的陶塑大师里面吸取众家之长,受到百家陶艺大师的艺术熏陶的特殊环境里面成长的。
  刘传先生继承和发展了石湾民间陶塑的技艺。集众家之长,兼容并蓄,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技艺。十八岁时创作出了他的处女作《张飞》,把张飞这个人物的豪爽、粗犷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他过人的技艺,在石湾艺坛中崭露头角。十九岁创作了《坐禅罗汉》、《坐达摩》、《铁拐李》等,其中的《弃官寻母》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一直以来,刘传先生的人物创作都是饱含了对题材的深刻理解、鲜明的爱憎情感和独立的人格,表现的都是除暴安良、扶正却邪、忠孝仁义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人物和中国当代的民族英雄,而且把这种创作传统和技艺传授到他的徒弟和学生,继承和发扬了岭南文化在石湾陶艺中表现的特色。
  二、刘传大师在艺术实践和理论上的总结
  在石湾悠久的陶塑史中,涌现过许多技艺出色的大师,他们精湛的作品至今令人叹赞不已。有文字记录的如明代的祖唐居、杨名、杨升,清代的文如壁、黄炳、陈祖、黄古珍等等一大批名工。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的中晚期至到民国初年,石湾瓦脊风靡一时,花卉脊、花鸟脊、戏曲人物脊大量地创作生产。从目前现存的石湾瓦脊来看,清代戏曲人物脊,人物的造型、构图、釉色、服饰等等已经相当成熟,所有的瓦脊无一相同,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根据我们在2008年开展的石湾瓦脊专项调查中统计,当时从事瓦脊生产的店铺就有文如壁、奇玉、均玉、英玉、美玉、永玉、万玉、德玉、新怡彰、隆遂昌、巧如彰、同和窑、奇华、广祯祥、沙头街等,可以断定,当时从事瓦脊生产的工人和工匠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这些工匠,在石湾陶塑艺术表现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花鸟人物陶塑大师,如陈祖、欣垣、宝玉、陈辉、黄古珍、陈赤、温颂龄、陈奇、陈森等,他们为石湾陶塑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批名工当中,有不少在民国时期从事案头公仔的创作,对动物、人物的塑造表现出更精细、更传神。刘传先生就是在这几代人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艺术天才,把石湾陶艺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刘传先生与众多大师不同的是,他把石湾陶艺的创作、技艺与美学理念结合起来,把民间优秀技艺从传统工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进行理论性的探索和总结,得到了国家最高学府的肯定并传播。把几百年流传的石湾陶艺从民间艺术提升到国家雕塑艺术范畴之中。1961年10月,刘传先生应中央美术学院的邀请,在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并整理成文收入《美术》第三期和《形象的探索》一书中。1981年,刘传先生在“广东省工艺美术产品评比暨学术交流大会”上题为《论传神》的学术报告。并二次赴香港大学演讲及示范表演。1982年,学术论文“源自生活,贵在传神”一文刊载在“中国工艺美术”创刊号上。
  刘传先生把石湾陶塑艺术与美学理念相结合,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从观察生活,猎取题材,技艺处理,形象塑造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把历代石湾民间艺人崇尚的“工多艺熟”的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艺术创作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体到“边找、边记、边提炼”的基本方法,主张从生活中找特征、找规律、在默记中学会抓“神”,在提炼过程中完成典型的概括。在艺术意境及情节处理上,他提出“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主张着重描写情节的发展高峰,给观众以再创造的余地,使欣赏者能够跟故事发展而有联想,从追索性的联想中不断享受艺术所给予的美感。在形象塑造方面,刘传大师提出“十浊一清”、“十清一浊”、“丑而不陋、奇而不怪”。主张辩证地处理矛盾与和谐,集中与分散,动与静,美与丑等对立统一关系。提出了不重趋时美而重真善美的艺术创作精髓。刘传大师这些独到的艺术理论总结,把石湾美术陶塑从民间艺术的层面升华到国家美术学术理论研究的范畴,代表了石湾历代陶艺的创作核心,并得到了国家最高美术教育机构的肯定,开创了石湾陶艺理论研究的先河。
  三、刘传大师把石湾陶艺堂堂正正地跨进了艺术殿堂
  解放以后,刘传大师精湛的技艺,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1952年,广州市市长朱光,亲自来到石湾诚邀刘传出任广州人民美术社艺术指导、美术陶瓷研究社主任、广州河南艺术陶瓷厂厂长。1961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刘传赴京讲学。72年刘传会见日本陶艺家加藤唐九郎、1978年,刘传作品“圣德罗汉”列为国家收藏品,并拍了专题电影。作品“曾一行”送日本参加展览。1979年,作品“钟馗捉鬼”获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刘传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到香港冯平山博物馆讲学。1980年,刘传当选佛山文联副主席;广东美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委员。1981年,刘传两次赴香港大学讲学, 2000年,赠送作品“铁拐李醉酒”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刘传大师以自己精湛的的技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国家最高美术机构邀请他去讲学,文章登刊在国家最权威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意味着石湾陶艺作品再不是民间的普通玩品,而是中国陶塑艺术的艺术品,石湾陶塑已经成为国家雕塑的组成部分。刘传大师的作品被国家收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认可。刘传大师从民间的艺人跃升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会见日本陶艺家加藤唐九郎、到香港讲学,刘传大师是国家代表、中国的艺术家代表,从中海内外都知道中国有石湾,石湾有陶塑,陶塑有刘传大师,刘传的陶塑了不起。
  刘传大师取得了这么多的荣誉,是他的艺术成就所得。现代石湾以刘传为代表,庄稼、刘泽棉、廖洪标等立雪门下,形成一个以民间传统风格为基础,美学理念和创作方法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为特征的陶艺流派,成就卓越。刘传不愧为石湾陶艺史上承先启后、德艺双全的一代宗师。刘传大师以高超的陶塑技艺,把流传几百年的石湾民间陶塑艺术带进了国家的艺术殿堂,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使石湾陶艺让全国、全世界所认识、欣赏。刘传本人也在艺术中的成就,奠定了石湾陶艺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地位,刘传大师代表的不单是他本人,代表的是整个石湾陶艺,使石湾美术陶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增加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