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得到的启示——关于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作为地级市博物馆,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我们不断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发展目标,从而使博物馆在短短几十年间产生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博物馆将如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出积极应对呢?
发展观的问题极为重要。博物馆的发展已经困扰中国许多年,但以往在国情的制约下并没有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几年,贫富悬殊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增进群众幸福感,我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要求。参照欧洲国家的成功案例,博物馆在公共文化事业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要建设我国博物馆,首先需要明确发展观问题,即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十六中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这里的两个重点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和谐社会。这决定了博物馆科学发展观也以此为根本目的。
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将有效激发博物馆的自我运作活力。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关注市场的需求和动态。为防止资源浪费,每项投资都应规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我国明确指出文化事业建设应以“社会效益”为重。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紧密联系的,市场的优胜劣汰,验证了社会效益的成效。社会效益的值该如何计算?即活动、展览是否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舆论,是否受群众欢迎。我国正处在以优化经济结构为中心的全面调整创新发展时期,博物馆也应深入改革体制,加强竞争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是以人民大众的需求为导向,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为博物馆的发展观指清了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博物馆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而发展的。过去数十年间,博物馆一直奉行“以物为本”的信条,一切以文物的完好无损为要:受到场地和环境的制约,可以把文物放到库房,不对外开放;收取门票一方面控制参观人流,一方面用于自身开支。但在迅猛发展的国情下,我国博物馆从门票优惠发展到免票参观,更作为收支两条线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博物馆的职能于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根本目的是保存文物,吸引游客是为了收取门票,门票收入又反过来供养文物开支。现在国家拨出资金,要求博物馆提供高品位、高知识性的活动和周到的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共享,让群众更大范围和程度地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展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程度的窗口。我们将如何把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回馈给群众,已成为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为了有效发挥博物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升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技术和手段,确保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供给,增强大众精神方面的愉悦度,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进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构建和谐文化其中一项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市场化的生产和消费空间,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经营机制。实施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工程,激励优秀文化产品创作,打造优秀文化艺术品牌,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这个规划,佛山市博物馆的科学发展观应包括下列几项:
1、降低博物馆大众参与的门槛,投入文化市场运作。要让普通群众有能力也有机会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门槛”必须足够低,扩大文化惠民服务覆盖范围,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借助文化活动,实质性地改善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要重视为不同社会群体构建互相促进的舞台,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各种活动的引导,形成共同参与的大众精神文化建设格局。博物馆可从免票优惠和扩大宣传两项入手,增加互动项目并从内容上更加贴近民众生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收入、年龄和教育程度不同,产生文化需求的差异:富裕阶层能享受到较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消费;工薪阶层以传统文化需求为主,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热情很高,文化消费上需求公共产品和服务;外地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社会文化资源的享有率较低。博物馆应关注时下的文化市场动向,照顾多元化群体的文化权利和需求。可频繁更换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展览和活动、引进高质素和多样化展览。
2、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的层次并产生审美引导作用。在建设大众精神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市场的引导。将先进文化嫁接到公共形态的大众精神文化及其产品和服务上,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个突破口。没有吸引力的文化,是难以产生引导作用的,因此必需投合人民群众的口味,增强其参与的兴趣,最后达到提升和引导的目的。教化功能和市场功能的矛盾统一,是文化和谐发展的条件和表现。
3、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博物馆自我运作的活力。《决定》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活跃市场,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公共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部分,佛山市博物馆已基本完成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从职工制全面转变为聘用制,这将有效促进博物馆内部竞争,保障人才任用,有效推动科研力量的发展,使博物馆突破发展僵局。但贯彻改革力度将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进一步加强机关内部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确保高效运转,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工作程序和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国家财政支出投入到博物馆的资金是有限的,但博物馆每项活动都需要资金运作。可吸收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和国外博物馆的运作方式,多方面采取换展、接受捐赠、出租场地、售卖文化周边产品等方式使博物馆在有限的资金下运作起来。政府投入资金应最大限度花在基础建设和建立形象方面。基础建设包括展览场地、藏品质量、展览质量三方面;对外形象包括诚信、权威、优质服务的公众形象。增强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不断激发博物馆的活力,深刻挖掘博物馆的潜力,以创新的工作思路改革陈列形式,实现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才能获得多渠道的展览预约和捐赠意愿。也只有增强博物馆的自我运作能力,才能使博物馆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立足我馆实际,联系国家发展规划,我们认识到博物馆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一部分,应深化体制改革,增进自身运作的活力,建立博物馆发展持久永续的长效机制,并成为国家展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窗口,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精神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