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返回列表
浅谈粤剧在新加坡的发展
作者:王海娜  字号:【  
中文摘要: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本文从粤剧传播到新加坡的途径、新加坡的粤剧组织、新加坡的英语粤剧、新加坡拜华光粤剧习俗及新加坡成为“粤剧第二故乡”的原因等五个方面探讨粤剧在新加坡的发展情况。

Absteract: Cantonese opera is the biggest local drama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emigration of the people who spook Cantonese and loved Cantonese opera, the Cantonese opera was introduced all over the world. Singapore has long been reputed as the Second Hometown of Cantonese opera. The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ntonese opera in Singapore from the followings: the way introduced to Singapore, the organization, the Cantonese opera in English, the ceremony of God Huaguang etc.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是外来戏曲声腔和广东民间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的产物。早期粤剧大致形成于明万历年间,佛山是早期粤剧戏班、粤剧艺人的大本营、集散地。[1]几百年来,粤剧兼收并蓄,枝繁叶茂,流行于广东、广西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并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粤剧在新加坡传演的历史悠久,戏班众多,因此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2]本文拟对粤剧在新加坡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论述,因作者收集到的资料有限,文章会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粤剧传播到新加坡的途径
  粤剧传播到新加坡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广东移民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在新加坡播下了粤剧的种子。
广东位于中国的南端,邻近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半岛(南洋群岛),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早期移民多因通商贸易滞留当地,主要聚居在交通、贸易比较发达的东南亚各地港口。[3]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闭关自守的门户被打开,广东沿海许多破产农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被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大部分聚居在东南亚地区。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之一,位于马来半岛南面,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而早期南来新加坡的中国人中大部分是广东人。他们到当地后,人地生疏,语言不通,一时很难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为了沟通乡情信息,互助互济,有所依靠,大多数人愿意聚集而居。新加坡的牛车水就是早期华工聚居地,因留居在牛车水的大多为祖籍广东的华人,故又有小广东之称。[4]聚集而居的广东人保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当然也保持着喜爱看粤剧的传统。于是,他们邀请中国国内的粤剧戏班到新加坡演出,开始传唱粤剧,粤剧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极大慰藉,成了他们互相交流感情的渠道,始终深印在他们的心中。虽然,最早从中国国内到新加坡演出的粤剧戏班已无法查考,但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粤剧就已在新加坡流行了。[5]
  2、粤剧艺人逃难到新加坡,促进了粤剧在新加坡的发展。
  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明万历年间,粤剧艺人在佛山镇的大基尾创建了最早的粤剧戏班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并在佛山汾江河畔建立了粤剧戏班红船泊岸的专用码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佛山镇出现了“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6]的盛大演戏场面。清咸丰四年(1854年),粤剧名伶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佛岭揭竿而起,并往佛山与陈开部队汇合。起义军后来攻打广西,在柳州建立了大成国,并在当地推广粤剧。
  李文茂的反清起义,使清朝统治者迁怒于粤剧艺人,当他们把李文茂的起义军镇压下去之后,就回过头来把屠刀挥向粤剧艺人及其机构,下令解散粤剧戏班,禁演粤剧,焚毁粤剧的大本营佛山琼花会馆,残酷地捕杀和诱杀粤剧艺人,以便瓦解粤剧队伍。于是,粤剧艺人有的被集体屠杀,有的隐姓埋名逃亡穷乡僻壤,有的委身于外江班做客串演出,有的冒险沿街卖艺,还有一些粤剧艺人背井离乡远渡重洋,逃亡到东南亚各国。新加坡便成了逃难粤剧艺人的主要聚集地,从而使当地华侨和土著群众有更多机会欣赏到粤剧艺术,促进了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和发展。
  根据1881年的官方统计,新加坡共有240名演员,其中粤剧艺人占去了大部分。[7]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旅居新加坡的清朝官员李钟钰在《新加坡风土记》中记载:“戏园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共四、五处,小坡一、二处。皆演粤剧。”可见,当时已有七、八处戏园子演出粤剧,也说明经常演出的粤剧戏班至少有七、八个。1900年,在新加坡的华如街、马真街、牛车水戏院街等处,建立了普长春、庆新平、怡园、梨春园等四间戏院,主要演出粤剧。[8]1927年,新加坡还建立了“天然大舞台”作为演出粤剧的场所。[9]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加坡的“快乐世界”、“大世界”、“新世界”三所游艺场都有一、两间专演粤剧的剧场。[10]由此可见,二战前,新加坡的粤剧演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二、新加坡的粤剧组织
  广东人移民到新加坡后,往往流向或聚居在同一地区,相互团结,共图生存和发展。随着华侨社会的发展,一种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基础,以团结互助和举办公益、福利和文教事业为宗旨的华侨社团,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目前,新加坡有许多广东籍的会馆。新加坡的粤剧组织也是按照这一原则组建起来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
  1、新加坡八和会馆
  新加坡八和会馆是业缘性的华人艺人社团。早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新加坡就建立了早期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梨园堂,堂址设在大坡珍珠街上段(俗称豆腐街)58号,[11]它和中国国内粤剧艺人行会组织佛山琼花会馆的性质、组织形式是一样的。李文茂起义失败后,清政府铲平了琼花会馆,粤剧艺人连遭杀害。后来,粤剧慢慢解禁,恢复演出。于是,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买了地皮,重建行馆,改称八和会馆。八和会馆创设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过去馆内组织由八个以“和”字命名的堂口组成,分别为:慎和堂、永和堂、新和堂、兆和堂、德和堂、福和堂、庆和堂、普和堂。[12]“八和”乃取和翕八方、和衷共济、开创粤剧新天地的意思。八和会馆的建立不啻于在广州树起一面复兴粤剧的大旗,号召海内外的粤剧艺人同心同德,重整旗鼓,振兴粤剧。逃难到国外的粤剧艺人也为之振奋,纷纷在当地建立起八和会馆。于是,新加坡的粤剧艺人于1890年将其行会组织——梨园堂更名为八和会馆,门联为:“八材成雅乐,和气挹同人”,[13]旨在团结粤剧艺人,传播粤剧艺术,谋求艺人福利。日本占领新加坡期间,会务停顿。1994年,新加坡八和会馆恢复活动。
  目前,新加坡八和会馆有会员近200人,每周要在当地演出两个晚上,每年要演出五六个大戏。此外,新加坡八和会馆还多次参加中国的大型粤剧活动:1990年,新加坡八和会馆参加 “’90羊城国际粤剧节”,欣赏了海内外20多个粤剧团体的精彩表演;2002年9月,新加坡八和会馆主席胡桂馨来到佛山,与海内外十余位粤剧名伶在祖庙万福台演绎古腔;2003年1月9日,新加坡粤剧界人士参加了佛山市博物馆举办的“国际粤剧珍藏馆”开幕式,并在祖庙万福台进行粤剧义演,将所得款项捐给佛山粤剧发展事业;2003年,新加坡粤剧界人士参加了“魅力佛山•琼花焕彩”粤剧文化周活动,并参观了佛山市博物馆举办的《佛山粤剧历史珍藏展》,了解佛山粤剧孕育、发展、繁荣的全过程; 2004年,新加坡八和会馆的代表参加了“魅力佛山•2004琼花粤剧艺术节”活动,新加坡八和会馆名誉主席柳德衍还在《琼花故里会八和——海内外八和会馆名人名曲夜》晚会上,表演粤曲独唱《无限河山泪》,赢得阵阵掌声。
  新加坡八和会馆是联络、团结海内外粤剧艺人的一个重要场所,为弘扬粤剧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40多年来,经过新加坡八和会馆历代同仁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粤剧的种子已经在新加坡开花结果,璀璨夺目。
  2、新加坡冈州会馆乐剧部
  新加坡冈州会馆乐剧部是新加坡华人地缘性的文娱社团,由热心粤剧音乐人士倡导于1947年成立,实为冈州会馆附属组织。[14]乐剧部成立初期,只在馆庆时演出粤剧,平时则在电台播唱粤曲,或为社会公益而义演。1969年,该部对粤剧演出进行革新,精心设计布景和道具,以求艺术感和真实感。乐剧部是业余的粤剧团体,团员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为了继承与发扬粤剧艺术,只能利用休息时间,积极排练,参加演出。半个世纪以来,乐剧部不仅培养了许多热爱粤剧艺术、具有相当演艺水平的演员,还经常到国内外演出,具体如下:1973年出访香港,为“公益金”作慈善演出;1978年应西德邀请,参观柏林艺术节演出,并多次到马来西亚表演;1994年10月,冈州会馆组团参加广东新会市艺术节活动及回乡探亲时,乐剧部受邀为乡亲们呈献长剧《碧血洒长城》及折子戏《昭君出塞》;1996年参加羊城国际粤剧节,演出《梦断香销四十年》。
  除了大型演出之外,乐剧部也参加每年举办的“春到河畔迎新年”及“华族文化节”的演出。此外,乐剧部也常到联络所表演,把粤剧艺术带入民间,并到学校举行示范表演,培养年轻人对粤剧的兴趣。
  3、新加坡敦煌剧坊
  敦煌剧坊成立于1981年,是新加坡第一个非牟利的专业粤剧表演团体。[15]敦煌剧坊的宗旨是促进粤剧、音乐和舞蹈的发展。
  敦煌剧坊素以敢于创新见称,例如:1984年开了把地方戏曲带到民众联络所的先河;1985年创办了粤曲演唱会;1987年举办“品戏茶座”;1990年特邀香港著名女编剧家阮眉编写大型粤剧《香妃》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演出。在中新友好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鼓舞下,敦煌剧坊又致力于中新戏曲交流,1991年举办新、穗、港粤剧名家大汇演及新马“粤韵新声大会串”和“粤剧营”活动;1992年举办“狮城国际粤剧节”,同年与中国广东粤剧学校结为姐妹团体,开办粤剧培训班;1993年举办“狮城地方戏曲节”;1994年举办“狮城梅花戏曲节”和“狮城粤剧曲艺节”等活动;自1995年起,敦煌剧坊已经连续多年举办“狮城地方戏曲节”。此外,敦煌剧坊推行艺术教育计划,在20间学校举行地方戏曲讲座、示范和演出,开设粤剧培训班,培养粤剧艺术人才;还录制、出版了一批录音带和录像带。无论在国内或海外,敦煌剧坊亦不断参加和举办各种艺术展览会、研讨会,使他们成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团体。
  敦煌剧坊是新加坡最活跃的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在海内外推广传统的粤剧艺术,演出超过2000 场次,到过23个国家及地区,包括:澳洲、比利时、巴西、加拿大、中国、埃及、英国、法国、德国、瑞士、荷兰、爱尔兰、韩国、香港、匈牙利、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纽西兰、罗马尼亚、苏格兰、土耳其及美国,展示他们在探索粤剧艺术方面的积极成果,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然而,最令敦煌剧坊感到自豪的成就则是应中国戏曲家协会邀请,于1993年12月在北京演出镇班戏宝《凄凉辽宫月》时,中国中央电视台曾现场拍录,后来于1995年9月及1996年11月向全国播映两次,收视率高达七亿观众。2002年11月,敦煌剧坊参加第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表演粤剧《武则天》,为排演好这部大戏,还特地在国内的红豆粤剧团引进专业人才,精诚合作,使得这部《武则天》成功排演,也充分显示了粤剧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敦煌剧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依靠剧坊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尤其两位台柱——花旦胡桂馨和文武生卢眉桦更是不遗余力,贡献最大。当然,也离不开新加坡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1997年,敦煌剧坊荣获新加坡政府颁赐的“新加坡卓越奖”,[16]肯定了其在亚洲及全世界推广地方戏曲方面的卓越表现和优异成绩。
  4、新加坡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粤剧团
  新加坡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是新加坡一间有实力的民众娱乐中心,位于交通方便的市中心及粤籍人士繁集活动的区域。1993年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聘请新加坡有三十多演艺经验的著名文武生卢眉桦为授课老师,开办粤曲卡拉OK班,还开设粤曲基本歌唱班、粤剧身段训练班及粤剧化妆班,吸引不少粤剧爱好者来学习。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粤剧团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还配合敦煌剧坊演出不少大型粤剧,例如:《白蛇传》、《帝女花》、《牡丹亭》、《凄凉辽宫月》等。
  2001年,卢眉桦率领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粤剧团及敦煌剧坊,演出阵容强大的《荆轲刺秦皇》,为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圆”扩建基金筹得巨款,而留下良好的口碑。2004年,卢眉桦率领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粤剧团参加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节,使学员们既开阔了艺术视野,吸收了海外舞台经验,又在粤剧表演水平方面更上一层楼。
  三、新加坡的英语粤剧
  英语粤剧最早于1947年出现在香港。当时的香港“华仁戏剧社”,为在港外籍人士介绍和认识中国传统剧艺而编演英语粤剧。香港政界人士曾荫权、黄星华、孙明扬、陈祖泽等,曾多次为教育及慈善活动筹款义演而粉墨登场,表演英语粤剧。英语粤剧在香港一般都是高官演唱,他们的粤剧水平不高,只是兴头所致,对于推广粤剧的作用不大。新加坡的英语粤剧才是真正的英语粤剧。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加坡的文化组成也是多元的,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行政用语。当地的许多人听不懂粤语,看不懂粤剧。于是,敦煌剧坊尝试着直接用英语来表演粤剧剧目,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并于2000年3月将英语粤剧《白蛇传》搬上舞台,开拓了新加坡粤剧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2003年10月30日晚,新加坡敦煌剧坊在有300多年历史的佛山祖庙万福台上,用英语演绎粤剧《清宫遗恨》,精彩的表演令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此外,2004年10月29日,在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期间,新加坡敦煌剧坊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表演了英语粤剧《清宫遗恨》。
  英语粤剧除了唱词、念白用英语演绎外,曲牌、音乐、程式、布景和服装等都与传统粤剧没什么区别。虽然用英语演唱粤剧,会使粤剧的韵味大打折扣,但确是在海外推广粤剧的一个好办法,是把中国戏曲文化介绍到西方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推进中国粤剧的传播与国际戏剧交流,同时也是华人在海外维系感情的一个途径。
  此外,敦煌剧坊还用马来语表演粤剧《拾玉镯》,这也是敦煌剧坊在推广粤剧艺术方面的一个大胆尝试。
  四、新加坡的拜华光粤剧习俗
  农历九月二十八是粤剧祖师爷华光的诞日。[17]相传华光为南帝,是管火之神。旧时演戏没有固定的戏台,通常用竹、木、葵等搭建临时的戏台,俗称戏棚。这些戏棚容易引起火灾,于是,忌火的粤剧艺人把华光奉为祖师爷,作为行业的保护神,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举行隆重的拜华光仪式,祈福避灾,俗称“华光诞”。此外,凡新戏台落成、开新戏或戏班到某地演出开锣前,都有拜祭华光祖师的传统习俗。
  广东人移民到新加坡,不仅带来了粤剧艺术,也带来了拜华光的粤剧习俗。过去,很多粤剧艺人为了生计四处飘零、演出,难得相聚,因此“华光诞”又成了粤剧艺人齐聚一堂、切磋技艺的盛会。时至今日,新加坡粤剧艺人仍保留着“华光诞”拜华光的习俗。新加坡八和会馆作为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每年举办贺华光诞的相关活动。此外,新加坡粤剧艺人还来到粤剧的发源地佛山,参加这里举办的大型“华光诞”活动,具体如下:
  2003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八)上午,来自欧洲、东南亚及广东各地的30多个粤剧民间团体在佛山粤剧博物馆内举行了盛大的朝宗拜师活动,庆贺“华光诞”。此次“华光诞”是佛山在“文革”后首次举行的大型粤剧朝宗活动。新加坡八和会馆主席胡桂馨参加了拜祭仪式,并与广东八和会馆常务副主席郭英伟一起击响铁磬。这件大型铁磬原是新加坡八和会馆的朝拜仪式专用乐器,1915年由佛山“源兴隆”店铸造。2001年,佛山市成立了重建佛山琼花会馆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征集粤剧文物,得到了新加坡八和会馆的倾力支持,胡桂馨亲手将这件铁磬送回佛山。
  新加坡及各地粤剧艺人齐聚佛山参加大型拜华光仪式,这说明了“华光诞”拜华光既是粤剧艺人的祈福活动,又是一次同业的聚会,已成为全球华人维系自身文化背景的情结,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体现了佛山作为粤剧发源地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
  五、新加坡成为“粤剧第二故乡”的原因
  新加坡之所以成为“粤剧第二故乡”,主要在于新加坡是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新加坡有321.75万(1999年6月)人口,其中华人占77%,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7.6%,其他民族占1.4%,而新加坡华人中大部分是广东人,他们保留着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所以粤语在当地很流行,粤剧是他们互相交流感情的一个渠道,这就为粤剧在新加坡发展提供了土壤。
  广东人移民新加坡后,常邀请国内戏班去新加坡演出,这就为粤剧在新加坡发展播下了种子。虽然最早从国内到新加坡演出的粤剧戏班已无法查考,但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粤剧就已在新加坡流行了。辛亥革命前后,到新加坡演出的中国戏班有“永寿年班”,该班著名演员有声架悦、扎脚胜等。后来,靓元亨、马师曾、陈非侬等人,也沿用“永寿年”的班名在新加坡演出,演出基地是梨春园。此时,在新加坡演出的另一著名戏班是“普长春班”,该班著名演员有声架南、姜魂侠、白驹荣等人,演出基地是豆腐街的普长春戏院。1918年,普长春班改名为庆维新班。1908年至1909年,“振天声班”也先后到新加坡演出,演出地点也在梨春园。1922年,广州的戏剧科班“超群乐童子班”被班主卖到新加坡演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多国内和香港的著名粤剧团前往新加坡演出,主要有:马师曾、苏韵兰、半日安、少昆仑等曾组班到新加坡演出;白玉堂、邵伯君等人的粤剧团和“萧丽章粤剧团”到新加坡的梨春园戏院演出;靓少佳、曾三多、庞顺尧等人的“胜寿年粤剧团” 到新加坡的梨春园戏院演出;薛觉先、唐雪卿、文华妹等人的“觉先旅行剧团”在新加坡各埠巡回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仍有不少粤剧团到新加坡演出,有的剧团还演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剧目,但当时新加坡粤剧演出已较为萧条。二战结束后,新加坡社会经济不景气,尽管新加坡邵氏兄弟公司曾搜罗中国和港澳的新剧目,让该公司属下的剧团到各埠巡回演出,另外邓秋侠、朱秀英、叶昆仑等也到新加坡演出,但是,此时新加坡的粤剧演出已日渐萧条。1948年前后,是新加坡的戏曲娱乐有史以来最冷淡时期,国内和香港前往的戏班大都离开新加坡回到香港,新加坡的大型专业粤剧团也无法维持演出,逐渐改为小型班。综观这一时期,众多的国内著名戏班、著名演员到新加坡演出,既丰富了新加坡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又将粤剧的种子播撒在新加坡的土地上,使新加坡成为“粤剧的第二故乡”。
  新加坡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各民族文化的重视,使粤剧这朵奇葩在新加坡绽放光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加坡社会经济逐渐复苏,娱乐事业也逐步有所恢复,中国的一些粤剧团也陆续到新加坡演出,许多长期居留新加坡的粤剧艺人也与中国前去的艺人合班演出。不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受电视电影等因素的冲击及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新加坡粤剧几乎陷入沉寂状态。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经济日益发展,新加坡政府开始注意保持境内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人民剧场和国家剧场信托局都积极促进戏曲的发展工作,请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剧团来新加坡演出。敦煌剧坊就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并对粤剧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是,新加坡政府为敦煌剧坊颁赐了“新加坡卓越奖”,为胡桂馨、卢眉桦两位台柱颁赐了新加坡文化奖,肯定了敦煌剧坊在推广地方戏曲方面的卓越表现和优异成绩,这也是对粤剧艺术的最大支持。此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新加坡的交流与合作,两国间的粤剧交流与合作不断,广州粤剧团、红豆粤剧团、广东粤剧院一团、佛山青年粤剧团、湛江粤剧团等著名粤剧团体纷纷到新加坡演出,为发展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为增进两国戏曲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新的贡献。另外,新加坡粤剧艺人对粤剧事业满腔的热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促进粤剧艺术在新加坡的发展。
  希望全世界的华人都能向新加坡华人这样,在其所在的国家演出自己家乡的剧种,留住一份家乡情,留住一颗中国心!
参考文献:
[1] 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2] 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50页。
[3]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4]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5] 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6]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五。
[7] 黄胡桂馨:《粤剧在新加坡的发展》,《粤剧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版,第487页。
[8] 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50--351页。
[9] 黄胡桂馨:《粤剧在新加坡的发展》,《粤剧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版,第487页。
[10] 黄胡桂馨:《粤剧在新加坡的发展》,《粤剧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版,第488-489页。
[11] 《八和会馆庆祝成立一百四十五周年》特刊,2002年,佛山市博物馆收藏。
[12] 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13] 《八和会馆庆祝成立一百四十五周年》特刊,2002年,佛山市博物馆收藏。
[14] 《冈州会馆乐剧部55周年粤剧晚会》特刊,2002年,佛山市博物馆收藏。
[15] 《1999年第六届欧洲粤剧大汇演新加坡敦煌剧坊呈献短剧“金枝玉叶”之“催妆”粤曲“风流梦》特刊,佛山市博物馆收藏。
[16] 《敦煌剧坊呈献粤剧“杨门女将”》特刊,1997年,佛山市博物馆收藏。
[17] 《广东民俗大观》(上卷),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716页。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