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返回列表
《周礼》中所记交通礼仪研究
作者:王海娜  字号:【  
摘 要:《周礼》虽是一部讲官制的书,但其中有许多关于交通礼仪的记载,总结为以下几点:祀行与祖道;轼礼;男女有别;吉丧之别;交通的等级。
关键词:《周礼》;交通礼仪

  《周礼》原名《周官》,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也是最富有史料价值的文献之一。它虽是一部讲官制的书,但其中记载许多关于交通方面的史料,而有关交通礼仪的记载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往无论是研究先秦交通史的学者,亦或是研究《周礼》的学者,乃至研究先秦礼制的学者,都没有对《周礼》中所记的交通礼仪问题作深入探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对《周礼》中所记交通礼仪问题进行研究。
  一、祀行与祖道
  古代无论道路或交通工具,都还简陋。早期徒涉河川,携粮自炊,野宿风露,大抵非常艰难,正如《周易•需卦》所云:“需与泥,致寇至”,“需与血,出自穴”,此言旅途中身陷泥泞而遭致盗寇,或投宿遇着坏人而遭劫挨打。[1]这足以说明旅途上的不安全,因此古人出门要祀行与祖道,这无非是以不可知的命运求诸神佑。
  1、祀行
  所谓祀行,即祭祀宗庙以告将行。《周礼•春官•小宗伯》云:“若大师,则帅有司而立军社,奉主车。” 郑玄注:“有司,大祝也。王出军,必先有事于社及迁庙,而以其主行。社主曰军社,迁主曰祖。”从此条记载可以看出,若有王出征伐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先祭祀社主与迁主,然后才能护奉主车出发。凡军行,社与祖主各一车,皆载以齐车。[2]即如《礼记•曾子问》所云:“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
  其他文献也有关于祀行的记载,如商代帝乙帝辛时期的《作册般甗》铭文云:“王宜人方。”《尔雅•释天》云:“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诗•大雅•绵》孔疏引孙炎云:“大事,兵也。有事,祭也。”《小盂鼎》铭文云:“鬼方□□□□□□门,告曰:王□盂□□伐鬼方……”古人事死如事生,有大事必告于祖庙。[3]《礼记•王制》亦云:“天子将出,宜乎社,造乎祢,受命于祖。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以上皆为出军之先,必先有告祭之事于社及祖也,与《周礼》所记相一致。然依《王制》之文,则祖祢并告。《仪礼•聘礼》云:“使者行时释弊于祢。” 郑玄此注云:“天子诸侯将出,告群庙;大夫告祢而已。”由此可见,王礼太祖以下至四亲庙,皆当祭祀以告将行。而《小宗伯》只提到迁庙,是因为要将其载于齐车,随王一起出行;至于其他的宗庙,王只是亲往祭祀而已,不随王车出行。
  2、祖道
  所谓祖道,即祭祀道路之神。《周礼•夏官•大驭》云:“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驭,驭下祝,登,受辔,犯軷,遂驱之。” 郑玄注:“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为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即祭之,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又,《诗•大雅•生民》云:“取羝以軷。”毛传云:“軷,道祭也。”《仪礼•聘礼》亦云:“出祖,释軷,祭酒脯,乃饮酒于其侧。” 郑玄注:“行出国门,止陈车骑,释酒脯之,奠于軷,为行始也。”《说文•车部》云:“軷,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封茅以依神为軷。既祭犯軷,轹牲而行为犯軷。”
  軷又名祖,如《诗•大雅•韩奕》云:“韩侯出祖”,毛传云:“祖,将去而犯軷也。”《诗•大雅•烝民》云:“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郑笺云:“祖者,将行犯軷之祭也。”《左传•昭公•七年》云:“公将往,梦襄公祖。”杜注云:“祖,祭道神。”《仪礼•聘礼》亦云:“出祖,释軷。”此皆可证軷亦曰祖也。
  軷又名道,《礼记•曾子问》云:“诸侯适天子,……道而出。” 郑玄注:“道,祭行道之神于国城之外也。其礼以菩、刍、棘、柏为神主,封土为軷坛,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既祭,以车轹之而去,喻行道时无险难也。”此可证軷亦名道也。
  综上所述,軷、祖、道皆是祭道路之神,为行道之始,一祭而三名。然而祖道是道祭的通名,详举其礼则名犯軷。
  另外,《周礼•夏官•戎仆》云:“犯軷,如玉路之仪。”由此可知,王的五路车中唯有玉路与戎路享有犯軷之祭。又,《周礼•春官•巾车》云:“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钩,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据此可知,金路用来迎接宾客,象路用来随王出入,田路用来打猎,此三事都不如王亲自出征重要,因此不享有犯軷之祭,这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正好吻合。
  二、轼礼
  周代乘车有许多礼仪,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是“轼” 或“式”。所谓轼礼,就是乘车者在乘车的途中,双手扶着轼,或作倾听之态,或作注视之态,以表示对某人、某地或某物的敬意。《周礼•夏官•道右》云:“王式则下,前马。”即王者乘车行轼礼的时候,道右要下车在马前步行控制马匹。又,《周礼•夏官•齐右》云:“凡有牲事,则前马。” 郑玄注:“王见牲则拱而式,居马前却行,备惊奔也。”从此条规定可以看出,王乘车时如果见到牲,也要行轼礼。《礼记•曲礼上》亦云:“国君下宗庙,式齐牛。”所谓“齐牛”,即祭祀时所要用的牛牲。这与《周礼》所记一致,皆为王见牲时行轼礼致敬之事。所谓“牲”,即祭祀时的最重要的牺牲,以供神灵和祖先享用的,所以周王乘车路遇牲时,要行轼礼表示尊敬。
  在周代贵族等级制度下,轼礼有许多讲究。《礼记》对此有比较集中的说明,即《礼记•曲礼上》云:“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兵车不式。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里必式。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君下宗庙,式齐牛;大夫下公门,式路马。”但是,这种礼俗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如《韩诗外传》卷一云:“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于此,吾故弗式也。’”行轼礼是一种尊敬的表示,孔子认为那些面临亡国危险的陈国人处在不智、非忠、非勇的状态之中,不值得对他们行轼礼。可见孔子对于轼礼是有所变通的。
  三、男女有别
  古代中国男女之别极为讲究。男女有别在交通方面也有体现,《周礼》一书对此亦有记载,如下:
  1、男子立乘,有盖无帷;妇女坐乘,有盖有帷。
  《周礼•春官•巾车》云:“王后之五路:重翟,锡面朱緫,厌翟,勒面繢緫;安车,雕面鹥緫皆有容盖;翟车,贝面组緫,有握;辇车,组挽,有翣,羽盖。” 郑司农注:“容谓幨车,山东谓之裳帏。或曰童容,盖如今小车盖也,皆有容有盖。”又,《诗•卫风•氓》云:“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孔疏云:“裳帷,以帷障车之旁如裳,其上有盖,盖有衣,四旁垂而下谓之襜。”《仪礼•士昏礼》云:“妇车亦如之,有裧。” 郑玄此注云:“裧,车裳帏,《周礼》谓之容。车有容,则固有盖。”据上可见,容、童容、帷裳、襜、裧其实为一物也,即乘车的车盖四周所施的帷帐。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乘坐四周有帷帐的车子并非王后的专利,一般妇人出门也可以乘坐这种车,一则可以蔽尘,二则不许妇女抛头露面,可能是出于防止淫乱的目的。《左传•成公•十七年》云:“齐庆克通于声孟子,与妇人蒙衣乘辇而出于闳。”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闾丘婴以帷缚其妻而载之。”此皆为仓促逃难,不能按常规行事,只能或以衣蒙妇人、或以帷缚藏妻而置车中,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当时妇女在外出的时候是不许抛头露面的。
  此外,《周礼•春官•巾车》郑玄注云:“凡妇人车皆坐乘。”《礼记•曲礼上》亦云:“妇人不立乘。”又,《礼记•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乘安车。” 郑玄注:“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由此可知,周代妇人坐乘,男子立乘,只有七十岁仍不能退休的男子才可乘坐四周设有帷帐的安车。
  综上所述,周代一般情况下男子立乘,其乘坐的车子有盖无帷;妇女坐乘,其乘坐的车子有盖有帷,不能抛头露面。
  2、男女异途
  《考工记•匠人》云:“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郑玄注:“诸侯环涂五轨,其野涂及都环涂野涂皆三轨。” 贾疏云:“以经涂七轨以下差降为之,故知义然也。又知都环涂野涂皆三轨者,此涂皆男子由右,女由左,车从中央,三者各一轨,则都之野涂不得降为一轨,是以《遂人》注云‘路容三轨’。都之野涂与环涂同,以其野涂不得下于田间川上之路故也。”《礼记•王制》亦云:“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 郑玄此注云:“道中三涂,远别也。” 《史记•孔子世家》亦云:“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由以上可知,周代男女异途,即男子在右边行,妇人在左边行,车子在中央行。
  3、男子践石,妇女踏几。
  周代的马车高大,车舆离地较远,难以跨步而上,行动优雅的贵族要有垫脚的东西才能上车,故《周礼•夏官•隶仆》云:“王行,洗乘石。”郑司农云:“乘石,王所登上车之石也。”又,《诗•小雅•白华》云:“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毛传云:“扁扁,乘石貌。王乘车履石。”《淮南子•齐俗训》亦云:“武王既没,殷民叛之,周公践东宫,履乘石,摄天子之位,负扆而朝诸侯。”则践履“乘石”已经成为称王的标识之一。由此可见,周王登车时要踏乘石。《战国策•赵策》云:“武灵王立周绍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当子为子之时,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所谓“践石以上者”,即指一定地位的贵族官员。据以上可以得知,西周时期只有周王才能登车践石,然而到了东周时期,随着整个社会对礼的僭越,于是贵族男子登车时亦可踏乘石,乘车践石也逐渐变成贵族官员身份的一个标识。
  另外,《仪礼•士昏礼》云:“妇乘以几。”《周礼》中对此虽无明文记载,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端倪,即周代贵族女子登车时要踏几。
  总结上面的部分,可以概括为:周代男子登车践石,妇女踏几。
  四、吉丧之别
  《周礼•春官•巾车》云:“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钩,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王后之五路:重翟,锡面朱緫;厌翟,勒面繢緫;安车,雕面鹥緫皆有容盖;翟车,贝面组緫,有握;辇车,组挽,有翣,羽盖。王之丧车五乘:木车,蒲蔽,犬幦尾櫜,疏饰,小服皆疏;素车,棼蔽,犬幦素饰,小服皆素;薻车,薻蔽,鹿浅幦,革饰;駹车,萑蔽,然幦,髤饰;漆车,藩蔽,豻幦,雀饰。”据此段所记可知,王之五路及王后之五路皆为吉时所乘之车,若在丧期,则必须改乘丧车,王之丧车为木车、素车、薻车、駹车和漆车五者。而王后之丧车则经无明文,对此,《巾车》孙诒让疏谓:“《既夕礼》云:‘主人乘恶车,……主妇之车亦如之,疏布裧。’郑彼注谓即此木车。彼主妇车与主人同,以相准况则后丧车亦当与王同,故经不别出也。”[4]
  《周礼•春官•巾车》云:“服车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棧车,庶人乘役车。” 由此记载可知,孤、卿、大夫、士、庶人等在吉时所乘的车舆,统而言之,则皆谓服车,即服事者之车;分而言之,则孤所乘者谓之夏篆,卿所乘者谓之夏缦,大夫所乘者谓之墨车,士所乘者谓之棧车,庶人在官所乘之车谓之役车。在丧期中他们也必须改乘丧车,其制则如《礼记•杂记》所云:“端衰、丧车皆无等。”孔颖达此疏云:“言丧之衣衰及恶车,天子至士制度同,无贵贱等差之别也。”
  另外,《礼记•玉藻》云:“年不顺成,则天子乘素车。”又,《礼记•曲礼》云:“大夫士去国素蔑”,此素蔑亦为临时改装的丧车。此与《周礼》所记相符,皆为丧时要乘丧车。
  综上所述,周王、王后及其以下的各级贵族,在吉时与丧时必须乘坐不同的车子。
  五、交通的等级
  周人以礼治国,是要讲等级的。这在交通方面也有体现。车是主要的陆运工具,能载重致远,但因其造价昂贵,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因此又成为地位的象征。马奔跑迅速,除了与车配套使用外,还可用之以快速传递信息,但马性格不羁,不易驯服,需要专门人员加以训练及照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所以,车马在周代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在周代,车马是有等级的。车马的使用同礼乐、服饰等一样,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的。据《周礼•春官•巾车》记载,巾车的职责在于“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旗帜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又,《逸周书•谥法解》云:“车服,位之章也。”《国语•鲁语上》云:“车服,表之章也。”韦注云:“车服贵贱有等,所以自章别也。”《诗•大雅•韩奕》亦云:“载见辟王,曰求厥章。”这里的“章”指的就是车、服典章制度。此亦证明周代乘车是严格遵守一定的等级的。尽管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大乱,舆服制度也相应地遭到破坏,但是春秋早期僭越之举还是有一定限度的。
  据《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可知,交通道路除了供车徒通行外,也是有等级区别的,即“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由此可知王城、诸侯城以及大夫都邑,其城内及城外的道路是要遵守一定等级规定的。
  根据周代的馆舍制度规定,馆舍要为旅客提供饮食薪刍,即庐有饮食、路室有委、候馆有积,以供旅途所需。[5]馆舍提供的委积也是有等级的。《周礼•秋官•大行人》云:“上公之礼,出入五积;诸侯之礼,出入四积;诸伯,出入四积;诸子出入三积,诸男出入三积。”由此可知,五等诸侯来朝天子,天子所馈给的出入路途所用的刍米之属也是有等级的。《周礼•秋官•司仪》云:“凡诸公相为宾,主国五积,诸公之臣相为国客,则三积。”《礼记•聘义》云:“主国待客,出入三积。”与《司仪》“诸公之臣相为国客,则三积”所记相一致,此亦为道路委积等差之证也。故《周礼•天官•宰夫》记载:“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飨牵,与其陈数。” 由此可见,宰夫职掌的一部分就是负责委积设置事宜。
  此外,《周礼•秋官•条狼氏》云:“掌执鞭以趋避。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子男则二人。”此条规定说明周代贵族外出时,为其在前面开道、辟除奸人的人员数目也是有一定等级的。
  综观以上所记,我们可以得知“以礼治国”的周人在交通方面也是处处遵循礼仪规定的。

注释:
[1] 李镜治:《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
[2]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47页。
[3]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小盂鼎》注释。
[4]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171页。
[5] 王海娜:《<周礼>中所记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4期,第87—91页。

字数:6000字
发表刊物:《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发表时间:2009年5月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