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嬗变——以“丁兰刻木”为例
内容提要:“丁兰刻木”是从汉代至今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的孝行故事,在不同的地区,故事的基本骨架大体一致,又附加了一些当地色彩。这一民间故事从一开始就和历史记载出入甚大,历史记载的丁兰故事似乎成为民间丁兰故事的续篇,而且刻意回避了故事的前半段。其间,历史记载的丁兰故事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演变,丁兰完成了从“不孝”到“孝”的蜕变。但民间故事仍坚韧地保留了“丁兰刻木”故事原始的记忆。
关键词:丁兰刻木 民间故事 历史记载
一、民间的“丁兰刻木”故事
云南楚雄的一位朋友为我讲述了当地流传的“丁兰刻木”孝行故事:从前,我们这里有一对孤儿寡母,母亲心疼从小失去父亲的儿子丁兰,对他溺爱有加,使他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性。当丁兰成长为一个少年后,性格暴虐,常常打骂可怜的母亲。每天,丁兰在山上砍柴,中午,母亲从山下煮好饭送到山上。丁兰常常因为饭不合胃口、太热了或太凉了而打骂母亲。一天,母亲又气喘吁吁地给儿子送饭,因为年老体弱,送到山上的时间晚了一些,心里正在担心被责骂,忽然见到丁兰手里拿着砍柴刀,远远地向她冲过来,以为儿子怨她来晚了,又要打她,吓得扭头就跑。由于慌不择路,一头撞在了树上,头破而亡。其实也正是在那天早上,丁兰见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景象。以前习以为常的是母乌鸦不停地飞来飞去,为巢中嗷嗷待哺的小乌鸦喂食,而这次见到的却是长大的小乌鸦为年老不能捕食的母乌鸦喂食。丁兰被感动了,自然界的鸟类都知道反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自己却对含辛茹苦的母亲如此不孝,他后悔不已,泪流满面。这时,远远见到母亲挽着午饭艰难地向他走来,幡然醒悟的丁兰激动地向母亲奔跑过去,希望表达自己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和爱意。不明究竟的母亲返身就跑,丁兰在后面大声呼唤母亲,惊恐的母亲跑得更快,终于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这个无法再尽孝的儿子,把撞死母亲的大树砍下来,雕刻成母亲的形象,放在家里天天祭拜。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中“丁兰刻木”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四川老家时,外婆给我讲的“丁兰刻木”的故事,和云南楚雄民间流传的故事基本相同,只是丁兰变成了四川人,他见到乌鸦反哺而后悔是在母亲去世后,而非戏剧性地发生在同一天。河南流传的故事不同之处是丁兰的母亲是被丁兰气得主动而非被动撞树而死。有些牧区流传的故事反映丁兰是在见到绵羊的反哺或生育行为后醒悟的。陕西咸阳民间故事里,丁兰跑向母亲时,手里抓着的不是砍柴刀而是牛鞭。一些靠近江河湖泊的地方,丁兰母亲变为被丁兰气得投江(湖)而死。“丁兰刻木”故事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故事的基本骨架是一致的,只是在不同的地方附加了一些当地色彩。
二、历史记载的“丁兰刻木”故事
汉代,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被儒家称为“德之本”的“孝”也倍受重视。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并行,以察举为重的选官制度,把“孝”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使孝子故事大量涌现。东汉刘向的《孝子传》记载了多位孝子的事迹。三国曹植《灵芝篇》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凌)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 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有:“丁兰(刻)木作兹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七引孙盛《逸人传》讲了丁兰的故事:丁兰自幼失去双亲,长大后用木头刻出双亲的模样,朝夕供养。邻居张叔的妻子向丁兰妻借东西,丁妻询问木人,见木人有不高兴的样子,就没有同意。张叔喝醉后便来责骂木人,并用手杖敲木人的头。丁兰回来后,看见木人不高兴,就问妻子原委,得知大怒,提剑便杀了张叔。官吏前来缉捕,丁兰欲逃走,临行见木人为之落泪。郡县官吏得知后,夸奖丁兰的至孝令神明感动,为之画像进行宣扬。《太平御览》卷四八二引干宝《搜神记》记丁兰刻木的事曰: “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汉宣帝嘉之,拜中大夫。”
从图像看,反映的内容和历史记载基本相同。东汉晚期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室画像石中,出现丁兰行孝像(事亲的对象为男性、丁兰的父亲)。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的宁懋石室线刻中也有发现,形象或为母亲,或为父亲,也有刻画双亲的,至北宋基本定型为母亲形象,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丁兰事木母砖雕”(图1),就是刻有“丁兰”二字的一块长方形画像砖。中央浅浮雕一老妇拱手坐于菱格纹座椅上,丁兰夫妻二人小心恭谨地侍奉于左右。宋代,随着理学的产生,孝义思想和孝子故事也进一步发展。宋代墓葬如山西林县城关发现的熙宁、政和间的砖雕,山西壶关发现的元祐二年砖雕,洛阳孟津发现的宋崇宁五年石棺线刻,河南嵩县北元村发现的大观年间的彩绘壁画,河南巩县西村发现的宣和七年石棺线刻等,也大量出现包括“丁兰刻木”故事在内的孝子故事图像。
清末“佛山十七间同文堂”出版的《新增绘图二十四孝》 [2](图2)是元代郭居敬辑《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的延续,是一本深受佛山人喜爱启蒙读物。此书图文并茂,其中与“丁兰刻木事亲”图像对应的文字为:“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 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出。”
三、民间传说与历史记载的差异
不难看出,比较正式的历史资料中关于丁兰故事的记载和民间流传的丁兰故事已经出现很大的差异。其间,历史记载的丁兰故事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演变。第一次是东汉至宋。见于各种记载的丁兰故事似乎成为民间丁兰故事的续篇,而且刻意回避了故事的前半段。从丁兰因悔恨“不孝”而刻木事亲的“孝”,转化成为丁兰因父母早亡“不能尽孝”而刻木事亲的“孝”。着重描写丁兰凡事都和木像商议,一天三叩首,焚香祭奠。每日三餐先敬母亲,然后自己再吃等孝行。但仍隐约可见丁兰刻木事亲的行为是对前期“不孝”的悔恨。其中增加了丁兰妻,邻居张叔及其妻等人物,增加了木人可以通灵,丁兰因维护母亲(的木刻像)杀人被官府追捕,因为灵异现象的出现,转而受到表彰、被授予官职等情节。汉代有“举孝廉”制度,为朝廷物色人才。地方官在辖区内,每年要推举几名孝子作为人才,吸纳到宫内做侍卫郎,几年后获分发机会,再到地方做官。故丁兰故事的这次演变,和当时以察举为重的选官制度不无关联。丁兰故事的第二次重要演变是在元代郭居敬辑《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时定型的,可能在宋代已经逐渐转变。这一次,丁兰完成了从“不孝”到“孝”的蜕变,《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绝口不提丁兰悔恨母亲在生时的“不孝”,即刻木事亲的原由,他的妻子成为“不孝”的替罪羊,从此,这一“不孝”罪名保留给丁兰妻子并延续至今。宋代,程朱理学逐渐被接受,女性的地位开始下滑。至元代,元杂剧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对已婚妇女突出“从一而终”,把女性纳入男权制家庭中。在男女两性权力结构关系中,元杂剧作家大多倾向于强调女性的依附地位,突出男性的主体性位置。 [3]女性地位的进一步下降,导致了元代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把男性丁兰的“不孝”彻底转嫁给了她的妻子——女性。《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一书刊行后,很快得到广泛的流传。当然,这里有适合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为,一方面敬老养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有源远流长的深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历代统治者明白“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的道理。因此,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推行“汉法”,实行儒家的政教思想与制度,特别是沿用自宋以来的程朱理学,大倡其忠孝节义之教。《元史》和《元典章》等籍中把朱理学说定为国学。这两方面的最有机的契合,便是《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推广和流传。 [4]《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在编撰形式上的图文结合,也促进了包括“丁兰刻木”在内的二十四孝故事的广泛传播,明清直到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图说二十四孝读本,甚至在各种民俗活动和民俗用品中也大量使用这些图式。如本人目前生活的佛山地区,其中古版佛山木版年画、佛山传统彩灯、佛山传统剪纸都大量涉及这一题材,成为传统社会家喻户晓的教化故事。
四、民间故事的传播力量
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从汉代起就进入正史,从一开始就回避故事的前半部分,把重点放在刻木以后的种种孝行,并且衍生出许多人物和情节,使丁兰从一个“不孝”的典型,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孝”的典范,并且得到国家的任用,成为世人向往的官员。一个符合封建社会道德标准的人物丁兰被铸就出来。
尽管如此,民间故事中的丁兰却没有如各时期统治阶层希望的那样,变成为一个完美的孝子,丁兰故事的前半段坚韧地在民间故事中保留了近两千年的历史,没有消亡,也没有随正史改变,确实是个奇迹。
至今,在全国各地,以“丁兰刻木”前半段为主流的故事在民间仍广为流传。在福建潘溪,丁兰故事讲述平时哼喝打骂母亲的丁兰,一日见羊羔跪着吃奶,母燕嘴对嘴喂小燕,小乌鸦叼着小虫给老乌鸦吃,顿然醒悟,后悔没有善待母亲。当他奔向为他送饭的母亲时,母亲以为丁兰又是来打她,悲愤地跳进了潘渡溪,丁兰也一头栽进溪中,始终摸不到母亲,只摸到一块木头,“知父母,父母忘。”丁兰就用这块木头刻母亲像,每日祭拜。后来,潘溪两岸农民仿照丁兰的做法,凡父母去世,都以木做灵牌放于大厅,以示哀悼;台湾民间传唱的歌仔册《二十四孝新歌》有“十八行孝是丁兰,刻木为母传世间,世界只款真希罕,一时反悔真为难 ;丁兰小汉全无想,後来刻木奉爹娘,刻甲生前相亲像,出门拔杯甲烧香;丁兰一时行孝义,看羊生子即知机,想著老母为伊死,跳落埤内找身屍 ” [5];潮汕民间艺术唱英歌,是舞英歌时的伴唱。其中有“廿四孝”等民间流传的劝世良文,歌中唱道:“丁兰哥,南山去牧羊。见羊儿,跪乳报恩。丁兰念母心悲伤,刻木奉祀行孝道,早晚菜饭敬亲娘……”;流传至今的土家族“孝歌” 是土家山寨里为哀死者而唱的。其中有唱:“飞禽走兽知恩典,枉自为人在世间。丁兰刻木泪满面,为母竖像痛改前。”;现在在网络上还出现新编儿童故事和儿歌《不孝的丁兰》。可见,民间传播的力量是不完全以官方意志为转移的,它有自身独特的传播系统,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民间记忆。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有道“孝当竭力,非徒养身。乌鸦有反哺之孝,羔羊知跪乳之恩。……爱日以承欢,莫待丁兰刻木祀;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 民间用最质朴的语言,不断讲述着一个简单的道理:把握住父母在世的时间,及时行孝。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
注释
[1](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二十五部〉.人事部.一百二十三》。
[2] 《新增绘图二十四孝》,佛山十七间同文堂石印,佛山市图书馆藏。
[3] 张维娟,《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中华书局,2007年。
[4] 林荣发,《郭居敬与〈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三明日报•读书》2006年4月21日。
[5] 歌仔册,《二十四孝新歌》,台湾竹林书局 ,198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