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全面理解博物馆的定位与功能
国际博物馆日虽然已经过去,围绕博物馆的争议却还未停息。近日,《佛山日报》又登载了木何先生的一篇题为《市民可否对博物馆有更全面的理解》的文章,笔者看后,认为木何先生的观点有待商榷。
木何先生从博物馆的起源指出,“博物馆的性质首先是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其次才派生娱乐、教育功能”。他甚至进一步认为,博物馆作为一个文物保护、研究的机构出于保护和研究需要,适度“清高”同大众保持一定“距离”是它的应有之义。木何先生这一段有关博物馆的性质与功能的论说,实在与现代博物馆的理念相差甚远。
博物馆一字的词源是希腊语Mouseion,意思是礼拜缪斯神的地方,此时的博物馆应该是一个礼拜众神的殿堂。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博物馆,是在公元前290年,由埃及王托勒密·苏特创设的亚历山大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有图书室、实验室、演讲室、收藏室、动物园、植物园等,这个博物馆既收藏文物,又可以做实验、研究等,它主要供学者在其中进行高深的学习与研究之用。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由于新机构如大学、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立,博物馆的古典义涵变狭,只是一个储存文物的地方。而且当时的这些博物馆,绝大多数是不对外开放的,主要是供皇家贵族或菁英所专享的“小众文化”,大多数博物馆只是私人的收藏室。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即大众博物馆,是在十八、九世纪出现的。文艺复兴之后十八、十九世纪带来带来的民主和人文思潮,给博物馆带来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压力。自此后,各国的博物馆陆续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也从精英专享的“小众文化”,逐渐被赋予了对大众进行教育的功能,但在当时,这种教育功能主要是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或显示国家权威。
到了现代,博物馆与大众越来越亲近,博物馆不再是属于小众的文化特权,而是大众可以享受的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也不应该与其服务对象即参观者有距离。
现代博物馆继续大众化,它的服务对象面向的对象包括从国内到国外、从普通人到专家学者、从青少年到老年人各色人等。随着服务对象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博物馆是以“物”为中心,其功能主要是注重文物的收藏、保护,对文物进行研究。 现代博物馆已经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即参观者为中心,是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机构。其功能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保持传统的功能如收藏、保护、研究、社会教育等之外,还要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等功能。由于博物馆的参观者是大众,他们的参观目的各不同,有些人来博物馆,既不是研究,也不是学习,只是为了好玩,或是找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那么,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服务机构,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含义也得到深化,它不仅是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特别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技巧、高度的艺术性的藏品,不仅能够扩大人们的知识面,增长见识,而且还使人们得到艺术的熏陶。比如西方一些国家的馆校合办策略,就成分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孩子们的历史课就在博物馆里上,在香港,中小学生每年要在博物馆里学习58个学时,博物馆成了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到了现代,博物馆已经褪去了它的神秘面纱,它的功能、经营理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像木何先生说的那样,博物馆主要既要只进行保护和研究工作,更并且还要保持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博物馆得到发展,要在保持原来的基本功能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功能,并将它们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而不是派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