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返回列表
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初探
作者:王建玲  字号:【  
  摘要:本文试从过去梁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为基点,以梁园及周围现存的古民居、古街道为依托,以佛山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梁园的文化底蕴为彩珠,串起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大概的轮廓。依据多年在景区工作经验,在日后管理和招商引资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可持续发展
  明清时期的佛山,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艺术的繁荣。历代封建文人在此聚集,他们建园林、盖宅院,先后建有东林园、鹤园、松荫园、梁园等。梁园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水石运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遐迩闻名,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岭南四大名园,现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将梁园文化品牌擦亮、打响,宜对梁园片区的历史环境作整体考虑,结合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建设成为独具岭南文人园林特色,体现佛山历史名镇特点、规模较大的标志性、品牌性的文化旅游项目。
  下面主要从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布局、规划的依据、要求、思路、定位、特点、运作模式和步骤进行阐述。
  一、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布局
  1、原有和只需要改建的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现有梁园(13302M2)、天海酒家(1547M2),青云街当楼(83M2)包括培德里、红路街直街以东(靠近梁园一侧)的红路一、三、五巷等准文保区(10349M2)、适安里(3126M2)、松桂里(6902M2)、共计35309M2。松风路靠近梁园一侧的外围东门停车场和穿衣戴帽进形象整治工程和需要拆迁重新建造的面积大概47691M2。大致可归纳为东至升平路松桂里、西至红路直街、北延伸到高基街、南到培德里。规划研究范围83000M2(注:《2004年佛山市规划局设计条件审批表》所定的规划用地面积为76098M2)。
  2、布局上从宏观、微观、纵观三个层面来考虑问题。一是宏观层:就是将梁园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和文物保护单位整体来考虑,结合城市的交通、旅游景观、绿化系统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以梁园为主导、以祖庙路为中轴的线的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路线。二是微观层:规划不只是局限于梁园的范围,应该将它放到相对完整的街区范围内来考虑梁园未来的发展。在新旧建筑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将旧建筑在功能上更新,使旧的建筑更加适合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使新建筑与旧建筑完美结合。三是纵观层面:应安排多一些城市交往的空间,如小广场、茶室、咖啡馆、戏台等,将佛山历史上的一些生活空间进行演绎再现。
  布局上安排具体可以归纳一个中心、六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主要是指现有开放面积以及西面新建一个古典园林,共同组成中心区域,这部分暂起名“未名园”,主要是作为游客休息和观景的地方,围绕现有大湖建造各式各样的临水的岭南,使得现有园林与汾江草庐之间有一个的衔接和过渡。在这个中心周围环绕着六个卫星园区:(1)民居群:包括南面的培德里古民居、古街道和红路直街以东的准文保区;(2)庄宅区:北面的适安里;(3)西南面的“寒香馆”;(4)升平路的松桂里“十二石斋”;(5)北面的“汾江草庐”;(6)西北角的“无怠懈斋”。中心区域与六个卫建筑和园林,汾江草庐(重建):在原来规划的位置整个再向北移,即在现在的老人福利院(康保顺药业)位置,依据历史记载建造“半亩池塘几亩坡”的园林景区,功能主要是展览陈列梁氏家族的书画以及馆藏精品集中展示区和高档次的文物、艺术品陈列区。
寒香馆(重建):因原址完全被淹没,在西南角新建,传统式建筑,与周围的准文保区和培德里的风格相统一并有机连接贯通。功用主要是陈列碑帖,回廊外侧采用花窗、漏窗,中间置于端州石刻的《寒香馆法帖》放大件,形成数十米长的碑帖长廊。
  无怠懈斋(重建):营造出插轴万个的幽居的氛围;一亩左右面积,里面有药栏、花坞等。依据史料重新命名和布局。增大药栏种植面积,种植各种中草药,供市民辩认与观赏。该景区最好与中医药博物馆结合一起考虑形成借此宣传和弘扬佛山中医药传统和普及教育。
  十二石斋:原址在升平路松桂里,整个道路长约120米,加上两旁建筑,总面积约6902平方米。旧址虽无存,但整个街道尚有2/3的古老建筑保留。可考虑在9、11、13号恢复恢复历史记载的十二石斋,在此集中体现梁园始创人的奇石文化精髓之外,拟将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奇石在此陈列展示销售,营造成奇石文化博览区。在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中(松桂里11号对面)考虑恢复“农官家庙”。整个街道改造成古玩步行街,改建的楼房可考虑拆除建园林或商铺。
  培德里和准文保区古民居群:主要考虑用做民居陈列馆和以休闲为主题的场所。民居布局沿道路南北两旁建造,南北坐向,房屋之间也是用南北向的耙齿巷间距。建筑时代为典型的民国时期民居风格,外观装饰素雅,岭南民居装饰手法一应俱全如砖雕、灰塑等。室内装饰却比较华丽。长条麻石铺就的街道笔直宽阔,全长152米,宽约六米,是我市现存的最长最直的古街道。一是作为南门的通道来考虑;二是扩大梁园的外延来利用。可以在坐标2.34处利用原有的47米长的道路在绿线范围外再增拆麟祥里1号就可以直接与梁园连接(注:这条道路总长71米(参见图10)。三是这里的居民维持原来居住的功能,作为民居旅馆、佛山传统民间工艺表演制作场所,如有几户特别典型(如39号和30号),既融入了西洋式圆拱门走廊又有非常考究的庭院和阁楼,对这些个别的房屋可以考虑征迁作为古民居陈列馆对游客开放。培德里东面的70年代的旧楼房(靠近梁园一侧)建议拆除,靠近幼儿园一侧因楼层不高,可以采用穿衣戴帽、外观修饰办法使之与整体风格协调。
  适安里庄宅区:它是禅城区内仅存的大型宅第群,建筑时间估计在清末民初。是当时盐商建造的家族宅第群。整个街道为棋盘式布局,原由六列二层民居组成,每列建筑布局整齐划一沿南北向作左右对称布局又分别以东西向的耙齿巷间隔。道路宽直平整完全用麻石铺就。外观建筑装修考究,灰塑、砖雕、木雕、满洲窗一应俱全。由梁园建筑物时间跨度从清到民初,线索脉络清晰又相对独立,对于古民居研究是不可多得的实物。从旅游开发价值上讲游客可在游览清代私家园林后继续探古访幽,了解庄宅建筑艺术。这里可考虑恢复佛山传统中医药铺,作为各个药厂展示、销售膏丸散剂品牌店。39号和33号拆除后建庭园小景营造绿化空间。
  二、规划依据
  民国初年,沿汾江河岸逐渐形成了东起文华路,西沿祖庙路、仁寿寺,南至市东下路,北抵高基街,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带,梁园主要的群体都建在这个文化带中。
  1、梁园地域分布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插图1-3:梁园分布图(共计三张)
说明:根据民国时期佛山城区街道图绘制
  梁园早期的建筑园林,主要是在当时商业区周围建造,以聚族而居为特点。如松桂里的十二石斋、无怠懈斋、青厓祠、荣禄第、迟云小馆;西贤里的刺史第、州牧第等。后来扩展到汾江河附近的水网地带建造,如汾江草庐、群星草堂等,主要分布在市区以下地点:(1)升平路松桂里:五全堂(按照顺德麦村的“五全堂”式样修建)、无怠懈斋(梁蔼如筑)、秋官第、朝义第、荣禄第,十二石斋、一揽亭、紫藤斋馆(梁九图筑)、迟云小馆(梁思淇筑)、种笛亭(梁植荣筑)、乙卯庐(梁思灏筑)、俭德堂(祀怀堂公梁可成)、酉山堂(梁树南筑)、泽居小筑、农官家庙;(2)沙洛铺陈大塘:刺史家庙(祀恕堂公梁玉成)、部曹第、群星草堂、秋爽轩、壶亭(梁九华筑)、汾江草庐、韵桥、石舫、个轩、笠亭等(梁九图筑);(3)松风路西贤里:寒香馆、菊花楼、州牧第、刺史第(梁九章筑);(4)新美坊梁家庄:百二汉砖吟馆(梁元超筑)、秋声馆、石云山斋、平福堂;(5)花楼塘:百垂杨馆;(6)怀康里太平街:梁九德筑有“兰园”。而店铺和住宅就更多了,仅店铺就多达三十余间,从现在的锦华路一直延续到筷子路一带。翻开民国时期的佛山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历史上梁园的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这几组园林原来基本上连成一片,1930年开辟升平路(原名豆豉巷),才将梁园的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这几组园林分割开来。上世纪70年代,除群星草堂之外的园林都淹没了,仅存的园林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梁园的辉煌时代也宣告结束。
  在分析梁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时,有一个现象不容我们忽视,就是作为佛山的母亲河——汾江河,作为佛山当时主要的水运通道在佛山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四方商贾至粤者,率以是而归。……桡楫交击,争沸喧腾”。经过数百年发展,约在民国初年,沿汾江河岸逐渐形成了东起文华路,西沿祖庙路、仁寿寺,南至市东下路,北抵高基街,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带。梁园主要的群体都建在这个文化带中。这里也是汾江河流经的主要地域。梁园造园者充分利用了汾江河及周围水网交错地段进行水运和用水造景、布局。如:汾江草庐“湖中石”采至于江西九江扶庐峰,石高八丈,重约数吨,“形同云立,纹比波摇”,由船从江西通过水路运抵汾江河。“十二石斋”原是明代名士程可则的故园,经九图修葺,营造成了“山斋傍水开玲珑,怪石秀成堆天留。”的名园。“汾江草庐”依大面积的水面营造出“半亩池塘几亩坡,一泓清澈即沧波。桥通曲径依林转,屋似渔舟得水多。”的美景,以至于主人“静掩柴关身不出,身名先已播天涯”。
  2、街区内现存古园林、古街道、古民居的现状,是规划大规模古园林及文物古迹游览观赏及功能齐全的现代旅游商业配套为特色的大型旅游景区的有利因素。整个规划既要体现梁园原有造园特色,彰显岭南园林风格,又要创新发展,适应现代旅游和市民休闲需要,成为现代岭南园林的典范。
  3、佛山悠久的传统地域文化是历史街区可以串起的瑰宝。将佛山部分的传统特色食品、民居建筑物特点、民俗民风等汇集在梁园历史文化街区,设立民间艺术陈列区、民居陈列馆、木板年画、剪纸、陶瓷等民间手工艺展示区,佛山土特产、茶楼酒肆、传统特色食品、粤剧、民间工艺、秋色、木版年画、石湾陶艺、中成药、武术等无形资产具有深度挖掘的潜力。既有展品实物的静态展示,同时又结合民间艺人现场制作、民俗表演的动态展示,充分展现我市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亦为相关的产业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中重点是中成药和民间工艺。佛山是中国闻名的中成药产销地,成药店最早开设在明代,至清代日渐发展,民国时最为鼎盛,全镇大小店号达40家。当时各成药店,为了推行业务,互相用宣传产品以广招徕,因此方法百出,搏取人们光顾。如:“林逢春乜都好!”、最老字号的“敬寿阁”、“茶成药店”、“两仪轩佛山支店”、“蛇王满成药店”、“梁谦益坤健丸成药店”、“何敬(记)”、“邝石泉脚气丸”、“陈尚黄疳积饼”、“神农药茶店”、“梁家园少林跌打膏药”、“源吉林甘和茶”、“冯了性跌打药酒”等。民间手工艺现存的有剪纸、金箔画、木版年画、秋色扎作等都有深度挖掘的潜力。
  近期考察四川发现当地对古镇的开发和利用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举二个例子进行比较。
  三、规划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思路、定位和特点
  1、思路:是把我市历史文化遗存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与外围周边的现代旅游商业配套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将我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文物古迹由点状保护、现状保护,提升到片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层次,又是将我市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中,抢救修复文物古迹的政府行为,与房地产商改造旧城区的企业行为紧密结合的新型模式,使该街区的规划建设我市城市建设、古镇特色文化建设以及发展第三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2、定位:建成后与梁园核心区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能够集中体现佛山历史名镇特点成为大佛山标志性的旅游景区,对于提升佛山整个城市形象,带动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文化强市起到积极的作用。与祖庙、南风古灶形成三足鼎立,推动禅城区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
  3、特点:建筑风格协调统一,旅游商业配套的功能齐全,具有佛山的历史文化特色。通过对梁园外围高基街、松风路,以及周边地域的旧城区改造,建设松风路和高基街西段,恢复松桂里十二石斋、农官家庙及古旧商品步行街,均以与梁园古建筑风格协调的仿古建筑和商铺为特征,其中荟萃具佛山古文化特色的客舍、茶楼酒肆,地方美食、曲艺茶座、民间工艺、石湾陶艺、旅游产品、家具古玩、金饰玉器、中成药等商铺,以适应现代旅游需求,具备住宿、饮食、购物、休闲等多种功能配置。从而使该街区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型历史文化街区。
  三、梁园今后运作管理机制
  1、建议采用现代公司制的运作模式进行修复和未来的商业运作。明晰产权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使之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成为现代文化产业。
  2、对梁园现有无形和有形资产进行评估并与工程投资通盘进行考虑。择优选择有资质的战略投资伙伴共同发起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规划,共同完成全面修复工程运作。股权结构中建议国有股份暂时占51%以上,进行控股,以便梁园全面修复工程能按照市政府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圆满完成。在土地拆迁完毕,应聘请有名望、有独特视角的文化策划公司介入进行意念设计之后在由规划部门设计部门进行设计。要求每一个群体或单体都有独到的地方。梁园博物馆在整个街区要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引导主流品种便于形成整体效应。建议以政府投入为主,如梁园几大景区用地的拆建。外围如培德里、适安里、松桂里等则可以考虑通过招商吸引外资、民资,组成股份公司运做,通过对街区的整体保护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体现社会价值形成经济效益。
  四、关于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步骤
  1、争取市规划部门的同意,将原来绿线范围进行扩大,把中心园区、四大著名景点景区(汾江草庐、十二石斋、寒香馆、无怠懈斋)、培德里、适安里和准文保区域重新进行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
  2、将市规划局新划定的绿线范围内的非保留建设物进行分批分段拆迁。最先拆迁的应是汾江汽配厂,以利于打开通道,方便运输车辆进出,进行后续工程。建设的步骤应是先里后外,先建设史料记载的几大景区:寒香馆、汾江草庐、无怠懈斋和新拟定的中心园区等。
  3、十二石斋、农官家庙的修复应与整个步行街的规划整体考虑;培德里的规划应与寒香馆、准文保区域的规划联系考虑。
  4、对周围环境的整治:东门景区包括停车场、以及三个古民居及通往培德里的通道的贯串连接。
  5、招商引资:再建中对街区进行包装宣传,吸引有特色的品牌店或特长店进驻梁园历史文化街区,要求经营品种必须是独特、唯一、质优,优先考虑本土文化的商品,适当接纳外来文化、饮食等。与商家签定经营品种协约,以利于今后长远发展。在管理上应注重游客的参与与互动,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街区的知名度。
参考资料:
《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人物四·文苑》P8-14;义行27-33;
《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人物九·流寓P1-2
《佛山忠义乡志图说、舆地卷首二图》P8-14
《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六•金石二》P16-17
《佛山忠义乡志·卷十·风土二》P24-28
《梁氏支谱·卷四·事绩》P9
《梁氏支谱·卷五·建置》、P1-20、P49
《梁氏支谱·卷六·艺文》P49
《岭南文库·广东文化地理》司徒尚纪著
《岭南文库·岭南民间百艺》林明体著
《佛山历史文化辞典》林振勇、任流、陈春陆合编
《广东文献》4卷罗学鹏编
《佛山文物志》佛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
《佛山市志·文物·胜迹》
《城市的历史与未来(上、下)——对古镇佛山未来的设想》邓其生著《南方建筑》1983年3-4期
《漫谈岭南庭园》夏昌世、莫伯治合著《莫伯治文集》
《说园》之三、之四 陈从周著
《建筑文物保育——迈向合一发展之途》余炽铿《建筑技术与设计》2005年第九期P28
《新旧建筑的并置模式分析》刘新华《建筑技术与设计》2005年第九期P34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