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返回列表
刍议民俗文化在新时期如何发挥作用—— 从佛山祖庙等系列民俗活动说起
作者:张辉辉  字号:【  
  时下国际上流行着一句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作为综合国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21 世纪的经济发展格局。因此,“文化”一词已成为人们挂在嘴上常说的词了。各路人士在纷纷争相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品位,意在通过文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间生活中,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它如何在这新时期的文化浪潮中发挥作用?笔者就近两年来,以佛山祖庙为中心开展的中式古典婚礼;黄飞鸿狮艺表演;孔庙学童开笔典礼等系列民俗活动谈点初浅看法。

一、系列民俗活动的中心地——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祖庙路 21 号,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 1078-1085 ),曾毁于元末,明洪五年( 1372 )重建,景泰年间黄萧养农民起义进攻佛山失败后,明王朝敕封该庙为灵应祠,所以又称“灵应祠”。自明初重建后,历经二十多次重修扩建,祖庙更显壮观。整体建筑面积达 3500 平方米,主体建筑群沿南北纵轴线排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布局呈三进院落四合院式。殿阁威严,楼亭巍峨,是最具代表性的岭南建筑之一。 1962 年被划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 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佛山市博物馆负责管理。

  在佛山历史上,祖庙曾集神权、族权、政权于一体,正如庙门有对联曰:“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意为:全佛山奉这里为始祖,亿万年只有我最尊贵。在大庙内木柱上亦有对联 曰 :“帝自有经纬台垣元天并仰尊元二,庙原称祖古今俎豆福地应知此最初,”意为:北帝原本在天空中,他是北方最尊贵的神,庙原来就称为祖庙,佛山从古至今的祭祀以这里最早。由此可见祖庙曾有过的显赫重要地位。

  祖庙古建群集历史、科学、艺术于一体,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物价值。铸于明代 2.5吨重北帝铜像,以及大型的钟、鼎、镜、磬、八宝、兵器仪仗和铜铁铸件均反应了佛山当时铸造业的兴旺发达,凝结了古代名师巧匠的智慧结晶。此外,还有庙内以民间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历史、戏剧、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各类装饰工艺品,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形象逼真的陶塑人物瓦脊、古朴粗犷的砖雕、石雕、以及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等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品,从设计造型到艺术构思匀体现出佛山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祖庙年接待海内外观众最多时,达两百多万人次,赢得了国际友人的 “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高度赞誉。有一说是:“凡来佛山者,没到祖庙等于没来佛山”。 祖庙成了佛山的品牌, 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也是佛山弘扬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中华民族婚俗与祖庙中式古典婚礼

  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形态——血缘婚开始,先民们历经了族外婚、对偶婚、个体婚等多种婚姻形态,直至周代出现了“六礼”俱备的聘娶婚类型。以“六礼”为主体的聘娶婚,首先在统治阶级中得到认可,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推广到民间。自汉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聘娶婚一直在婚姻关系缔结中占有最权威的地位,并随着历史发展更加丰富和俗化,至到近世仍然在中华民族的婚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婚前的礼俗中最重要的当属仪式程序繁琐的“迎亲”(或接新娘)即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新郎用于迎娶新娘的交通工具,在南宋以前多用马车。《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载:“至迎娶 曰 ,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即人抬步舆)发客引至女家门。”直到北宋末年仍流行迎亲用车的习俗。当时人抬轿子已经出现,但限于帝王勋贵和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乘坐“銮驾”或“官轿”,严禁平民百姓使用,否则便违制僭越。据传从宋高宗起民间娶妇不仅可以乘坐花轿而且允许配备开道铜锣,旗牌金灯、伞盖立扇等一整套只有高级官员出巡时才得使用的仪仗,吹吹打打迎娶新娘。

  2001年底,为了弘扬民族民俗文化,合拍于时下打造文化品牌的潮流,祖庙向社会推出了举办中式古典集体婚礼的民俗文化活动的项目。一时间,在社会引起了不小反响。真是久违了,如今的年青人办喜事,受西方文化影响,婚礼早已西化,大红花轿已被小轿车取代,新郎穿着笔挺的西装,新娘披着拖地的婚纱。人们在逐渐淡忘自已的文化,祖庙一传出举办中式古典婚礼的消息,年青人中有怀旧的心态,也有出于时髦的想法,现代新娘也真想尝尝坐大红花轿的滋味。 挑选的第一个黄道吉日是 2001 年 12 月 16日。 很快有四对年青人报名参加。这一天,祖庙内张灯结彩,好一派喜气洋洋。六个大红灯笼引路,仪仗队紧随其后,八音锣鼓奏乐,大妗姐(即伴娘)伴随花轿旁。待锣鼓响了十二下后,四位新郎身着中国传统婚礼服——长衫马褂,簪花带红,手扶花轿起程迎娶新娘。新娘则身穿 绣花裙。头盖红绸巾,从正门进入祖庙,经崇进门进入灵应祠。新娘坐在花轿内,由新郎掀开轿帘,扶新娘下轿,再揭开头盖。人们众星拱月般簇拥着新人在清代顺治年间的万福台前,一拜天地;再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大妗姐一边指引新娘敬茶,一边说:“新老爷、新奶奶食粒糖,新婚夫妇发达又开厂;食粒莲子,连子又连孙,年尾抱乖孙;食粒糖冬瓜,新郎哥生仔似爸爸”一席顺口吉祥语令全场一片欢笑。一场中式古典集体婚礼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进入尾声。

三、南狮狮艺与黄飞鸿狮艺表演

  狮艺即舞狮,是源于中国的民俗文化,分南北两派。有一传说是南狮源于佛山。在明代初年,佛山有一只独角怪兽眼大口阔。这怪兽常常夜出糟踏农作物,残害禽畜,弄得鸡犬不宁,于是众人商议要消灭这怪兽。狮子是兽中之王。人们便用竹篾,彩纸制成形状凶猛的狮头,用彩布做成狮身,挑选体魄健壮的男子,带上锣鼓,戴着狮头,锣鼓齐鸣,“群狮”猛向怪兽冲去,怪兽吓得拔腿就跑。从此,怪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地区便太平盛世,五谷丰登,兴旺发达。乡民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之功和吉祥之兆,以后逢年过节,喜庆之日,俱舞狮庆贺,预报吉祥,并逐步演变成舞狮采青的各种节目。

  南狮狮艺是以武术功架为基础,融狮子舞、技巧于一体,配以锣、鼓、钹敲击起来,形成狮子起舞时发出的风雷激荡,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的气氛。狮艺表演时首先出现的大头佛,即引狮郎,随之是狮艺的套路节目:狮子出洞,采青等。狮子出洞为南狮始演套路,也是最为传统的舞法。采青分为采高青、地青、水青三大类,是南狮的一项特技表演,即取生菜(意为生财)、芹菜(意为勤奋)、葱(意为聪明)等寓意吉祥的蔬菜为“狮子”来采取,以采蟹青、桥青、登青等为最流行的舞法。采青还有另一含意是清朝统治暴政,滥杀无辜激起民愤,反清运动风起云涌,不少反清志士和武林人士高举反清大旗揭竿而起,“采青”即“踩青”的谐音,含有推翻清朝的意思。

  为了纪念著名武术家黄飞鸿,佛山市博物馆于 2001年1月14日在祖庙北侧处落成开放了黄飞 鸿纪念馆。纪念馆充分利用了由小说、电影、粤剧、广播、电视剧等各类文艺题材所推出的“黄飞鸿”艺术品牌;尤其是香港电影界以一百多部黄飞鸿题材的电影被吉尼期世界纪录列为最长寿电影片集;陈列展出了黄飞鸿拳术狮艺生涯及各类有关黄飞鸿题材的文艺作品。为了改变历来陈列展览静的状态,丰富陈列内容,纪念馆凭借黄飞鸿精湛的武术和狮艺,推出了与展览配套的黄飞鸿狮艺表演。极大地增强了展览的动感意识。

  黄飞鸿狮艺表演,以传统南狮狮艺为基础,他将“飞铊”绝技与狮艺套路巧妙地结合,以“飞铊”采青百发百中,令其狮艺别具特色,堪称一绝。纪念馆在旁侧的空地每日上午 10:30分安排一场黄飞鸿狮艺表演,节假日为上下午各一场,每当鼓起狮舞时,观众闻声而至。表演保持了黄飞鸿狮艺的风格。表演者从狮子出洞到采青,通常经过寻青、见青、喜青、惊青、探青、弄青、拆青、吃青、吐青、醉青等程序,还有上高台,梅花桩阵、直上青云等技法,让观众赞不绝口,掌声不断,令不少海内外旅游团体和观众慕名而来。纪念馆从开放至今已接待各地观众达200多万人次。毫无疑问“黄飞鸿狮艺表演为纪念馆的陈列展览、对外开放注入了生动的活力。

四、孔庙学童开笔典礼

  开笔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学童入学仪式的习俗。据《广东民俗大观》载:佛山石湾旧时的开笔礼,是在开学的前一天学童洗完澡之后就不让别人抚摸其头部,否则就会愚蠢。这一天天未亮就要起床,但学童不能下地,待拜过神,吃过汤圆之后才可下地,再由三位男人背他上学。当时天还未亮,路上还没有行人,可避免遇上一些不吉祥的事物,以便顺利到达学堂。入学的第一件事是拜孔夫子(旧时的私塾都设有孔子神位),学童跪在孔夫子面前三叩首,祈求保佑聪明伶俐。之后拜过老师,再由老师开笔授书。

  佛山孔庙位于祖庙内西侧,是清末宣统三年(1901)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建筑面积近三百平方米,为单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1981年配合祖庙对外开放,统一由佛山市博物馆管理。2001年在孔庙外围走廊又增设“佛山状元榜”,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历届全国高考的佛山状元,为后人树立了勤奋学习的楷模,佛山市博物馆充分利用了孔庙有利条件,凭借着万年师表孔子的灵气,为学童举办集体、个人开笔礼。破旧立新,摒弃了旧时开笔的迷信习俗,继承传统美德,提倡新风尚。开笔礼的仪式按:

1、 麒麟引路。

2、 在乐声中由老师带领参加开笔礼者步入孔圣殿。

3、 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教育。

4、 启蒙老师教写“学业进步”描红条幅。

5、 手握乾坤摸文笔。

6、 参观佛山状元榜。

7、 取“状元井”水 ,用“状元巾”洗面。

8、 启蒙老师用朱砂为开笔者开痴(智)。

9、 手拿“学业进步”吉祥语到吉祥树许愿。

10、敲击启智钟。

11、穿上博士袍照集体合影。

12、发放开笔礼纪念品。

  如今孔庙已成为佛山市区及周边城市学童开笔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为学童启开智慧的大门,寄托着长辈对后人的殷切期望。每年的五至八月份是孔庙举办开笔礼的高峰期。今年受“非典”疫情影响,但是前往参加开笔礼的学童近达1500人次。

五、民俗文化在新时期里如何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在佛山祖庙内举办的系列民俗活动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为民俗文化在广东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之际,如何发挥作用,带来了认真的思考。

  1、因地制宜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因地制宜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笔者以为中式古典集体婚礼如果不是在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祖庙内举办,而是在某一民俗村内或走出祖庙面向佛山四乡举办兴许会红红火火地办下去。毕竟将迎亲的大红花轿抬进祖庙内违背了多年来的民间习俗。加上佛教的“十戒”,道教的“五戒”民间办婚事从来都是却步于庙宇之外。至今佛山人办喜事,新人坐着彩车,首先只到祖庙门前祈求神灵保佑,然后再经福禄路(有福有禄)、快子路(早生贵子)、永安路(平平安安)等路段,以图吉祥。

  而黄飞鸿狮艺表演,凭借“黄飞鸿”这一知名品牌又配套于黄飞鸿纪念馆的武术狮艺展览,深受海内外游客的欢迎;学童开笔礼在孔庙内举办,符合民众尊孔的心理需求,而相得益彰。为了弘扬民族民俗文化,我们应该找准方位,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民俗活动,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已具有的影响力,再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去打造民俗文化的品牌。如同说到风筝,人们会想起山东潍坊;说到烟花礼炮,人们会想起湖南浏阳。

  2、结合旅游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发展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不单是休闲,购物和观光,更是人们对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的欣赏学习和感悟。它不仅是消费行为而且还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行为。对各地区城市而言,最能吸引世界目光,吸引世界各地的观光客,让人们留连忘返于此,必须有这一城市或地区独有的文化精神。而民族民俗文化就是这样的文化精神,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有世界性,越是传统的越有生命力。民俗文化最具民族特色,永远是旅游文化的靓丽景点,而民俗文化也要借助旅游文化的流动性走出国界,走向世界。二者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华民族凭借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我们应立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文化。因地制宜,把握时机,多元化地推出民俗文化品牌。让栩栩如生的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佛山市文物志》广东科技出版社。

2、《广东民俗大观》下卷,广东旅游出版社。

3、《东京梦华录》文化艺术出版社。

4、《婚嫁趣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