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医亦武李广海
佛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术之乡,民间百姓自古就有习武强身自卫的传统。清末民初,佛山武馆林立,流派纷呈,名震海内外的武术名家辈出,成为我国南派武术的中心。许多跌打医生既从医又习武,李广海也不例外,他既是一位有口皆碑的跌打伤科名医,同时又是一位颇有知名度的武术家。
李广海之父李才干,少年时曾跟随金山寺智明和尚学习跌打医术,他在学医的同时也学习和继承了师父的少林武术真传,民国《佛山忠义乡志》称他“少有臂力,善技击”。又据采访李广海之子李家裕先生所知,祖父李才干善习武,除了少林功夫外,还擅长洪家拳,闲时经常和一些拳友切磋武艺,颇有心得,和其他武术门派的武术家也多有交流;李广海叔父李寿鹏也是个好武之人,是佛山洪拳、咏春拳的高手。李广海自幼受佛山武术氛围及家学渊源的熏陶,对武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随父学习跌打医术的同时,也继承了亦医亦武之风。民国初年,李广海曾跟随一位陈姓师傅学习洪拳,据说虎鹤双形拳打得相当不错。后又拜当时著名武术家、蔡李佛拳一代名师陈盛学习拳艺,陈盛1864年出生于佛山衙旁大街的贫穷家庭,得当时蔡李佛名家、鸿胜馆馆主张炎赏识并传之武技,陈盛继任馆主后,在佛山掌教30余年,门徒有3000多人。上世纪20年代初,是鸿胜馆最鼎盛的时期,整个鸿胜系统成员多达万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武馆。鸿胜馆是一个进步的武术组织,除部分骨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外,大部分鸿胜弟子加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和农会等组织,他们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为支持共产党革命,争取国家、民族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李广海仰慕陈盛拳技精湛和忠厚侠义,疾恶如仇的品格,认同鸿胜馆锄强扶弱、仗义行侠的优良传统,赞同并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主张。他不仅随陈盛学习拳术,还参与鸿胜馆的一些活动,与不少鸿胜弟子结交为好友。他练习功夫和学习医术一样,从基本功的扎马到一招一式的技击,无不认真刻苦。
1938年10月,佛山沦陷前夕,继任馆主吴勤结束了鸿胜体育会会务,将武林弟子和青年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经不断发展壮大,后改造整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抗战时期,李广海多次秘密免费收治负伤的抗日战士,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抗日战争。1946年,他积极参与复办鸿胜体育会的筹备工作,深受鸿胜弟子的拥戴,被推举连任鸿胜馆两届理事。
古镇佛山,民间的民俗活动十分丰富,逢年过节,迎神赛会,以及众多的手工业或商业行会的师傅诞,都是人们消遣、娱乐的好机会。舞龙狮、扒龙船,抢花炮,贺中秋,演大戏等等,都是年年皆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其中以每年中秋前后举行的“出秋色”最具代表性。在这些民俗活动中,狮子上楼台、武术表演,是节日、神诞中最受欢迎的热闹节目。武术除强身自卫外,还有审美娱乐功能,所以在各种娱乐活动中总少不了武术表演。各乡藉此以树立声望,青年人借此以大出风头。由于经济优裕,这些活动,佛山总比其他地方搞得更为热闹出色。大家争强好胜,各逞英豪,以此为乐。然而,练武和舞龙狮、扒龙船、抢花炮等活动过程中时,擦伤、扭伤甚至骨折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武术在佛山的盛行,跌打医师、医馆也应运而生。清末至民国,佛山武馆林立,医馆亦非常的多。俗语说:“习武者行医”,许多武术名家在设馆授徒之时,亦开诊行医,有的流派甚至将跌打医术作为门徒的必修之课。因此,佛山不少武术家同时又是跌打医生,如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他精通医术,有“佛山赞先生”之誉,在佛山升平路筷子街就设有中草药店“赞生堂”,作为坐诊行医、教习拳术之地;洪拳大师黄飞鸿,在广州仁安街开设“宝芝林”医馆,兼在此教习拳术和医治跌打;鸿胜馆主陈盛,留下的一纸跌打药方,也证明了他在跌打医术上有较高的造诣。还有少林南拳的梁细苏、龙形拳的林耀桂、咏春拳的黎叶篪……他们无一不是既习武又行医,从而证明了武术与跌打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跌打医生与武术也有着不解之缘,医术高明的跌打医生,必须要有强健的体力和体魄,尤其是施行手法推拿正骨术的跌打医生,要有相当的耐力和爆发力才能施治,因此,练武也就成为跌打医生的必修课,许多跌打名医在医术方面深有造诣的同时也是一名武林高手。比方,佛山跌打名医梁财信在学医之前,因长于技击,曾在乡间兼任更练,成名之后,他除了设置私塾教习子孙学习文化知识外,还专门延聘佛山著名的武术师傅前来教习拳术,为子孙后代继承家传跌打医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才干、李广海两父子也不例外,他们通过学习武术,不但广交社会各界朋友,体质明显增强,还可以通过习武,亲身体会练武过程运气、发力,了解筋骨、肢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准确判断病人受伤的原因,对症施治。
李广海家人保存了一帧李广海青年时代练习武术时拍下的照片,照片中的李广海高举双臂,肌肉结实,神态自信,不难看出,经过练习武术,学有所成的李广海,体魄强健,膂力过人。
搜集整理:黄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