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与文物鉴定水平的提升——科学的鉴定方法是文物鉴定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在考古、文物鉴定、文物保护、博物馆陈列展览等文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国际上科学文物鉴定的工作进展很快,我国在这一领域也不断有所突破。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水平的提升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它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
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对文物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还有一些文物,在物换星移的漫长岁月中,其本来面目被掩盖了,人们对它难以正确地认识,因此,在使用文物之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鉴定。
我国目前从事文物鉴定的专业机构主要是国家文物局下属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各省市的文物鉴定委员会,此外大的博物馆一般也有自己的专业鉴定队伍,多年来,在全国文物真伪、等级鉴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除对一些正规馆藏文物、出土文物进行鉴定外,还肩负民间流散的大量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他们不仅对 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进行鉴定,还涉及对上百亿的收藏市场文物的鉴定,责任重大。目前,我国文物鉴定存在三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文物鉴定人员缺乏。 国家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不足百人,而我国地大物博,文物的特性也千差万别,要依靠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或省级文物鉴定专家来对数量庞大,历时几千年,千姿百态的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再加上一些民间的、少数民族的、缺乏普遍性的文物一直少人重视研究,所以鉴定起来难度就更大。
二、文物鉴定人员、特别是一些基层博物馆的文物鉴定人员专业水准有待提高。 “文物鉴定者应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等 …… ”这是国家对文物鉴定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但事实上,许多地方性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偏低、见得少、上手少等问题,却负担着对地方文物的征集、收藏、研究的责任。在他们进行这些工作之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鉴定。对许多基层文博业务人员来说,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他们从博物馆学或考古、历史、艺术等相关专业出身的人员很少(当然,这些专业也只是掌握文物鉴定的基础),大部分人员只是接受过一些短期的文物鉴定培训班的普及性教育。他们大都只能根据学到的少量文物知识对实物作表面的对照分析。搞陶瓷鉴定研究的人员从未全过程看过或做过一件陶瓷,对制作工艺不甚了了;搞书画鉴定的人员却不懂书法绘画;许多人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和工艺美术知识。在外行人面前讲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还可以,遇到稍有难度的专业问题就束手无策了。
三、 传统鉴定方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科技日新月异,各种需求的人都在利用它,在金钱的驱使下,伪造有价值的东西以骗取钱财的事大量发生,其中伪造文物也大有人在。以陶瓷为例,在某些产瓷区就有古陶瓷专家把毕生研究古陶瓷的心得用在制作高仿瓷上。甚至还有人制作以假乱真的假冒文物。他们拥有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注意到了文物鉴定人员可能会注意到的各个细节, 用先进的手段从分析胎、釉、料的配方到型制纹饰、制作工艺、烧造环境等,都一一跟上所仿年代的特征,他们自身的文物鉴赏水平就颇高,可以说他们的制假水平与普通的文物工作者的鉴定水平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有些仿品几乎能以假乱真。如果只是用传统的方法鉴定,就连一些资深的文物鉴定专家也难辨真伪。前几年,一宗在全国都产生一定影响的官司就和文物的鉴定有关。在一次拍卖会上,有人以一百万人民币拍得一幅被某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鉴定为某名家真迹的中国画,买下后的一段时间,其他多位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指出这幅画为伪品,使一百万买来的国画价值暴跌,买家想找回作出最初鉴定的那位专家弄清事情真相,不巧的是此时他刚去世了,因此,买家把拍卖公司告上了法庭。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如每年“ 5.18 国际博物馆日”时,各博物馆都开展义务为市民鉴定藏品的活动,在鉴定过程中就多次出现同一件藏品经两三位专家鉴定后,对其年代、产地有两三种不同说法这样啼笑皆非的结果;部分馆藏已定级的文物,因某些原因再提出来请专家鉴定时,也出现因为鉴定人的不同出现不同的鉴定结果,而他们又都是有鉴定权的专家,真不知以谁的鉴定为准,唯有请更高级别的文物鉴定专家前来鉴定。但有谁能保证他所作的就是最终正确的判断呢? 鉴定人靠目测和手摸等为主的传统鉴定方法,难免受主观因素干扰而在鉴定时出现误差。在经济的社会里,甚至还会出现金钱驱使下的恶意误判。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办法还是要求助于科学而非只是经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物鉴定采用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如热释光年代测定技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碳十四检测技术, X 光探伤, X 射线衍射分析技术( XRD ),红外显微镜、激光拉曼显微镜微区分析,红外分析技术,电子探针,热差分析技术,成分分析方法,光谱法检测技术等科学的鉴定手段。使文物鉴定更加客观、准确和可操作。但是,有些检测手段存在允许误差值过大和检测取样对文物有少量损害等弊病,因此还不能广泛应用到更多的文物鉴定上去。如果国家投入更大的科研资金去研制精确度更高的检测仪器,训练更多的文物工作者学会正确使用这些检测仪器;国家牵头建立协作完善的数据库,分课题研究文物鉴定的各项技术问题;在大学的相关专业增设现阶段国际先进的科技鉴定文物的课程学习。将对提高整个文物鉴定队伍专业素质,增强鉴定准确性,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但可以还历史真实的面目,而且可以使文物研究工作走得更远而不是花大量精力纠缠在定年代、辨真伪这个基本的问题上。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从来都不以精确为目标,深入骨髓的中庸思想使许多中国人内心总是倾向于事物带有模糊性。中医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不错,中医采用自然的材料解决人的问题,总体来说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原则的,但我们如何让它更进一步,研究到底是一大包几十味药材中的哪些元素针对哪些病起到治疗作用,从而去除那些无用甚至有害的部分。我们欣喜的看到医学界有识之士已经在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分析中医的问题了,我们从中药中提取有用元素使它既保持自然又如西医一样准确快速有效。科技发展到今天,许多传统门类都面临新的质疑和挑战,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不断改进、完善它们,于是社会就在这种不断的修正中前进了。 2003年11月,“文物传统鉴定与新科技鉴定双轨制”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文物鉴定应采取传统鉴定与新科技鉴定结合的双轨鉴定。预示着中国文物鉴定工作将上升到一个新阶段,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并轨制将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向国际化、科学化的目标发展。科学的鉴定方法将代表今后文物鉴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