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山晚清刺绣及其修复
中国是最早发明织绣的国家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我国聪明勤劳的人民就能把绘画刺绣在纺织品上。刺绣技术经过各朝代的不断发表,刺绣品到清代已由一般的服装装饰品发展为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欣赏品包括镜片,壁画等;日用品则是刺绣的主流,应用范围较广,一般用在衣裙鞋帽、被褥帐枕、家具饰件、配饰小品等。而刺绣的题材除花鸟 、山水、人物外,多为吉祥图案,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和含意,反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由于刺绣品工艺的发表,清代的刺绣已经形成了不同体系,形成了以苏州,湖南,四川,广东为主的四大绣,并且各大绣之间又按照地区差别而各有特色。广绣又分两大派别:一是广绣,一是潮绣。潮绣是广东东部潮州地区的刺绣,它喜用金线,使其刺绣品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 ,并在花朵或鸟兽形象的局部先绣以棉线或垫以棉花,形成高绣,使有浮雕感,又别具特色。广绣的艺朮特点是花纹繁缛,喜用百鸟,鸡为题材,具有色彩浓艳,对比强烈,明快热烈的艺术效果。广绣大多分布在佛山(当时的南海郡),顺德,番禺等县。
佛山刺绣在秦代时期已盛行,至唐代已闻名全国,并出现了如卢媚娘等刺绣能手。到清代中期佛山刺绣转为商品生产并盛行,有“锦绣堂”等行业会馆,并主要分布在镇内朝观里和长兴街两处。清末民初时期佛山刺绣最为兴旺,商行近20家。据《佛山工艺美术品志》记载:佛山刺绣以男工为最精,女工绣品为次之。至清末,佛山刺绣除日用装饰品外,还发展为男工以屏画人物,鸟兽画面为主的刺绣画,出现刺绣针法多姿多彩,图案结构均匀,疏密有度,对称均匀,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装饰性强,图纹多样,讲究装饰效果等特点。佛山刺绣基本分为全金绣品、绒金绣品、羽毛绣品、棉线绣品、丝绒绣品、洋金绣品、纳棉绣品七类。
这次要修复的佛山晚清作品,属于丝绒绣一类。它们分别有两付对联,花鸟四屏( 牡丹、向日葵、菊花、梅花、并分别配有小鸟、白鸽、喜鹊),还有松鹤和孔雀牡丹等十幅。这些作品大多被油烟、漏水尘埃等污染,受虫蛀破坏,有些地方还有残缺现象。即使这样,仍然看得出作品颜色鲜艳,表现出的主题思想活跃,应为庆祝丰收或喜庆之作。这些作品是研究佛山刺绣的好材料。为了保护好这批民间珍品,使佛山刺绣文化得以保存,故必须对这些作品进行修复工作。
在修复的过程中,我们先采用高锰酸钾和草酸进行清洗,但对除污效果不好。后来通过请教有关师傅和在翻阅杜秉庄、杜子熊编著的《书画装裱艺术辑释》,知道了用皂角水可清洗绢本画心污迹。于是就用清水加适量碱粉,并待碱粉完全溶解,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首次操作,先在画心的某一角试洗,效果不错,再将整幅画心细心地用碱粉水淋湿,在特别脏的地方稍微用排扫擦洗,然后用大量的清水冲洗。注意冲洗必须干静,冲洗过程中用力不要过猛,因这些刺绣品均为绢本画心,并且放置的时间过长,太用力冲洗会使丝线走位及画心容易脱破酥脆。还有些部位颜色较鲜艳,太用力冲洗会将作品表面形成的保护胶去掉而导致跑色,故在整个冲洗过程中都要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既要将污迹去掉,又要保护作品原貌。待作品冲洗干净,便用毛巾小心地吸干水份,下一步就是要补破洞。先将作品的背面向上铺好小心整平,然后将画心周围空白处裁下,再将整幅画的背面均匀地上好浆,(也可待补好破洞后在复背纸上上浆),用剪刀将刚才裁下来的空白边按照画心横竖丝及破洞的大小补上(补上的绢要与洞的大小相符)。在补上的绢上也要加浆糊,并注意操作要快,因画心湿的时间过长,画心颜色浓的部位也会慢慢地渗出颜色来,从而影响画心面貌。将所有破洞补好后,就是上托心纸并排实,然后凉干或直接拍浆上墙待干后下墙方裁并装裱。
整个修复过程,由于同事间的相互合作,操作还算顺利,效果也较满意。这次的修复操作既保存了佛山刺绣作品,为佛山的文物和文化研究保存了有用的资料,也从中积累了修复的经验,并对佛山晚清刺绣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