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返回列表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变化及影响
作者:严衬霞  字号:【  
  提要:本文介绍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的演变过程,分析了书籍的演变对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影响,有了书籍的装帧,书籍才可以广泛的流传,古代的历史文化才得以保存下来,使人类对古代的历史、文化等研究有了可靠的资料。
  关键词:书籍、书籍的装帧形式、变化、影响
  一、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灿烂文化遗产,而这些遗产,正是自古以来聪明勤劳的人民通过不同的书籍形式,记载承传下来的。
  那么,什么叫书籍?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书籍——是用文字、图画或其它符号,在一定的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形式的著作物。书籍在古代中国称典籍、载籍。在《孟子、告子下 》里就有典籍这两个字, 例如:“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这句话指的是登录有关法度方面的文字;《尚书》伪孔《序》则说“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这里是指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将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全部烧毁,只留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这里所说的典籍便是指书籍了。以下对古代书籍的演变形式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等发展产生的影响给予阐述。
  二、古代书籍的形式
  ㈠、古代初期的书籍
  书籍在最初时并不能完全叫书籍,因为它并不象我们现在看到的书本,而是刻在龟甲、兽骨、石头、石片、玉片和青铜上。最早期的文字记录是当时人们思想支配下的某种活动的忠实记录,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文字显现,它具备了书籍的某些因素,故称这些文字记录为初期的书籍。
  1、刻在龟甲上书籍
  初期书籍产生的确切时间并没有人知道。现存有实物可稽考,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龟册,据有关的研究,此龟册距今约三千多年,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龟册的发现,对我国古文化的研究有了实物依据和出现了新的突破。这龟册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下的辞,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它记载了从盘庚迁都到纣辛覆灭近273年间的重要活动事件,其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狩猎、农业、畜牧业及疾病、祭祀等方面。它真实地再现了商王朝统治者进行的每一项活动,是统治阶级活的记录,是当时的文书。根据这些原始材料,可以了解中国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中国古代史、文字学史和文学史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自1998年到现在,已先后出土了龟甲、兽骨约十余万件,发现的甲骨文字约4500个,可以认识的字1700个。从这些文字的结构上看,有合体字、形声字 ,是一种相当进步文字,但许多字的笔画和结构部位还未定型,在可认识的字中,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体系。现中外名学者,根据甲骨文上的文字记载,不断研究,写成1000多种甲骨文学著作,并使研究甲骨的文学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2、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书籍
  在甲骨文盛行的同时,还出现一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青铜是由铜和锡的合金制成,在古代中国,人们称铜为“金”,故又称铸刻在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为“金文”。它泛指我国古代在一切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我国早在公元前1300年就掌握了铜锡合金的冶炼技术,在铸造工艺上有很高的成就。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和其它日用器具,其中礼器以鼎为主,乐器以钟为最多。其铭文内容有:1、祭礼典礼: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铸器并记载于器物上;2、征伐记功:指战争后的记功留念。这类铭文以西周时期为最多;3、赏赐锡命:指统治者对功臣、贵族、亲属等进行封赏,对受封人作器以示纪念,并将受封之事和被封赐之物记载于器物上,这类铭文较多; 4、书约剂:指有关的法律条文、誓约、文辞或合同、券书、协定等类文件,刻器以作证;5、颂扬祖先:指作器记载祖先的圣事、美德,以著后世子孙等。
  青铜器从殷商时期产生至战国末叶衰落,它自西汉以后不断有所发现,至今已出土了上万件的青铜器,其中殷商时期的金文与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较少,西周时期的金文字体变得弯弯曲曲,在文字学上称“籀文”或者“大篆”,战国后期的字休与小篆接近。这些青铜器铭文的文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也是我国书法史上字体演变和发展的见证。青铜器铭文的出现,给有关专家研究我国自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制度及有关的重要事件,提供了有实物可考的重要证据。青铜器作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器,它最初是作为工具,后又用作容器、日用器物等。其中礼器里的大鼎,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是最高统治政权的代表。史书就有 “禹铸九鼎”的记载,这里的 “九鼎”是最高统治权力的标志,鼎代表了皇权。在春秋战国时期,交战的双方凡一个国被消灭,就要毁其宗庙,迁其宗器。这里的“宗器”也是指“九鼎”了。值得注意的是现存我国历史博物馆的商朝时期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发现的商朝最大的青铜器,它的体积、重量和它的 铸造技术,无不使惊叹不以,在古代的中国就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它的出现,震撼 了世界各国。青铜器的出现是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使我国古代社会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器时代,是研究和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
  3、刻在石头上的书籍
  在石上刻字,也是我国古人的一种风气。他们有刻写记事的传统,而且刻石记事比用金属器物更方便更广泛,还易于长久保存,故刻石记事与铸器记事一样的流行。石刻文字可以是记载某些统治者的功德或是诅咒类、卜筮类和释道等的经典。现存陕西西安石林就是一个巨大的石刻作品,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许多名书法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告诉我们许多的知识……。石刻文字这种艺术在现代仍然使用,如将某些 名人、伟人的书法、名句或对联等刻在石上以作纪念或某些新建筑的牌坊等,都沿用着这种石刻文字的方法。
  4、刻在玉石上的书籍
  除石刻文字外,还有将文字刻在玉片上,但因为玉石的价格比较高,在古代中国,一般人并不能使用 ,故其留存的作品相对也较少。只留存有某些皇帝的玉玺或某些达宫贵人的作品,虽然这样,玉石刻字的方法还是留存了下来,如现在用于书画上的姓氏章、闲章等,都还是用玉石雕刻而成的。还有一些公章,虽然大多是用木刻或钢刻,但其雕刻方法和艺术都是从刻字在玉片上演变过来的。他们的存在给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性质和书法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㈡、古代早期的书籍
  1、简策
  除上述各种形式外,简策在造纸发明之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它使用时间最长,使用的范围最广泛。所谓的简策就是编简成策的意思。简是指写了文字竹片;策是指一部很长的书,一根简容纳不下,需要多根简来书写,故简策是泛指将有字的竹片、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并可在编连后书写。
  简策的使用始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它的盛行阶段应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之间的八百多年时间。现我国已大量出土了战国时期、秦、汉代的简策。内容有编年记、秦律、仪礼、占卜、仓颉篇、诗经、辞赋、刑法、医术等方面。简策书籍只适用竹木简的特质而形成的形式,且它笨重,携带不方便,每根简容纳的文字有限,存放的时间久了,编连的绳子断后就会出现“错简”现象,给读者和藏书带来很多不便,但简策上简——是为了保护正文不受磨损,在正文简前再加编一根不写文字的空简,并常在空简背面上端写书籍中的篇名,下端书写书籍的书名。相信今天书籍的封面,也是受简策简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简策虽然是适用于竹、木的特定质料而形成的特定形式,但它对后世书籍装帧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帛书
  帛书,在装帧形式上与简策有许多相同之处,将文字书写在丝织品上的 一种形式。它较简策轻便,容易携带,面幅宽阔,容纳文字很多,易于着墨、抒卷折叠方便等优点。但它的材料主要是丝织品,成本较高,产量较少等缺点,只有皇室贵族或富有之家才能置备得起,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用的,故它与简策虽面貌不同,却同时存在,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子两种形式,194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里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两种装帧形式:它们有的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之后随葬在漆盒内;有的写在半幅宽的缣帛上,并以一条二三厘米宽的竹片粘于帛书的末尾,然后,以此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这种形式大概就是今天字画装裱式中卷轴装的始祖了。
  3、卷轴装
  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出现引起了我国古书面貌的大改观,从始纸书卷轴装慢慢发展成普遍流行的装帧形式。纸写书时期是从二世纪到十世纪,长达八、九百年之久,初期的纸写书的形式,完全是模仿帛书的形式,到隋唐时期,特别是六至七世纪之间,是我国写本书发展的极盛时期,这时期的纸书主要是依靠人抄写,从抄写到制卷,逐渐改进、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的卷轴制度,因此在书史上又称其为卷轴时代。由于纸的发明,随之出现了石刻拓本与图书复制技术,并在长期的卷轴制作过程中,使人们逐渐认识了书籍的保管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内容也随之增多,如:历史、地理、别集、总集、文学批评著作、科学技术、哲学、语言、文学、宗教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丰富的书籍都是写在纸上,且纸的原料来源和抄写都比竹木简书方便,所以社会上读书、写书、收藏图书的风气更是加兴盛。书籍的流传更快更广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更快更广了,这时期不仅官方收藏图书达数万卷,私人藏书也有了发展,并出现私人藏书千卷之多。私人藏书的发展,对藏书进行整理和编撰目录的活动也多了起来。现在我们通过对公私藏书目录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这时期公私藏书的发展变化,图书整理工作的水平,以及图书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并从书籍内容的记载,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的进步情况等。据有关记载,东汉时已有以卖书为业的书肆出现。
卷轴装的形式在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结因其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制作一部书要经过粘纸、加轴、装裱、系带等各种环节,费时又费工。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查阅时也很费力等,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人们又发明了经折装。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所以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又因其具有制作简便,可以免去加轴、接裱等复杂的操作,而且翻阅时省时省力,也便于保存等优点而被推广开来,并且在出现后不久,就取代了卷轴书的地位。直到今天,在字画装裱的形式中,许多碑帧、拓本仍沿用这种装帧形式。
  4、旋风装
  旋风装和经折装一样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过来的,它们既保留了卷轴装的某些优点,又将其缺点加以改进,这两种书籍形式反映着书籍制度由旧形式向新形式的发展、过渡。旋风装是以一比书叶略宽的长厚纸作底,然后将书叶粘在底纸上。这种形式在收藏时从首向尾或是从左向右卷起、捆牢。其外表看来仍是卷轴装形式,在打开翻阅时,除着叶因全裱于底纸上而不能翻动外,其余均能象阅读现代书籍一样,逐叶翻阅读两面的文字。它具备了翻阅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是世所罕见的风格。
  5、蝴蝶装
  蝴蝶装是由旋风装演变而来的,它是我国最早的册页形式。由于旋风装用久之后,折缝处往往容易断裂,这个缺点使人们认识到,如果将印页反折起来,将折缝粘在包背纸上,就有利于保护书籍,蝴蝶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 现的。蝴蝶装是在宋代雕版印书技术出现后,引起的书籍生产方式和书籍装帧形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形式虽在保护图书方面起到了作用,但由于书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面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而且读一页书就要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故很不方便。到明代以后,蝴蝶装就逐渐被包背装所代替。
  ㈢、古代成熟的书籍
  1、包背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装帧形式刚好相反,它是将印好的书页正折,使版心所在的边朝左向外,使文字向人,并将折好的书页按顺序排好,将左边的折边对齐压稳,在右边框外余幅上打眼,用低捻订起砸平,并将边裁齐并作书背,再用一张硬厚整纸作为封皮,用桨糊包背着,再裁去书的上下及封面的边沿,即所谓的包背书。它跟现代的平装和精装的书本非常相似,只是包背书是单面印刷,合页装订,并在书背内侧竖订纸捻以固定页;而现代平装和精装书本是相向印刷,折配装订,书背上横向素线以固定书页。明清时期的宫书,几乎都是包背装的。但因为包背装书只是便于收藏,经不起反复翻阅,若翻阅的次数多了,就容易散乱,而且在制作上亦相当复杂,于是人们就采用在书页的空白边上打孔(一般打三个孔),然后用线绳横索书背,再连穿下端的孔,最后系扣打结的方法来装帧书籍,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线装书了。
  2、线装书
  线装书是社会文化发展和各阶层文化需求的提高,书籍的流通和翻阅比以前更加频繁的情形下产生的,它是我国古书装帧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而改革的。由于这种装帧形式适应了当时书籍出版的客观需求,所以它很快得到普及、推广,并成为当时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线装书和包背书一样,都是软皮书,不能直立,只能平放,故为了存取方便,许多线装书都配有硬纸或锦、绸等丝织品制作的函套。卷帙较多的书籍,如《二十四史》、《四部备要》等等,还配有木制的书籍。由于线装书牢固、美观,封面、封底柔软可卷,书脊又不像包背装那样坚硬,书本破了还可以重新装帧,在修整旧书时,还可以加衬纸、接边等优点,故它流行的时间有几百年之久。直到今天,若用毛边纸、宣纸影印古籍、拓本、某些贵重的手抄本等,在字画装裱技术中还是沿用这种线装书形式。鲁迅先生也给线装书一个很高的评价:看大厚本的洋装书,拿在手里就象举块砖头,不如看中国的线装书方便。可见,中国古书装帧形式发展到线装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精善完美的地步了。
  三、结束语
  我国古书从龟册——简策——卷轴——册页——包背——线装等几个重要的形式发展,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书籍装帧形式的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书籍形式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它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使我们有机会认识古代的中国,了解社会发展的步伐,并给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可考证的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
1、 卢子博、倪波主编《古籍基础知识问答》,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12月。
2、 李致忠主编《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商务印书1996年12月。
3、 潘美娣主编《古籍修复与装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
4、 郑如斯、省东发主编《中国书史》,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6月。
5、 操时杰、刘慧华主编《中国古书籍纵横》,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4月。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