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摄影的方法与分类
近年来,随着文物市场的蓬勃发展,普通市民对文物收藏越来越感兴趣,文物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文物价值高、携带不方便,许多精品更是被博物馆、文物商店所珍藏,普通人能接触、看到实物的机会很少,通常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文物的照片和图录,因此文物摄影愈发显得重要了,摄影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欣赏文物的心情,更可能会影响文物的价值,所以文物摄影对文物的流通价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它的艺术价值、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又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提高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例如著名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展开画卷,京城汴梁的全景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得到艺术享受之余,还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建筑和社会生活情景。这样一幅价值连城的世界名画,平时展出的机会很少很少,只有通过照片,我们才能仔细、完整的观看到这幅名画。是照片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更多珍贵的文物。
文物摄影可以按文物的分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墓葬、古遗址等不可移动的较大型的文物摄影;一类是陶瓷、玉器、书画等较细致、可移动的文物摄影。在文物摄影中要注意:保持文物的原貌;反映文物的真实情况;适当突出文物的内在表现力。在拍摄中,注意灵活掌握相机镜头的使用:运用标准镜头拍摄文物,在清晰度、还原力、反差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但是标准镜头的焦距是固定的,在近距离拍摄和拍摄占地面积庞大、气势宏伟的古建筑、石窟寺时,受到指标参数的限制、局限性很大;广角镜头的焦距短、景深广,可得到清晰的影像和广阔的视角;超广角镜视角突兀、夸张在文物摄影中很少运用。
一、不可移动的文物摄影
这类文物一般都是大型的古建筑、古墓葬等,拍摄时要合理利用光源、讲究布局的完整。例如拍摄佛山祖庙的清代古戏台---万福台时就遇到光线不足、逆光等情况。万福台楼高、面深,平面近似正方形,前后台用以面装饰大量漆金木雕的隔板分开,屋顶是歇山卷棚式,戏台正前方两侧种了白玉兰花树。如果使用标准镜头,拍摄主题比较平淡,而且树叶把戏台两侧屋顶的檐角挡住,效果不好。我花了一段时间研究了万福台的情况,决定用擅长突出线条的NIKON-F3专业相机,加强表现戏台的明暗对比,营造一种幽深的气氛;28mm广角镜头位于戏台正前方视角偏低的角度微微仰拍,把古戏台的高度夸张一下,突出古戏台唯我独尊的气势;戏台装饰的金木雕是整个戏台的一个亮点,把它拍好就能使古戏台活起来。由于戏台很深,光线暗又逆光,我运用了两次曝光的办法做补救,在下午5点多太阳斜照时曝光一次,留下万福台的大致轮廓;到了晚上戏台上的钨丝灯亮起来时,再曝光一次。照片出来的效果令人满意,经过两次曝光,万福台上的木雕显得更加金碧辉煌,整个戏台庄严、古朴,檐角向两边高高翘起,像只展翅的雄鹰。
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史迹都有其独特的时代风格,在拍摄中除了要在构图、用光等方面下功夫外,关键是抓住该文物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使观看照片的人能清楚地知道照片所反映的内涵。广州的陈氏祠,是一座清末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以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要拍好陈家祠,就必须把木雕、砖雕等装饰构件表现出来。所以文物摄影,不但要求摄影者具备摄影专业技巧,还要有相当深厚的文物鉴赏水平。在拍摄前,对拍摄对象作全面的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年久失修、残败破损的古建筑、古遗址,一些讲究唯美、追求镜头效果的摄影师会觉得没什么好拍的,总要千方百计弄一些“艺术”上去,例如把并排的两根破损石柱拍成一个半圆形的门等,这些方法在文物拍摄上是不可取的(艺术照除外)。文物集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于一体,文物摄影中保持文物的本质性是第一位的,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一种客观存在,石头就是石头,不能因为石头不好看,而把它拍成玉器。特别是考古挖掘的拍摄,每一个挖掘过程、每一件文物的摆放位置都要清楚完整的拍摄下来,不能有半点马虎,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客观现实性就是文物摄影与艺术摄影不同之处。
二、可移动的文物摄影
可移动文物又有多面体和单面体两种。可移动文物的拍摄辅助工具比起不可移动文物大大的增加了,如溢光灯、漫射屏、反光板、偏光镜、滤色镜、背景纸、近拍架等等,必要时还应该有摄影室。
多面体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等。其中以瓷器最为难拍,由于瓷器的釉面是平滑、光亮的,一不小心拍摄人和相机都会“跑进”瓷器里,所以瓷器的拍摄对辅助灯光的要求是很讲究的。在室外用自然光拍摄宜用柔和的侧光,上午7、8点和下午4、5点这段时间最适宜拍摄。背景纸可选用绿色、灰色的渐变纸和其他颜色纯正的衬纸。一般来说,釉色较深的瓷器用深色衬纸,浅色瓷器用浅色衬纸,注意衬纸的颜色不要同瓷器的釉色相冲,彩瓷和青花瓷器的背景纸,则要视乎瓷器的大小、造型、釉色、瓷画的内容而定。
在室内用辅助灯拍摄,可采用45°双灯配光法:用两盏灯放在照相机两侧呈45°角,两灯和拍摄物距离相等。或用三灯配光法:一灯作主光,稍高,和被摄物体成偏45°;一灯作主辅光,在照相机的另一侧,消除主光所产生的阴影,或者放在相机的近侧与镜头平行;另一灯放在主体的顶部。两种方法均可。有些瓷器表面不平,灯光照射下产生光斑,可使用洗洁精、肥皂水均匀地涂抹在瓷器的反光处减少反光程度,尽量运用小光圈以获得清晰的轮廓。例如拍摄清代乾隆青花松鼠葡萄碗,该碗青花用料浓厚、发色纯正明艳、造型稳重大方,使用两灯布光法拍摄,碗的口沿高光处稍微反光,用洗洁精涂抹降低反光,曝光值锁定在碗壁下端,使用鲜绿色的渐变背景纸,光圈f22,曝光时间1∕30秒。
文物摄影中经常会遇到文物有破损、崩裂等情况,遇到这种问题时,摄影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像人像摄影那样利用化妆、柔焦镜头等修饰法美化拍摄主体,而是要根据文物拍摄的原则如实地反映被摄物的原貌(有特殊要求的另当别论)。
单体文物包括:书画、古籍、拓本等。在拍摄纸类单面体文物如:古书画、古文献时,要十分注意使用照明灯具,因为照明灯产生的高温,会对年代久远的古书画、古文献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纸质变脆、墨迹变淡。拍摄时要使用柔光罩、反光伞,避免灯光直接照射。保存多年的书画、文献,纸质变黄、变旧,拍出来的照片缺少反差、线条暗淡不明显,如果加上黄色或澄色滤光镜,适量增加曝光时间(一般情况下,使用滤光镜后的曝光量是依靠照相机内的测光表得出的,有时候相机内测光表对颜色的灵敏度不一致,要得到精确的曝光量,应该不加滤光镜测光,然后再根据滤光镜的指数增加曝光量),所拍的照片比原物清晰度更高、更整洁。
文物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大小悬殊,文物摄影也要根据文物的不同而采取与之适应的方法,现代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丰富传统的文物摄影表现手段,为文物摄影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不断地总结,勇于尝试,一定能够探索出一套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备的文物摄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