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塑是佛山地地道道的“土”特产,相信很多佛山人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件石湾陶塑,那些惟妙惟肖的“石湾公仔”非常具有鉴赏性!但是关于石湾窑的历史,你了解吗?如何鉴赏这些身边的艺术?这个讲座都一一为我们解答了!
11月15日晚,“博物论坛”《石湾窑陶塑之美》在先行书店开讲。黄晓蕙老师从石湾窑的历史和石湾窑陶塑作品的特色及鉴赏两个方面带领大家探索石湾窑陶塑之美。
黄晓蕙,佛山市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保护、征集和展览工作,对中国古窑口、古陶瓷,尤其石湾窑有着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研究石湾窑的论文。近年主持了“石湾是个美陶湾”系列展览在国内9个一、二线城市的博物馆展出,主持编写《中国古瓷窑大系——中国石湾窑》等书籍。
一起回顾石湾陶塑的历史
讲座上,黄晓蕙老师首先带大家一起回顾了石湾窑的历史。石湾窑是岭南地区著名的陶窑,以龙窑进行烧制。创烧于唐,繁盛于明清,至今仍延续烧造。明清以后烧制出大量以人物、动物、器皿和瓦脊等艺术陶塑及园林建筑陶而广受人们欢迎,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享有“石湾瓦 甲天下”之美誉。
“石湾窑是佛山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优秀代表,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石湾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陶瓷生产资源有关。”黄晓蕙老师介绍说,明清时期形成了行会,各分一邦的行会制度进一步促进了陶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石湾地理位置图。以大帽岗窑址、小望楼岗遗址和南海小塘奇石窑址为代表,学界多以此为石湾窑历史的开端。
分享鉴赏石湾窑陶塑技巧
黄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石湾陶塑作品的高清图片,并一一做了详细介绍,听众不由得感叹石湾陶塑确实是艺术珍品。
那些人物塑像手法精练,造型丰富,神态生动,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欣赏价值,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石湾公仔”。
▲日神(左)、月神(右)
“这是清朝陶艺家黄古珍塑造的多色釉“日神”和“月神”,现属二级文物,是佛山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黄晓蕙老师介绍,陶土原本可塑性强,这对日月神在黄古珍的创作下人物神态尽显,“月神”婀娜多姿,“日神”神清气爽,后有很多日月神的仿制作品都无法超越黄古珍所塑造的形象。通过对比,现场的学员们都惊叹黄古珍塑造的日月神着实传神。
▲ 民国“南海湾溪刘传”款白釉“弃官寻母”
“弃官寻母”题材取自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创作者将其以陶塑的形式展现母子二人相见时悲喜交集的情景,深厚的艺术功力加上细腻的雕塑技法,使得作品形神兼备。
▲“云屿氏”款素胎熊▲清“雲屿氏”款素胎鹰、熊
石湾窑陶塑制作题材还有神话传说中的祥禽瑞兽和现实生活中的飞禽走兽,陶塑家在塑制动物时往往把搓出的圆泥嵌入眼眶,涂上白釉、褐釉,为之“搓珠”、“镶眼”、“点睛”,同时以白釉点表现身上的花纹,或在牙齿、爪甲上点白釉,使动物烧成后双目炯炯有神,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
▲ “霍津造”款素胎水牛
而黄晓蕙老师表示自己比较喜欢“胎毛技法”,因为用这种技法塑造的动物毛羽纤毫毕现,更加真实,非常有地方特色。
除了人物、动物陶塑注重细节之外,石湾窑宽泛而自由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使石湾陶塑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清雨淋墙釉罐
▲清雨淋墙釉双象耳瓶
“像这两幅作品,一个是清雨淋墙釉罐,葱白色雨点流淌,犹如骤雨下降;另一个是清雨淋墙釉双象耳瓶,像是一幅山水画,非常震撼。”黄晓蕙老师说。
▲瓦脊
鉴赏完艺术陶后,黄晓蕙老师又介绍了瓦脊与微塑。陶塑瓦脊是流行于岭南地区的建筑屋顶装饰,一般用在学宫、庙宇、祠堂、会馆等建筑之上,又称为“花脊”。人物故事、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如国画长卷般在屋脊、墙头展开,具有浓郁的岭南装饰特色。
▲清多色釉戏剧故事人物瓦脊组件
“这些造型精妙绝伦、釉彩鲜艳夺目的瓦脊,也反映了当时石湾陶塑业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之高,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黄晓蕙老师一一解释说。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大开眼界,通过老师的介绍不仅深入了解了石湾窑的历史,更见识了很多陶塑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多元,釉色美丽,尤其是人物、动物陶塑的创作形神兼备,真的是受益匪浅。
听完这个讲座你是否被石湾陶塑深深吸引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文博知识,敬请期待下一期的“博物论坛”!
(文字:程宜、李小艳)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