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声中一岁除,金牛贺岁迎新春!
各位新年好,今天是2021农历新年大年初一。佛山市博物馆祝大家:牛年大吉,万事如意。
在牛年新春到来之际,这期晒宝为大家带来佛山市博物馆藏品:石湾窑“霍津造”款素胎水牛。
这件作品出自民国石湾陶艺名家霍津之手。塑像长31厘米,高23.5厘米。水牛体型膘肥体壮,造型稳重,牛尾搭在左腿上,姿态悠闲。牛的眼睛、鼻子、角、包括蹄部位以石墨着色,以表现牛的生动逼真。牛向左前方凝视,眼神坚稳深沉,传递出牛坚韧不拔的特质。底铃“霍津造”款印。
作品采用了胎毛技法来刻划细节,牛毛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胎毛技法始创于黄炳,是石湾陶艺特有的动物雕塑装饰技法。自黄炳以后,胎毛技法在许多石湾名匠的作品上得到传承和发展,霍津牛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胎毛技法的更多分享,欢迎点击《栩栩如生!石湾窑独创胎毛技法为素胎熊注入灵魂》一文一起来回顾。
作者介绍
霍津(1892年生,逝于1940年代),广东石湾人,民国年间陶艺名家,以塑造人物和动物闻名,代表作品有牛、马、狮头鹅等,其中特别擅长塑造牛。霍津塑造的牛细节饱满,形神兼备,情味淋漓,被业界赞誉为“霍津牛”。
霍津是出了名的“牛痴”,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痴迷牛的故事还不少呢。据传霍津在路上见到牛,都会停下来观察牛的形态和动作,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忘了回家吃。一位乡人拉了头牛到镇上办事,霍津被牛的健美神态所吸引,一路跟随了好几里路。
▲石湾窑“霍津造”款素胎水牛,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有一年中秋霍津陪妻子回乡过节,霍津可高兴了,因为乡里牛比城里多很多,可以看个够,有天晚上家人聚餐,霍津喝了酒后早早睡了,第二天妻子醒来发现不见了霍津,几番寻找后,在牛栏里找到了他,手里还拿着只未塑完的陶胎牛。
▲霍津素胎牛(一对) 现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霍津牛为人所称道,不仅是因为霍津在陶塑技艺上有着深厚造诣,更因为霍津对牛怀有深厚的喜爱之情以及深入的观察,才塑造出活灵活现的霍津牛。
关于牛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吃苦耐劳的象征意义以及力量的象征。牛是最先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改变了先人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成为了农耕文明中最重要的生产力,使用牛进行耕作的习惯一直流传至今。在文人的诗词中,也有着许多和牛耕作相关的经典传颂:
描写牛春耕的美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吟咏牛辛苦耕耘换来一身伤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
颂扬牛毫不为己的奉献精神:“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
除了农耕外,牛也是古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列仙传》中就有着老子乘坐牛车出行的记载:“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石湾陶塑中也有着许多以此为题材的作品。而牛车的发明和使用,最早能追溯到商代。
牛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送冬寒迎春风的鞭春牛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习俗的记载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周礼》。到了宋代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牛的习俗进一步扩大。到了清代,鞭春牛习俗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送寒迎春上,更拓展到抢得头彩的吉利寓意。康熙《济南府志·岁时》有着相关记载。
在日常词语中,更有着许多跟牛相关的用语:形容人高大强壮的“牛高马大”;形容大材小用的“杀鸡焉用牛刀”;形容气魄很大的“气吞牛斗”;到了网络时代,还衍生出形容领域顶尖人物的新词语:“大牛”。
牛和牛相关的习俗文化,
从古至今一直都陪伴着我们,
牛所代表的坚韧不拔和勤恳奉献的精神,
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这期晒宝最后,
我们再次恭祝各位:
牛年新年牛气冲天,
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安康。
文:邓芮杨
图:典藏研究部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汾江中路43号 邮编:528000 电话:0757-82622202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